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探究老旧社区适老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的对策。综合考虑老旧社区的社会影响价值,以此为基础,用设计的思维角度,提出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设计可行的办法,解决旧社区不够“适老性”、生态环境设计单一、改造不彻底、养老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将“适老化”的概念融入到老旧社区改造中,产生“新”的面貌,为既有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设计
1引言
我国正面临着“双重老化”的难题,人口老化的同时,社区环境也在老化[1]。在国家倡导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政策引导下,适老化的社区环境改造和工程建设成了很多老旧社区关注的重点。2020年7月15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统筹改善老年人住房内外的生活环境问题。老旧社区因为建设历史久,很多设施、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存在很多影响居家养老生活品质的现实问题。如何将既有的老旧社区改造成更具有适老性的“新”社区是当下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2],对老旧社区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是为了满足在相应的政策推进和时展的过程中所衍生的新型养老模式的顺利开展。当下,国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在面对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建设)问题上,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开始试图探索一种更有益于老龄社会发展的模式。北京的东方太阳城在适老化建设方面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该社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既有各种商业服务,还有体育中心,特别是还创建有创新概念下的老年大学服务。广西巴马长寿村、辽宁丹东市马市岛创建了一种“南飞北漂”的创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区域之间的联动合作,形成一种根据不同季节更换不同养老地点的养老生活方式。这种“候鸟走廊工程”解决了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难以适应严酷的气候环境的问题。研究发现,国外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对老年群体更具有兼容性,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也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用开放性的思维使得适老化环境改造的面貌呈现出更多样性的选择。如丹麦倡导自主动手型社区环境,鼓励老人进行农场生产种植和手工艺活动来延缓他们的生理自理期。老人们可以选择食用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还可以将吃不完的蔬菜拿出来进行贩卖。管理者们后来发现,社区的很多老人主动种植农作物的热情都比较高,也很愿意参与社区开展的活动。
3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存在的问题
3.1养老功能性需求不达标
当前,很多老旧社区缺乏提供老年人活动的中心场所,或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样的基础设施,无法为中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进行社交的平台。此外,环境基础设施不达标问题也较为严重,如地面铺装破旧、参差不平,给老人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无障碍设施缺乏,减少了腿脚不方便的老年群体外出的机会。有的老旧社区景观道路过于复杂,使年龄较大的老人对方向的辨识感降低,容易出现迷路的现象。还有的老旧社区景观道路和植被设计审美性差,不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等等。另外,老旧社区停车位短缺的现实问题迫使很多住户只能见缝插针、乱停乱放,不仅影响了社区面貌,还使得居民失去了本就拮据的活动空间,更对老人的出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如遇到老人突发疾病时,都不能保证救护车的顺利进出,从而耽误最佳治疗的时间。此外,一些老旧社区还存在不入流的小广告到处贴,毫无秩序的垃圾桶到处放等糟糕的环境卫生问题,也会在无形中侵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2适老化环境改造不彻底
在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设计时,依然没能使适老化改造更贴近居民生活。表层改造根本没办法达到适老性的硬性条件,同时也就失去了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意义。一般的适老化环境改造,在景观种植方面不能做到根本性改变,社区绿化率很难达到宜居程度,地面硬化率普遍偏高。有的社区七零八落的树木看起来十分突兀,不仅没带来美感,反而在炎热的夏季里招来更多的蚊虫,影响了住户的生活质量。还有的老旧社区在改造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全进行无障碍化的设计考虑,如电梯的安装就受到低矮楼层住户的反对,以及建筑结构、楼前道路、楼间距离、管道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老旧社区在适老化工程改造时,所采取的措施仅是更换了年久失修的健身器材,或是增设了单元楼扶手等较为简易的无障碍设施,而对一些腿脚不方便的或是住在楼层较高的老年群体来说,则不能满足无障碍乘电梯出行的需求。有些设计师在对社区环境的改造设计时没有多维度地分析老年人心理及生理方面的需求,不能从深层次的设计中体现出适老化的理念,因此,很多设计改造也都只流于浅显的表面,老人也很难真的从改造后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3.3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标准不明确
近几年,社会开始将越来越关注适老化改造的问题,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关注和突破。每个老旧社区的基础条件不同,改造进程、深浅、范围不同,都给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过程增加了不少难题。社区作为中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重要空间,更需要树立起具有可行性的适老化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和准则,如此才能使既有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更具合理性和实用性。
4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设计策略
4.1景观环境适老性规划
在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站在中老年群体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进行设计和思考,建立最优化的养老社区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关怀的新视角去洞见旧有问题的症结。首先,道路设计应该避免过于曲折复杂,同时还要考虑路面平整易行的问题。可以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区域增设扶手,扶手的出现,也能从心理暗示的角度提醒老年群体注意出行安全。沿途的植被设计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丛,保证视线开阔,利于老人辨别方向。在绿化植物搭配方面,还要考虑树冠形态、枝叶大小和茂密程度,营造不同季节的景观效果[3]。武汉市七○九社区在景观环境的改造过程中,铺盖了错综复杂的小路,修缮了使用率最高的小径,绿植搭配充分考虑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社区的老年和各个群体营造了一个散步、休闲和娱乐的良好环境(见图1)。由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会时常涌起对过去时代简单生活的向往,渴望回到自然山水的怀抱,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用规划设计来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的能动性。比如划分一片社区花园、邻里菜园等生态主题区域,供老人自己打理种植。