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加强意义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加强意义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加强意义及对策

摘要:通识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具体对策包括:明确其地位和目标,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职;通识教育;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技术技能”当然要通过专业教育实现,“高素质”的要求则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但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重技能训练、轻素质提升,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错误地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的附庸,片面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为专业教育服务,随意压缩通识教育的课时。笔者认为,要确保不折不扣地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毕业生既具有过硬的技能,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大力加强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1882美国耶鲁大学的报告中,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可以明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做明确判断的能力,能分辨价值普遍性的能力,通识教育的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领域[2]。通识教育的中文用语是由台湾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而来,在港台也叫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等。后来,大陆高校引进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断改良。许多高校结合本土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公共基础课教育等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直到目前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通识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理解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抓住它的精神实质:一,通识教育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从而使人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3]。二,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提出来的,因此,可以认为通识教育是非职业性、非功利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由此可知,凡是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教育以外的教育都可称之为通识教育。

2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意义

2.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指人的能力和潜能、体力和智力、身与心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多方面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全面发展也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的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等各方面本身就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加强通识教育,补齐“短板”。高职院校虽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否则就会成为“有技无德”的畸形人才。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德优技强的有用之才。

2.2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所谓人文情怀,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关怀,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是人性中积极、善良、健康的情感体现,包括对自身的修为、对他人的宽爱、对社会的奉献、对家国民族的认同和责任等。近几十年来,大学生中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等不良思潮一度流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人文情怀。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人的压力空前增加,此种情况下,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表现的更加“精致”,人文情怀非常贫乏。高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是只会工作的机器,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来实现。

2.3增强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所谓职业迁移能力,是指随着社会的进步或竞争的加剧,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高职毕业生中,4年内至少经历1次职业迁移的占到80%,6年内至少经历1次岗位迁移和职位迁移的几乎是100%[4]。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职业迁移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越是简单重复性强的岗位越容易被快速取代。如果高职教育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通识教育,势必造成很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容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比较容易地进行职业的迁移,增强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力。

3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对策

3.1明确高职通识教育的地位和目标

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通识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和陪衬,而是和专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职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强技”,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树人”,二者相辅相成。专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工匠”,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育“精神”,“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专业和通识的结合。要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就必须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通识教育,将二者紧密结合。其次要进一步明确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树人”,“树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不光会做事,还要会做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具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二是要培养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轻松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3.2成立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但由于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较多,管理机构分散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不利于从全局角度研究和加强通识教育。建议高职院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成立统管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其职责一是对本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整合,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二是保障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不折不扣的落实;三是进行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评方式的改革,提升通识教育效果;四是加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广通识教育教学成果。

3.3完善高职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在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从全局高度审视高职通识教育的内容,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整合各门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内容体系。一是要对高职院校原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政、计算机技术等,按照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重新设计。二是要把个性发展类课程和创新教育类课程逐步纳入通识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业。三是要增加人工智能类通识教育内容。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对人工智能的操作、基本维护和管理等的能力会像如今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一样,逐步成为新的通识能力。

3.4改革高职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

通识教育的思想理念可以贯穿在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之中。一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做中学”甚至“玩中学”,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通识能力。二是要注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和优势,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贯穿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要大力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补齐高职学生通识教育方面的“短板”,提高学生的“软实力”,提升和发展学生的通识能力。

3.5改革高职通识教育的评价方式

高职各门课程的考核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还要注意综合素质的考核,在考评中贯穿通识教育。一是要彻底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性考核。因为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比较准确地考核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交流沟通能力等。二是要改变教师单一考核的方式,可以适当采用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中认清自我,学会交流和反思,培养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三是要全方位考核学生,要把学生课外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情况等纳入考核。通过改革评价方式,促使高职学生重视自身通识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职院校只有大力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2014,(8):7.

[2]楚学枝.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以秦皇岛某高职学院为例[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06:3-4.

[3]刘想元.对构建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14.

[4]姚长佳,马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职业迁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6):9.

作者:赵新战 张晓林 晁团光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