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比较视角的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应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社区”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比较学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高职学生社区管理“一站式服务中心”新措施,从管理理念、创新机制和服务等方面探索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促进高职学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关键词:居民社区;高职学生社区;一站式
服务中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城乡社区服务创新。高职学生社区是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和高教后勤社会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类特殊教育型社区,在管理上充分借鉴参考了城市社区,是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过渡时期的重要学习、生活载体。因此,探究如何创新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和加强社会管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论,本文将从社会学社区的内涵出发,在高职生社区和居民社区之间的比较基础上,分析这两者管理的现状和特点,以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居民社区作为社会学理论的资源库和参照物,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区改革为例,进而探讨可适用于高职生教育型社区的创新管理举措,使作为培养社会高素质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基层单位的高职院校,让其学生社区管理既能契合社会管理的要求,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有效促进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一、基于比较视角的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内涵
(一)高职学生社区和居民社区概念界定“社区”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在他的成名作《社区与社会》(1887年)中提出。在我国最早将“社区”概念引入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48年)。社区明确的定义可见于《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1986年),该意见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高职学生社区是高校学生社区概念的延伸,是基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大背景下,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离设置的一种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生活模式。即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1]。
(二)高职学生社区和居民社区比较分析
高职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虽然有着许多共通性,如集中性、生活共同体等。但高职学生社区和居民社区在居住对象、功能结构、社区活动可控性、社区环境可塑性等方面不尽相同。1.居住对象。高职学生社区的居住对象由年龄相仿、文化层次相似的青年群体组成,人员结构相对稳定,流动性较小,目的相对统一,即从“准职业人”转化为“职业人”。居民社区是由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城乡居民及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区域,是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产物。2.功能结构。高职生社区不仅仅具有简单的生活功能,更主要在于教育功能,以社区为载体培养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促使高职生自我成长。居民社区则只是简单的生活区域,其管理的主要出发点即在生活上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3.社区活动可控性。高职生首先以学校的学生身份居住在社区之中,因此,必然要遵照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而高职学生社区相对统一、独立的场所,也较易于学校社区管理者管理。居民社区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在文化、习性、情感、归属感等方面的表现千差万别,居民社区管理者很难掌握和把控居民的思想动态和活动情况。4.社区环境可塑性。高职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学校会对社区环境施以一定目的的塑造,高职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会反作用于社区环境。由于居民社区居民的千差万别、居民社区管理者的难以把控、居民自我发展需求首先基于职场而非社区等因素,则自然很难对原有社区环境进行塑造。基于上述比较,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的由于居住对象的不同,直接导致社区功能结构的区别,表现在管理目的上,高职学生社区是促进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化,居民社区则更多是在促进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的基础上做好社会管理。
二、高职学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以学生寝室为基本细胞,隶属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部门,由入驻社区的思想政治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作为协调保障,涵盖日常管理、勤工助学、道德教育等各方面,最终形成分工明确、层级明晰、科学有效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然而,高职学生社区发展历史较短,其理论与实践还不够成熟,仍存在诸多问题[2],特别是高职学生社区管理目标不清,很少将之与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化相结合。
(一)对“物”的管理与对“人”的管理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自从社会化的物业管理进入学生社区后,高职学生社区的行政管理逐步淡化,学生社区管理呈现多部门和多头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区管理工作者没有明确职业化的身份和工作任务,使管理者本身也缺乏职业认同感。另外,高职学生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不及时和不完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对学生社区管理的不认同,其根本原因是校外物业管理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服务目标有悖于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育人为本教育宗旨。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缺乏对经费、设施及校外物业公司的监管劝,导致管教分离,教育、管理“两张皮”现象。
(二)“自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在学生社区管理的实践中,吸纳学生参与管理,成立自治组织成为许多高校摸索出来的经验做法之一。由于缺乏有力的指导,以及高职生年龄、社会阅历、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因素。高职生在在社区的自我管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均显不足。而在传统居民社区中,居民自治有成熟的制度依据,居委会选举有规范的程序,居民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自治,而且,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大部分社区均通过居民大会或听证会进行决策。高职学生社区可以充分借鉴传统居民社区的做法实现“自治管理”。
(三)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不能同步发展
学生社区在原有的公寓管理基础之上已具备安全、纪律、卫生、文化等方面管理功能,且这些功能日益得到强化。高职学生社区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管理思路与方法没有摆脱旧的公寓管理思维,存在着“管理在前、服务在后”、“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这降低了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此,高职学生社区应该学习社区服务比较健全的传统居民社区的做法,获得学生认同感,强化社区教育功能。
(四)学生社区管理目标和原则不够清晰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普遍对高职学生社区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不成熟。因此对高职学生社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这些纲领性的理论从观念上不重视,较模糊,导致了在实际中缺乏指引,工作中不能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并实践[3]。随着高职教育从增量到提质量的转变,高职学生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势必要得到相应的提升,发挥学生社区“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准居民”意识,促进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化是当前高职生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途径
