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化下的改造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化下的改造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化下的改造设计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发展重心由单纯实现经济目标而逐渐回归本源,转变为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而老旧社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文脉延续,还是邻里关系构建的纽带。在此背景下,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因在服务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因此具有更新改造的必要。而采用尺度适宜、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模式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对延续城市空间格局,重塑社区与城市关系,营造社区场所精神,优化社区物质环境,使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桂东片区为例,对标“完整社区”概念,以激活公共空间活力为目标,探索社区改造的新模式。

【关键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完整社区;空间活化

1问题的提出

1.1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国城市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后,其后继发展对于物质的旺盛需求和社会资源供给不均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我国新建建筑的总量增长开始放缓,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从增量规划向存量优化转变。所谓存量优化是指在城市不扩张发展的基础上,维持现有的建筑用地总量,对现存的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提升,促使城市有机更新。存量优化的主要对象是旧城区,具体包括城中村、老旧社区、棚户区等物质环境衰败的城市空间。城市存量优化相较于增量发展而言,通过更新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为的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物质层面的优化以及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从非物质文化层面促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延续城市空间所包含的文化精神。

1.2老旧社区更新的必要性

老旧社区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居民违章搭建,空间层次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其公共空间在服务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例如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交通堵塞、私家车停车困难,甚至出现了占据消防通道、绿化带为停车位等现象,因此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具有更新改造的必要。

1.3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化需要有机更新

老旧社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文脉延续,还是邻里关系构建的纽带。因此应当采用尺度适宜、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模式,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延续城市空间格局,重塑社区与城市关系,营造社区场所精神,优化社区物质环境,同时赋予老旧社区以新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使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1.4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老旧社区愈发受到外界的关注,但其公共空间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一是没有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在硬件配置方面需要提高;二是改造后的公共空间有闲置现象,并且空间功能布置重复、利用率低,公共空间需要整合;三是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营机制,社区“造血功能”不足;四是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高,公众意识薄弱。

2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桂东片区现状

新桂东片区位于新都区老城中心区域,新桂东社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新都老城建设的缩影。历史在该社区留下了小单位型住区、贴心农贸市场、封闭居委会等转型时期的痕迹。社区总面积约为15ha,社区居民3461户,6399人,流动人口550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以老人与儿童所占比重较大,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图1)。整个片区经过第一轮社区治理,完成了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并且初见成效。(1)拆墙并院,针对破败巷道、连通性差的空间,重点拆除围墙约1200m,合并12个小院落,转化封闭小住区为共享大社区,施行“权责利挂钩的空间共享再分配”理念,实现空间共享。(2)挖掘存量空间,开放出背街小巷,通过墙绘表现40年生活场景记忆;增加微绿地,使社区居民在共享公共资源中,建立起亲密的邻里关系,激发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发营造出美丽舒适、绿色生态的社区共享空间。(3)花池增绿300m2,增设儿童活动区域和居民休闲区域;引入社区商业,对东环路南段一巷、二巷共计128个店招及立面进行综合改造,促进居民日常休闲活动,引导居民成立“社区自治小组”,自主决断他们所共享公共资源的使用与维护,共建共治共享。(4)挖掘整合闲散空地为贴近生活的绿化环境、规范的停车位等,五四小区新增停车位50个;利用背街小巷补齐廉价民生服务设施、增加就业空间供给。(5)有效利用闲置资产,将老法院改建为社区文体综合体,新增公共广场5000m2,党群服务中心3000m2,有效解决了社区公共空间设施总量少,类型缺,服务弱等问题。(6)将荒废的原制版厂旧食堂改造成树袋熊的家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为社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的活动场所,搭建起了社区人群之间沟通的桥梁。

3“完整社区”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在社区获得便捷的教育、文化、健康服务,享有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生活等。完整社区的概念最早由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吴良镛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IntegratedCommunity)的概念。2019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建立完善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围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使“共同缔造”活动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推进。会议强调,2020年要重点抓好9个方面工作,其中,第八点是着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完整社区”,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宜居的社区空间环境,营造体现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完整社区”的概念首次正式提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建设“完整社区”正是从微观角度出发,进行社会重组,通过对人的基本关怀,维护社会公平与团结,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规划和建设社区时,从传统的关注物质形态的规划,向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转变。“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和社会服务单位,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住区规划建设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也将为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在完整社区里要有一个综合服务站、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片室外活动场地、一套完善的市政设施、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统。同时,社区还必须外观整治达标、公园绿地达标、道路建设达标、市政管理达标、环境卫生达标;社区里的组织队伍要完善,社区服务要完善,共建机制要完善,环境更要优美温馨舒适。简单概括为:“六有、五达标、三完善”(表1)。

