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三生教育推广问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三生教育推广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三生教育推广问题分析

一、推广三生教育所需面对的问题

1.形式上的问题。2011年10月21日,昆明召开的云南省三生教育大会上了第四版的三生教育教材。我们不停改进教材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之于人生观的教育较之科学知识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衡量标准的确立,科学知识的学习会有一个确切的分数;而人生价值观的却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其向上,至于何种高度是及格线,我们无法确立。如此的话,我们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目标不同的两种活动行为,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方法既落之于书本,习之于课堂进行呢?

2.阶段上的问题。E.H.Erikson是美国的精神病医师,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人的一生有八个心理阶段,因为大学的教育基本是开放式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八个心理阶段中的影响跨度大概有三个:一是学龄初期(3-5);二是学龄期(6-12);三是青春期(12-18)。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与弗氏性心理学的initiativeVS.Guilt,industryVS.inferiority,iderntityVS.Roleconfusion三个阶段是平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生这几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而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以针对其的教育亦应不尽相同。在学龄初期这一阶段,儿童表现为订立目标,制订计划,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罪疚感。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品质(virtueof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父母,三生教育考虑周全的一点是教材的编订上,幼儿园阶段分为学生和家长两册。在这个时期,应该通过父母去给孩子作出积极的引导,并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学龄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virtueofcompetence);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incompetency)。这一阶段老师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Erikson说“:不止一次,我观察到在那些独具天赋和富有灵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是教师燃起了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儿童,去帮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底层架构。青春期是比较特殊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这个词含义非常广泛,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等等。例如熟悉自身的感觉;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roleconfusion&negativeidentity)。他们有时会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psychosocialmoratorium)去寻求某种同一性。例如,暂时离开学业去旅行,或者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同一性的形成是终生的,但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原因是:(1)本能冲动的高涨,青年人忽然觉得他们的那些冲动受到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肆无忌惮了;(2)这一阶段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正是这个缘故,青少年会花费很多时间对镜整理自己的仪容;(3)急切的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并为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virtueoffidelity)。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若是不能成功的解决此阶段的发展危机,便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uncertainty)。这一阶段是相对来说比较棘手的一个阶段,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上来讲,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这个时期我们常用叛逆这个词来概括,在人格教育上,相比传统书本而言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并且要适当的减轻书本上直观的填鸭式灌输,以免青少年逆反抗拒。目前的教育在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境况面前,更多是去揣测和臆想,缺乏真正的科学认识和对待,三生教育在这一点上已经有所突破了,但如何在人格形成的不同的阶段对人格的教育松弛有度,切入点把握准确这些都是进一步发展三生教育所要去面对的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关系着三生教育是否可以切实有效的落实在青少年的身心中去。

3.个体上的问题。无论是人格教育抑或是科学教育都需要因材施教,这一点在三生教育中应该是尤为重要的,但是也尤为困难。因材施教对于教职人员而言实属是额外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职人员在本职工作外仍有足够的精力和热忱去经营,这是我们无法作出硬性规定的。并且每个个体所面对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境况,在不同个体上的作用亦不尽相同。这是在群体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个体现象,应适当的给予特殊对象以特别的“照顾”。

二、重新认识三生教育的意义

欧洲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BenedictusSpinoza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关于知识的传播都提出过这样的一个理论。知识传播分为四种:传闻知识;泛泛经验;推论(如数学);直观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和想象,BenedictusSpinoza认为这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而人格教育恰恰属于前两种知识的范畴,我们不能武断的认定这种教育是错误的,但也应要有所筛选。例如继2008年浙大开守贞课后,2010年三生教育也把婚前守贞纳入其中。而在我国的法律上,只要双方成年并且自愿就不算触犯法律。贞节这个概念是从宋时程朱理学后逐渐严格起来的,在唐以前并不强烈,这点在《古今图书集成》和董家遵先生做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中便可窥见。这样的内容设置明显是基于一种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制定的,无所谓高低,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鲁迅先生曾经在月刊《浙江潮》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是《斯巴达之魂》。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王‘卿等知将死乎?’少年甲‘然,陛下。’王‘何以死?’甲‘不待言:战死!战死!’。”有的时候我们会清楚的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但偶尔面对已知的无奈结局时,我们仍然不得不去做。这便是三生教育的无奈,他带来的会是改善,但提及改观,仍然要从体制上着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三生教育的意义,它的意义不在于彻底的解决体制上的弊端,这仍然会是一段漫漫长路。三生教育好比一把反复敲击着钟磬的锤,也许不会比素质教育这把锤振聋发聩,但是这两把锤同时敲击在教育这一支钟上时,是否提醒我们现在已经确实到了正视教育问题的时候了,笔者想这才是时代赋予三生教育的意义。

本文作者:陶漫莉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