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赏识教育开展思路(7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赏识教育开展思路(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赏识教育开展思路(7篇)

第一篇:赏识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思路

摘要:“赏识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好方法。家长和教师只有通过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尊重儿童权利、承认个体差异、善待孩子的过错、及时的表扬、适当的鼓励等方法,从小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才能使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赏识教育;幼儿;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运用这种教育的理念,南京聋哑学校副校长周弘,成功地将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他还运用这种方法,使许多的“差生”、“后进生”重新找回了自信,他用无尽的爱和智慧创造了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还把这种成功的教育方法概括为一句话“我看你行”。“我看你行”似乎是很简单的一句话,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家长和老师们忽略。“你真笨”、“猪脑子”、“连这都学不会”、“真是没治了”等等,这样的讽刺、挖苦、抱怨和责备,在不自觉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则会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多次否定中,失去了自尊、自信,甚至造成终生心里障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长对幼儿的过度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因而造成了孩子过分依赖的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表现在他们身上的自私、缺乏谦让、合作和自信,使许多家长很无奈。甚至,有些孩子已经进了大学校门,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只能打电话向父母求救。难怪马卡连柯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二是,过高的期望、盲目的比较所产生的消极评价,影响了幼儿自信心的形成。生活中一些家长常常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就怀疑自己孩子笨,抱怨孩子,甚至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别差异,拔苗助长,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认为自己就是笨,就是不如别人。三是,对孩子缺少应有的尊重,阻碍了孩子自信心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常常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去去去,正忙着呢”,“就你事多”,孩子得到的只是训斥和服从。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赏识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作为家长和老师,应怎样运用这些方法,使孩子找回自信,获得成功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教师、家长要积极营造温馨、和谐、平等、民主的育人环境,做孩子的朋友,通过与孩子朋友般的交流,使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家长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家里大事的讨论,并尽可能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带着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孩子喜欢故事,就为他们创设童话般的天地;喜欢游戏,我们不妨来充当一个角色;当全家外出游玩时,不妨听听孩子的意见;当孩子喋喋不休时,一般要耐心倾听,那是孩子的思想火花在闪烁,在成人的耐心倾听中,孩子获得的是更多的勇气和自信。

二、尊重儿童的权利,承认个体差异

教育家罗杰斯曾提出“无条件接纳儿童”。其根本含义也就是承认儿童有权与别的儿童不一样。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承认这一点,用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孩子智慧的大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并从不同方面进行培养,使孩子获得成功,以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三、制定合理的目标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超过孩子的能力,就成了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期望太低又会降低孩子的抱负水准,所以要依据孩子的能力、志趣,制定合理的目标,即“挑一挑,摘个桃”。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副漫画《我和奶奶比童年》,奶奶坐在石凳上,流着眼泪织布,我坐在“书凳”上流着眼泪弹琴。不切实际的目标,简直是对孩子的摧残。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古语说得好,“直木适为梁,弯木适为犁”,只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找到最佳感觉,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是我们心中最闪烁的星。

四、善待孩子的过错

庄稼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只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学习不好时,许多家长却一味地指责孩子,不从自身找原因。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帮他们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分担他们的忧伤,继而鼓励他们在失败中站起来。你的一个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次握手,一句鼓励的悄悄话,都会使孩子找回那曾经拥有的快乐与自信。

五、及时的表扬,适当的鼓励

赏识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说“我看你行”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很像一个预言家,他说孩子行,不行也行;他说孩子不行,孩子竟然行也不行。让我们赏识每一个孩子,不要吝惜表扬,为他们一次精彩的表演而鼓掌,为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而竖起大拇指,说声“你真棒!”总之,“赏识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也是一种呼唤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充分培养孩子自信的教育。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较量,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比拼,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才能使孩子在未来社会受挫、困难、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杨松鸽 单位:兴平市机关幼儿园

第二篇:教师赏识教育研究

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转到新学校就读,英语考试得了25分,老师给他订了一个增加30分的学习目标。一个半月以后,该同学英语考了57分。老师宣布本次考试全班考得最好的就是该同学。同学们很惊讶,老师说:“该同学英语考试比上次增加了32分,有谁比他强?”老师提议全班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也许是首次受到如此热烈的赞扬,该同学哭了,从此爱上了英语这门课程。我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更钦佩他对待这位在别人眼里一贯被视为“差生”的同学的教育方式。回想自己这近十年来走过的“教学之路”,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应该多些赏识,老师心中应多些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

