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管理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高校后勤有限度地向社会开放,逐渐把一部分高校后勤转化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现代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大规模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从200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后兴起的,文件中提出改革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学校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政府财政支出不多的情况下,后勤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经受住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为高校的改革创新、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高校后勤管理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凸显的主要矛盾是:后勤经营主体逐渐呈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经营理念差异、实体运营模式差异等。这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社区管理便是其中的典型。
2.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一个由学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成长的场所。社区生活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如何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和谐、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社区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冲击,高校社区管理工作日见复杂:产权矛盾、管理体制矛盾使得社区的后勤保障屡有疏漏,如果处理不到位,将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瓶颈。这不仅影响社区管理的效益,也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具体说来:
(1)社区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不够及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政府主导、高校主动、社会参与的理念指导下,统筹规划、分步有序地实施的。各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公寓的建筑面积及公寓内的服务种类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学生公寓总体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多主体参与的管理存在衔接上的问题,突出表现是服务不及时。高校后勤服务,也是一种商品。按照后勤社会化的初衷,市场是为高校承接一部分的服务任务的,所以后勤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服务”角色,遵循市场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好的公寓服务。而现实中的物业管理公司并不能积极、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从学生反映情况到学校掌握情况,到学校下达任务布置工作,到最后物业管理公司落实服务,这其中涉及经费问题、人员调配、管理权限等问题而使得社区服务存在延迟。
(2)社区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不够到位。
后勤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当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标志是后勤从学校剥离,与学校形成合同关系,其中涉及相关人事,资产,管理等。首先,物业管理公司聘请的人员从综合素质上并不匹配。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实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后勤社会化后,要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首要条件。而现实中,其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并不匹配,如社区管理员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其次,后勤实体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更多的是以社区经营效益为目标进行管理的。在理念上没有处理好社区管理的商品属性与学生社区的教育属性。一些规章制度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社区服务的不够到位,如阿姨经常离岗,不能按照学生返校时间正常供应热水,物业维修费用过高等。
3.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一些启示
高校后勤对高校起到保障作用,是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社区管理工作必然带有公益属性;与此同时,后勤工作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具有经济属性。这“两种属性”就构成了社区管理工作在高校存在的两个鲜明特点。一方面,社区管理工作的教育属性需要社区管理部门为高校提供“文明、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遵循教育规律办好社区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工作的经济属性要求社区管理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把学生社区纳入市场按规律运行,才能增强社区管理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双主体经营理念的冲突导致后勤社会管理存在一些矛盾。当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后勤工作逐步由社会来承办,企业与高校签订合同,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在社区管理过程中,企业有独立的人事权利、经营管理制度、职责职能等。这与学校的学工部门、社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是两套人马、两个班子。两者在完成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我们期待多主体共存的运行模式及双主体经营理念的冲突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协调。
作者:丁彩瑶 丁荣贞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龙岩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