目前,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应该以城市居民社区管理的理念和经验为可借鉴的模式,而非照搬照用的模型,一方面吸取居民社区在服务型社区、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等方面的成熟做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形成高职学生社区自身的理论和运行体系,兼收并蓄,形成比较完整和系统的高职学生社区管理理论模式。从管理机制、服务网络、学生自我管理、生活文化活动等方面探索高职学生社区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模式为例,探索高职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一)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一站式服务管理运行模式
当前,社会层面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以其办事集约化、流程化、便利化,凸显了行政部门执政为民的便民服务意识和效能竞争意识,方便了个人、单位,节约了社会成本,正逐步向各层面推广。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学生办事大厅具备十大功能:即学业咨询指导类功能:选课指导、继续教育咨询等;就业创业服务类功能: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就业创业咨询等;生活服务类功能:公寓调寝、住宿安排咨询等;文化服务类功能:活动场地申请审批、宣传品张贴申请审批等;健康服务类功能:医保咨询服务、心理健康咨询;后勤服务类功能:物资借取、一卡通充值挂失服务等;教务服务类功能:缓考免试咨询审核、学分素质分查询、学籍证明等;勤助贷险服务类功能:勤工助学、资助、保险理赔政策咨询;助学贷款材料递交、信息核对和问题反馈等;安保服务类功能:突发事件处理、消防火患警示检查服务等;综合服务类功能:党团组织关系转移;出国留学咨询与手续办理、学生证补办等。高职学生社区管理鉴于“行政一站式服务中心”模式启迪,在社区内创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模式,集中办公地点,简化办事流程,势必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以服务认同提升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形成“准居民”和“职业人”意识。
(二)拓展服务网络,完善社区“三化”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本旨在便民利民,提供社会福利。以在校学校群体为居民人群的高职学生社区服务则更加注重保障全部学生在受教育期间的基本生活权益,因而,社区服务应该成为学生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工程。拓展社区网络,整合管理服务特色,加强学生社区的管理服务,完善社区“三化”服务平台,即“网络化”、“网格化”、“项目化”[4]。1.“网络化”。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团委和后勤服务部门(后勤公司)、物业公司相互配合,建立统一的网络运行机制,加大服务社区学生的力度[5]。建立网络在线办公系统,学生请假、调寝、设备报修等实现网络申请,方便学生。2.“网格化”。为落实、保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时、周到、保质保量地完成保洁、维修等各项服务,解决学生宿舍管理中出现的条块分割、互相推诿的现象,建立科学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形成纵向指挥有力,横向配合密切的管理格局[6]。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各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步伐。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明确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并赋予相应的权利,使其责权利一致。3.“项目化”。学生社区可以依托强大的师资力量,从党团、安全、文化、心理、后勤、学业、情感等方面进行项目化服务,搭建“六位一体”的项目化服务平台,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思想。一是开展勤工助学岗位预约、学生请假审批、寝室纠纷调解等学生日常事务服务,便利学生的生活学习。二是建立三级党建工作格局和共青团工作格局等党团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党团服务学生的功能。三是开展生活指导、生活服务讯息、指南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校园生活品质。四是严格实行“主管公寓辅导员”、“24小时无间断总值班”等制度,建立了一套直线式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反应处置体系,构建起立体化安全保障服务,保障“准社区”模式运行的平稳有序。五是提供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专家预约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着重强化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六是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审批、场地和设备支持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三)力促学生自我管理,探索社区学生民主自治建设
高职学生社区自治的基本途径和标志就是基层民主建设,这与居民社区的治理路径与目标相一致,都是以“和谐社会”为蓝图,以“和谐社区”为前景。学生自治是社区自治建设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项目,意在通过社区自治管理锻炼和培养在校学生的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群体的社区成员角色意识,促进其职业意识发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和谐“准社区人”的同时,尝试建立听证制度。学生社区设立听证监督委员会,由学校的学工、检查、审计、人事、后勤等部门的资深工作人员担任委员,监督学生社区规范听证,切实保护学生权利。同时,行政复议及监督制度是听证制度的有力补充,学生社区成立学生事务行政复议及监督机构,凡是涉及到学生对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的组织(含学生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方式和处理结果有异议的,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从而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管理氛围,使其明了规范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熟悉相关社会规则,促进相关职业素养的形成[7]。
(四)引入健康生活理念,完善社区文化育人活动体系
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立足于居住环境和生活文化,而高职教育则更侧重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学生社区在面对学生日益增强的多元意识时要给予学生更自由的生活环境,注重课外的成长成才过程教育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浙江经济职业学院在探索社区文化育人功能方面,引入“健康生活,尊重生命”理念,构建高职学生社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1.搭建文体活动平台,营造浓郁文化育人环境。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区广泛开展科技、体育、艺术等精彩文娱活动,使社区呈现出健身、健脑和谐的新景观,也到处洋溢着“爱读书、勤实践”的新气象;通过创建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创建社区家园网站,开展网络文化引导,发挥网络在文化环境塑造中的优势;同时,加强社区与周边社区的互动,用健康向上、情趣高尚、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占领社区宣传阵地,发挥先进文化的辐射与引领作用。2.搭建自我服务平台,调动社区学生主体力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培养责任感和“职业人”意识。一是通过校园勤工岗位公开招聘,选拔党员、社区志愿者以及有专业特长等优秀学生组建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共同策划社区内外景环境设计以及各项日常管理服务。二是设立社区信访接待日,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负责社区信访工作,及时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后勤及学校相关部门反馈社区管理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所想所盼所需,做好安抚工作,筑起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3.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创建混合式学习型社区。一是通过开辟社区自习室、广场学习论坛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拓展“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广度。二是采用问题、实践、矫正等学习法,提高社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高度。三是针对不同的业余爱好,分别组建特色学习小组和兴趣学习小组等,挖掘富有特色的学习园地,深化“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深度。在不断的努力下,“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社区逐步树立。综上,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不是单纯的理论构架,而在于充分比较研究现有社区管理和服务实践的基础上,规避缺点、吸收优势,克服瓶颈,寻求突破。本文正是从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上进行优化,从而探索构建基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化需求的高职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途径。
作者:温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