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地学习并体验着成功与进步。教师赏识学生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过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能把对事业和对孩子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爱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真诚的爱,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文章开头故事中的那位老师的做法就体现了教育的艺术。一个英语考了57分的学生非但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得到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赞扬。在此,我要为那位老师喝彩。没有他的表扬,那位学生也许不会爱上英语,也许会彻底对自己丧失信心。设想一下,如果换了另一位老师,用另一种方式去批评或指责他,那么这位学生很可能会一蹶不振,从此对英语失去兴趣。但赏识教育不是一味赞扬。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这值得提倡,但要让赏识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好“度”。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的唤醒、鼓励、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赞赏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因而,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端正学生的努力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赏识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而经历挫折则是他们成长中的财富,二者不是对立的。因此,赏识也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发。在职业类院校,与讲台为伴已有十几个春秋。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也曾感到迷茫,也曾遇到失败。但我坚信,只要努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这期间,我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我的学生,关心呵护他们。我是一名英语老师,我一直认为,一个没有亲和力的英语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自由地讨论,学生在交际中体验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在这近十几年里,我与学生一起快乐,一起成长。如今我的学生中也有一些人成为教师,我相信他们会和我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的学生,他们会比我做得更好。置身学校,经常听到一些同事的抱怨:“某某学生课上总是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某某学生不爱学英语,不喜欢上英语课”,“这个班我没法教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但他们却不能理解他们的学生。“为什么学生不爱听讲?”“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英语?”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一直相信这句话,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敬,如果学生喜欢老师,就能够喜欢他教的学科和教学。如果学生“厌其师而弃其道”,那么肯定不会喜欢这门学科。在此,我想对他们说:“请学会赏识你的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你的爱就会自然地流淌到学生的心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赏识教育带进课堂,以情入手,以心交心,更好地践行这样的教学理念:“以情优教”。

作者:李振安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

第三篇:赏识教育发展思考

内蒙古包头市青年路第二小学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具有雄厚师资力量、先进教学设备、和谐育人环境的学校。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赏识教育的标志———大拇指,这个校园前广场新矗立起的建筑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对于笔者来说,“大拇指”的寓意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积极、自信的学习成长。作为学校的校长,笔者带领着全校老师也是这样努力的。2009年6月28日,素有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的“赏识教育”落户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亲自来学校授牌。而笔者,也从此与赏识教育结缘。赏识教育成为学校最大的学校特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笔者常说:“赏识教育”落户学校是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一种选择,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打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成就有理想、自信、独立、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学校、家长共同追求的理想。现在“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成长、开花、结果、收获。

一、“星级和谐年级组”

你可能听说过星级酒店、星级会员。而学校的“星级和谐年级组”你可能就没有听说过了,这可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为了进一步激励各年级老师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合作精神,同时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各年级组进行评选,学校制订完善了《和谐年级组评比条例》《星级和谐年级组评比条例》。学期末,学校从“团结协作好”“感人事迹多”“教育教学优”三方面进行评选命名。平日里各年级组内教师在工作中,顾全大局、互相关心、真诚相待、愉快合作;大家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汇报中各组全员出动或唱或诵或说或演,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新思想、好经验与其他老师探讨、分享。“星级和谐年级组”称号凝聚着各年级组老师们的心智和汗水,同时也让老师们感受到生活在学校这个和谐大家庭中的幸福。“科学发展促进委员会”在学校还有一个特别的组织在其他学校难得一见,这就是,“青二小科学发展促进委员会”。此委员会是学校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成果的重要时期成立的,委员会通过昆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前进道办事处、消防一中队、前进道派出所、交警三中队等社会力量的鼎力相助,进一步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良的教育环境。

二、“科学发展促进委员会”