环境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因地制宜,巧用大自然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尽量保留自然环境的野生感。其次,还可以规划一定的公共社区活动空间开展一些手工课堂,如剪纸、书法、绘画等,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锻炼老人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考虑一定的私密空间供人们活动或交流,如可以利用植被制造一定的隐私空间,或是规划凉亭供老年群体下棋、聊天、乘凉。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引导中老年群体自愿进行户外活动,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在过去的认识里,人们将中老年群体当作失去主动能力的照顾对象,缺乏对于老年人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关注度,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那些更喜欢在户外活动的老年群体,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帮助其起到康复作用,他们更容易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缓解身体病痛的不适感,身体素质也更强一些,所以,设计不仅需要关注老年人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还需要激发其身心自体治疗机制,而这种关怀性的设计,可以填补老年人在心理上的一种需求,也有益于中老年群体用更加乐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关怀设计与老年群体心理转变之间的关系(见图2)。
4.2社区道路适老性改造
道路设施是社区活动的重要通道,合理的道路设计会给住户带来更多的便捷。首先,应该对社区内道路结构进行考察分析和评估,对社区内的主次干道、车行道路和慢行道路,停车位的划分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进行重新的规划和分布;再次,分析既有的步行道路,老旧社区普遍使用的不透水铺装,在雨季时,容易造成内涝积水的现象[4],因此应该设计适于老人步行的平整柔软的塑胶路面;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小区的停车位进行细致的划分,如轿车区域、电瓶车区域、自行车区域、以及应急车位,提供救护车和消防车使用。在道路改造设计中,保障安全性是最重要的。①疏通主次干道,对其干道上干扰交通状况的违建物或者是废弃物品进行清理,保证道路两旁足够的照明光源,充足的照明能保证老人可以看清道路形式和路面状况,以及来往车辆,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②提高道路使用的可能性。一些老旧的道路由于设计的不合理性,使用率过低,只能任由其破损老化、长杂草,再进行改造设计时,无人通行的小径可以规划成绿化景观带,但同时要将道路设计遵循的原则与社区基础功能联系起来。③道路应该存在明显的指向性标识。指向标识作为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做到显眼、易理解、易懂,比如在道路铺装上增加指向性的图案,用不同颜色的铺装来区分不同的干道,方便老人区分适合散步或方便出行的道路,务必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指向性标识。
4.3考虑不同年龄阶层适老化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变化上的感受是不同的,对社区功能的需求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刚退休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刚从忙碌的生活闲下来,更需要一些趣味活动帮其适应社区生活,建立更为和谐的邻里关系,摆脱不适感。这类人群更倾向于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日常活动。而这个年龄段的中老年人体力较为充沛,存在着照看孙辈的行为活动。这也证明了无障碍的儿童游戏空间不仅单纯的服务于儿童,更应该注意对于周边环境的设计,通过增设座椅和遮阳篷等基础设施,保证孩童与老人在同一空间中的和谐共处。年龄再偏大的老年群体正经历着生理心理的变化,会有一些不安,焦躁的感觉。这个时期的老人很难接受心理上的落差,所以更加倾向于在家中活动或者小范围空间内活动,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喜欢的社区环境,那么适老化改造可以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他们对于社区环境的使用率。可以考虑增设社区食堂的功能性基础设施,为动手能力较弱的老人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在道路节点区域增设休闲座椅这样的基础设施,为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规划更为合理和安全的相对固定散步路线。而失能期的老年人群出行及社交能力较弱,这个阶段的老人活动相对迟缓,理解能力较弱。对于他们来说,活动空间更应该相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活动范围宽泛且视线要通透。这类人群更易感到孤独,情绪不稳定,也不太适应过于嘈杂的环境,可以建立小型的图书阅览室,使其依旧能够进行智力思考。社区规划不仅需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应该注重对于细节设计和关怀设计的完善,如此才有利于促进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形成积极的心理环境。这个阶段的老人群体大多行动不便,出行可能需要依靠设施或者护理人员的陪同,电梯的安装对于这个阶段的老人来说,是满足出行的必要条件。
4.4注重社区文化适老性建设
社区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情感,加深相互间的了解。以老人为主要住户的老社区更应该有一些正能量的主题文化,如“养老”、“尽孝”、“红色文化”等主题,社区文化建设程度越高,越会带给老人自豪感和归属感。社区文化建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栏是非常简便及实用的基础设施,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文化宣传主题。如设计时事新闻宣传栏,满足喜欢观看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政策的老年群体需要;设计养身健康栏,可以宣传养身养心知识,帮助需要的老年群体和子女了解一些健康保健常识或其他养身知识。社区文化的开展还可以通过景观种植来表达,一些有特殊内涵和寓意的植物可以带给人美好的祝愿和寓意;可以举办小型的社区文化展演活动,倡导多才多艺的老人勇于表现自我;还可以增设老年大学这样的基础设施,为老人提供一些实用有趣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5结语
老旧社区的存在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这里拥有着老年群体大量的生活记忆,对老人的生活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充当着一个正面的角色,起到了一种“疗养”的效果,这些陈旧的建筑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物质生活遗产”。居家养老的推崇符合我国的国情,这种养老模式更能满足城市发展的时代诉求
[5]。政府应该多关注对于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的设计和工程改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群体,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交生活空间,从设施到环境都满足“适老化”的需要。这些老旧社区唯有做到适老性规划改造,才能重新恢复其生机勃勃的面貌,重启老人一个美满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天新.“双重老化”背景下老旧社区住宅的价值及改造途径[J].城市建筑,2017(8):20-23.
[2]毛斌,杨旸,李怡.基于预设性养老的适老化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5):18-20.
[3]郭立群,吴佳怡.论社区公园环境设计与教育实现[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6):57-60.
[4]颜鲁祥,王天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天津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探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1):100-102.
[5]陶品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2012(1):22-23.
作者:郭立群 孙桐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