4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桂东片区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第一阶段社区治理,完成了公共空间硬件设施打造,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新桂东片区公共空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标“完整社区”建设要素,笔者梳理了存在的相关问题。

4.1硬件设施方面

(1)虽然经过第一轮的更新打造,重新梳理了社区的服务设施,但是新桂东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桂东社区文体综合体存在功能重复的现象(都设置了儿童阅读、儿童娱乐等空间),党群服务中心(创意少儿空间、图书馆等)开放程度低,且与社区卫生服务、儿童活动中心、社区营造中心分隔。整体上因为社区服务设施布置的相对分散,导致人的参与度不够高,空间缺乏活力。同时新桂东文体综合体在改造后空间存在闲置现象,空间资源有待整合。(2)“树袋熊的家”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建成之后,作为纽带将老法院和活动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集中,更富有活力的活动中心区域。“树袋熊的家”也荣获2019年成都市优秀儿童之家三等价,但是其硬件服务设施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标准还存在一些差距,应当提高标准,完善服务设施,让儿童活动中心更好的为社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关怀与服务。(3)新桂东片区在经过拆墙并院,整合了部分公共空间之后,也建设了一个开场的广场(包括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等)来满足居民的体育活动,但是社区整体缺乏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和儿童户外游戏场地。应当在公共空间中多加考虑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4)整个社区在第一轮改造之后,新建了停车场,增设了小区停车位,但是目前仍未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求,社区内部存在机动车随意停放,甚至占用消防车道等情况。但市政公用设施基本达到标准新桂东片区缺乏海绵城市和绿色基础设施。(5)整个社区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体系的慢行系统,机动车侵占人行道现象比较普遍,幼儿园出入口出对儿童的出行安全考虑不够全面。(6)无障碍设施在社区公共空间覆盖不完全,应当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7)社区院落空间绿化不足,同时部分楼道空间卫生条件较差,院落空间的品质还有待提升。(8)整个新桂东片区缺乏系统的智慧社区建设。

4.2软件配套方面

(1)由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学者团队、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组成的多方参与的社区营造平台还不够完善,同时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多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2)虽然有社区基金,但是基金来源渠道较少,社区基金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营体系来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发展社区产业。(3)社区公众意识薄弱,缺少一个通过共商共议达成的居民自治公约,同时缺少对社群组织的培育,公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还需加强。

5设计策略

5.1功能归并,空间复合

由于社区有许多性质的功能空间,所以应对各功能空间进行分类,并对功能进行归并,将功能性质类似或相同的空间紧邻布置或是复合化布置。如新桂东片区党群活动中心的儿童阅读空间与树袋熊的家就可以进行功能整合,同时党群活动中心利用率低,可在新桂东文体综合体可设置办证服务等功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同时在空间设计时应该把握好尺度,既要有美感也要结合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注重实用性,营造亲民化和富有归属感的空间氛围。

5.2全年龄段硬件设施

社区应当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兼顾老人,青年人和幼儿的使用需求。新桂东片区的公共空间中不仅需要覆盖无障碍设施,也需要设置儿童户外游戏场地,同时也需要引进适合年轻人的业态,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使用需求。

5.3可持续运营模式

公共空间的活力激发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有了基础的硬件配套就能让空间焕发活力,在空间打造之后也需要让居民介入到空间运营,推动后续使用的有效运转,并且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运营模式。在党建引领的基础前提下,强调多方参与,建立完备的社区基金体系来管理发展社区公共事务。通过培育社群组织,在共建社区的长期过程中培育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社区公众意识。

6结束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公共空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联系起社区居民的纽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笔者从新桂东片区公共空间入手,通过对标“完整社区”理念,梳理现状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的改进策略,探寻重塑社区活力的路径方法。

作者:黄霄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