对学校起了很大帮助:校安工程期间,街道办事处多次为学校教师提供开会的场所;交警来校为学生做道路交通安全讲座等。学校充分发挥“促进委员会”的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同时选聘一些社会成员及时解决家长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监督学校的师德师风行风建设等,群商共策,共谋学校发展大计。

三、开展“赏识教育”活动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赏识教育到底是什么?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通的。为更好地深化赏识教育,在郑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推广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引领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也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学校工作中,上学期学校就根据不同年级孩子们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认知程度,召开了新型的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平等地交流,说明问题,阐述思想,不仅取得了家长们对学校的一些做法和要求的理解,而且使家长们与学校取得了共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教师业务的提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在本校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他们有很多其他学校老师羡慕的学习机会。对于这一点,学校的老师也非常自豪,如去年3月初,学校邀请北京人大附中王金战老师团队做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班主任工作专题讲座;去年暑假里,学校组织30多位教师聆听了孟照彬教授关于“有效教育”的专题讲座,为“有效教育”改革做好理论积淀。去年12月,学校邀请了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马来西亚行知学校的曾桂安校长,来学校为老师们讲授了如何运用赏识理念提升境界改变心态走入教育新阶段。学校也先后派出老师到清华大学附小学习,观摩北京海淀区“世纪杯”教学竞赛活动,赴无锡参加全国第八届NOC大赛,并双双荣获一等奖。未来,学校还会继续关注教师的学习提高,这些外出学习的老师承载着培训其他老师的任务,她们通过汇报或示范课的形式,把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体会带给大家,使老师们的眼界得以开阔,用先进的理念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引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去的一年,学校取得了不少成绩,先后获得了昆区级征文《有道德的人》优秀组织奖,第八届全国“希望杯”奥数竞赛优秀组织奖,第七届全国“小超人”作文书画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奖项。展望未来,学校必将勇往直前,努力奏响一曲新的赞歌。

作者:郑晓霞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青年路第二小学

第四篇: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困难,关键是教师和家长要多关注孩子,适当地给孩子搭建一个阶梯,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孩子赢得真实的鼓励。笔者认为,这应该就是实实在在的赏识教育,特别是对学困生而言。刚接手一年级时,我就发现学生小成的与众不同。首先,与他对话时,他的两只眼睛分别看往两个方向。经过家访得知,这是一种遗传现象,不影响视力;但同时也得知,他的父母是远亲联姻,让人担心是否会影响他的智力?其次,他没有规矩。数学老师常常诉苦说,课上到一半,便发现小成不见了。原来,他乘老师不注意从后门溜了出去。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发现他对d、g等许多发音不分,无法读准拼音;学过的生字转眼就忘,听写生字时常常交白卷更别说考试了……对此,我百感交集:既然他是班里的一员,就不能放弃他,要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来自老师的关爱,让他和其他孩子共同进步。我决心一定不能让他在学习之初就掉队。于是,上课给予他更多的关注,提醒他注意听讲,有简单的问题便让他回答;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多帮助小成;每天放学后,我都要留下来单独辅导他,了解他对今天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尽力帮助他。虽然小成的记忆力较差,刚刚教过的拼音或生字,过一两分钟就全部遗忘了。但我还是耐心地给他一遍遍地讲解,通过反复训练来强化其记忆。为了防止他再次遗忘,我还反复叮嘱家长,回去后一定要巩固。

我对小成进行过多次家访。家访中得知,其父母工作忙,放学后基本都交给祖父母照看。因为其祖母经营着一个水果摊,所以照看小成的任务便落其祖父身上。通过接触,发现其祖父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小成的学习也给予了很大希望,因此对老师的要求也言听计从,每天都会按照要求,提醒小成并帮他及时巩固复习。有时,我也会在晚上通过电话了解小成在家辅导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成的祖父每天都会一丝不苟地坚持着。正是有了家长的配合,小成在学习上有了不小的进步:拼音基本能过关了,能认读大部分已学过的汉字了。创造条件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语文学习不仅要求能识字,还要求会书写。而听写生字又成了小成的障碍。于是,在每次报听写时,我都站在小成身边观察。结果发现:他书写速度很慢,每次当我报完一个词别人都已写完了,他才能思考完,想起这个字的写法;这一个还没写完,老师又报下一个词了;于是他写了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次听写报下来,难免会有许多空白。对此,我改变了报听写的速度,等他写完一个词后,再报下一个词语。这样,小成的听写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接着,我当众对他表扬,还让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小成听写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天回家也会主动催促祖父帮他报听写了。接下来,我决定帮他提高书写速度。每次报听写,当小成快写完时,我便报下一个。刚开始,他紧张地望着我,希望能放慢速度,而此时我用眼神鼓励他“你能行”。他似乎读懂了我的眼神,继续埋下头,集中思想,认真书写。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的书写速度提高了,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用正常速度完成听写任务。更关键的是,锻炼了他的学习能力,知道如何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情。

渐渐地,他的语文成绩开始追上其他同学,甚至能比一般同学更好些。在班级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所谓困难生,而教师对待困难生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就不一样。在上面这一案例中,笔者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功:及早发现,及早诊治。一般孩子刚进学校,一切都是新鲜的,对老师比较畏惧;而此时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尽早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此外,刚进校时的学习内容相对浅显,任务也不多,此时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无论是老师、家长都有信心和能力去帮助孩子。案例中,正是因为老师在小成入学之初就发现了他的学习问题,从而及时帮助他,才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反之,如果当时没能及时发现,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任务加重,即便老师再有耐心、家长再多配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赢得家长信任,争取家庭配合。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

教师只有和家长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案例中,老师首先没有放弃对小成的教育,而是放弃自己休息时间辅导他,经常家访并告诉家长辅导方法,还常用电话了解家长在家辅导的效果等。正是老师在无声的行动中感染和教育着家长,才让家长感到自己应积极配合老师。本案例最成功之处,莫过于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信心。而信心的取得,得益于那一次听写的成功。正是因为老师细心发现了问题根源所在,并及时予以调整,才使小成用自己的成绩证实了自己的努力,从而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小成最高兴的莫过于来自同伴的鼓励,正因为有了同学们的表扬和鼓励,才使他不再感到孤单,进而融入班集体中。给孩子一个阶梯,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面对困难生时,坚持不放弃,尽力帮助孩子渡难关。用真心换取家长的信任,联合家长,做好辅导。

作者:许庆雯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北塘小学

第五篇:赏识教育的精细化研究

利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是常见的方法,也较为有效,但赏识教育并非给个表扬、点个赞那么简单,赏识不到点上只会让学生轻看甚至反感。教师在施行赏识教育时有必要将其精细化,以求真正能够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向上的愿望和动力。

一、赏识的几大内涵

赏识的内涵并不只是夸奖、欣赏,还包括关爱等成分,综合运用,才能让赏识有“厚度”、有“温度”,更贴心。

1.巧妙沟通,关爱学生。后进生大多自卑,正式地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会令他们拘谨,效果也不好。教师可以在课间时和后进生聊聊天,适当和他们开开玩笑,值班时,也可以和后进生共进午餐,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就是一种赏识。有次跑完操,同学们在放松。我“设计”了几句话,但装作随意地说出来:“跑操真辛苦,我也总想当逃兵,但一看到晓琦(我班一名后进生,化名)攥着拳头,咬紧牙关,那么努力地跑,我马上就有劲儿了。”晓琦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但眼里却有惊喜。他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老师的关注,并且欣赏他。类似的机会有很多,教师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找到或者创造出机会。最简单地,批作业时加几句批语,让后进生感到自己一直在老师的心中,没有被抛弃。当然,教师的关爱一定要真诚,在内心里不抛弃任何一名学生。

2.黑白分明,理解学生。后进生犯错是常有的事,教师切忌上来就指责,要倾听他们的申诉,厘清事实,待其情绪稳定后,再指出问题,导其改正。有一次值周,我班后进生晓滔(化名)在制止他人打饭插队时,与别人打了一架,打架对于他是家常便饭。我耐住性子,先让他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说他制止插队的动机是好的,是正直、有担当的表现,但动手是不对的,一切暴力都只会让美好的初衷适得其反。一番剖析后,晓滔心悦诚服,事后向与他打架的同学道了歉。爱打架的脾气也有所收敛。后进生的许多错误并不是人品所致,而是认知能力所致,教师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绝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一顿训。只有给予他们理解,他们才能听得进教导。

3.换位思考,宽容学生。后进生长期受人冷落、歧视,但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会以叛逆、自以为是等表现来换取关注、尊重。他们的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老师要充分予以宽容,要站在他们的心理上去考量这些举动,搞明白他们那样做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往往是要争取一丝关注的目光,维持自己做学生、做人的尊严。如果一味地恨其不争,惩罚他们,他们也许不会反抗,但他们的心会更痛,会对教师敬而远之。相反,宽容他们,并且给予他们想得到的关注、理解、尊重,他们的心会得到抚慰,会以遵守规范、努力向上来回报。

4.真实评价,诚待学生。教师要时刻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学生要客观、真实,找准褒奖点和批评点,有凭有据。切忌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这种表扬不会产生激励效应,只会令学生疑惑和不信任。学生一般都有这种心理:老师看我看得真准,那一定是关注着我,对我抱有期望,那我要加把劲儿,做出点成绩让老师看看。因此,真诚的评价,哪怕是直言不讳指出其不足,学生心里会服气,会暗自努力。

二、赏识落地的几个渠道

1.学科教学,播洒阳光雨露。课堂是公众场合,而学习又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种背景下的赏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当大。而且,课堂上教师能同时面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的机会很多。例如:听XX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但音色美,感情把握也很到位……很具体的一个赞赏,让后进生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独到的优势,信心必会大增。我是语文教师,作文课是重头戏。在作文教学中,我命题后经常写下水作文,并且读给学生听。写下水作文不仅能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促进后进生转化和管理班级的一个含蓄“管道”。我写下水作文,大多取材于我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是那些积极、努力的表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都反映着我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世界,是良好的写作素材;二是通过巧妙点名,让某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受到被关注、被赏识。我在文中点名时,重点关注那些基础差、自制力差的学生,想方设法挖掘、突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一点点消除自卑感。我班晓木(化名)来自一个偏僻的农村,小学基础很差,很自卑,上课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跟别人说话从不敢看对方的脸。我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她大胆发言外,在下水作文中,不只一次地夸她文静、勤奋、懂事、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当读到这些内容时,她惊讶地瞪大眼睛,脸上升起红晕,她没有想到在老师的心中自己还这么有魅力。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大方,尽管成绩一时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明显地心气儿上来了。

2.校本活动,提供出彩机会。后进生在运动、文艺、组织能力、“外交”等方面可能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比大多数同学还要强。教师要借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给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令其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继而奋发进取。我班一名后进生晓欧(化名),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学习懒散,成为后进生。校运会上,他主动报名参加跳高项目。赛场上,他十分专注,认真地做准备活动,揣摩各个动作环节,每个动作都力求到位,这种专注在教室里我从未见到过。由于用力过度,他把腰给闪了一下,但仍忍着疼痛坚持下来,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会后总结中,我抓住他专注和顽强这两点充分表扬,还特为他写了一首诗:迈着轻盈和矫健/轻轻地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一根细细的竹竿/一点一点向上攀延/你自信坦然/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你奋力一跃/重重地摔在绿茵间/你强忍疼痛咬紧牙关/一阵助跑又跃过了你生命的一个高坎/老师为你泪花闪现/同学为你鼓掌呐喊/奥林匹克的精神在你身上集中体现……这之后,晓欧上课再也不睡觉了,也不说闲话了。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也有了明显进步,以前在家从不看书,现在居然主动捧起课本学习了。校本活动中的赏识力度大,让学生信心大增,为他们吹响了奋进、改弊的号角。

3.班会课,精准诫勉。批评与赏识并不矛盾。转化后进生不是几次谈话、几次表扬就能见效的,他们心理不稳定,没有好习惯,做事持久性差,需要经常“敲打”着点。班会就是一个好机会。教师应利用每周班会的时机,在赏识的前提下,旁敲侧击,指出一些学生的不足,表达出老师的担忧、牵挂和关爱,让他们适时自省,同时充分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待。我班晓桦(化名)爱在熄灯后说话,导致我班被扣分。班会上,我“敲打”他说:“老师为你这段时间的进步高兴,期待你有更大的进步,要进步先得休息好,晚上说话肯定影响明天的学习,扣分倒不是大事,怪老师没提醒到。”晓桦惭愧地低下了头。赏识性的批评是学生自我修正的标尺。

4.报喜信,额外送“礼”。口头表扬有时显得不够郑重,教师可以写报喜信或者公告,把他们的进步宣扬出去,让家长、科任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信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专注听课、主动回答问题、书写工整,善良厚道、有勇气敢担当、正直无私、捍卫集体荣誉等等,都可以成为报喜内容。教师亲笔书写的报喜信加重了赏识力度,让学生更自珍、自重,提醒他们严以自律,不断进步。

作者:康永花 单位:新乐市东长寿学校

第六篇:赏识教育问题思考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当下,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谓赏识,就是指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通过调查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激励。事实上,“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一旦有进步,并得到了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一味地赏识导致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和唯我独尊。一味地用“表扬”的方式教育学生,只会让他们对事物和行为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学生,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在“赏识教育”之下,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对于学生错误行为,采取适当的“罚”则显得尤为必要,但必须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坚持以“赏”为主,以“罚”为辅对于教育之“罚”,教师必须心中明确,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然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对犯错误的学生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原则二:把握好“罚”之“度”惩罚不是单纯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理应有自身的尺度。首先,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学生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其次,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老师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最后,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赏识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惩罚教育。然而,在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教师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此外,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我们不仅要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比如挫折教育等。

作者:缪雪 单位:德阳市广汉市雒城一小

第七篇:职校生赏识教育自我意象分析

摘要: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简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有良好习惯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在教育实践中,学者发现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沐浴在“赏识”阳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关键词:职校生;赏识教育;自我意象

一、职校生现状分析

职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些不同,不仅中考失利,个别行为习惯在初中学校就很不好,原因或多或少都与他们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我校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家长在外务工,属于留守儿童,还有一部分学生为单亲家庭,个别学生还是低保收入家庭等,种种情况告诉我们职业学校的多数学生缺乏家庭教育,还有个别家长仅满足于小孩的物质要求,漠视小孩的情感需求,教育表达形式不是忽视就是简单粗暴的惩罚;一大部分家长让学生上职校抱着年龄小在外不好务工,在学校混混日子就行的态度,很少关心小孩的学习,少数关心小孩的学习,但是当真正涉及小孩问题的本质时,他们又退缩,表示无能为力,希望学校给予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家长更让人感觉是在做形式,做好父母爱的表面形式。这些家长是缺乏赏识精神的。有些家长深入孩子的内心,发现问题的源头,但束手无策。这些家长担心的不是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而是不继续恶化下去。已经对孩子没有美好的期望,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对他们失去应有的耐心、信心,又怎能有好的未来呢?职校生身上的缺点是不少,但不乏闪光之处:虽然讨厌这门学科,但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虽然上课听讲效果不好,但每次还能坚持做作业;虽然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但是能坚持考试……所有这些“坚持”不就是我们期待的吗?相信学生并不是“朽木不可雕”,而是“孺子可教也”,期待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成熟起来。

二、赏识教育

什么叫赏识教育?赏识教育[1]就是前辈或教师善于发现后辈或学生的优点或长处,善于发现其进步或成功而予以精心培育或真诚激励,从而带动他(她)们方方面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燎原之势。赏识教育是赏识———成功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并让其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与学习中得到磨炼。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和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日常教育中不难发现很多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成绩,孩子的生理健康,可他们很少关注孩子内心,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种种偏见导致家长们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不满意,一味批评孩子,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时通过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不同照顾策略,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人格,塑造他们的心理优势,满足不同智力层次学生的需求,寻求他们的最大发展,无论对学生本身成长、对一个家庭的幸福,还是对学校甚至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赏识”教育要求我们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拿起放大镜,捕捉、放大学生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赞扬,即使那优点是微小的,似乎不值得一提,要让学生在你的赏识中感受到信任,体验到成功,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三、运用赏识教育的几点策略

1.欣赏你的每一个学生

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每个人都能成材,关键是教师能否多角度地、“另起一行”地看待学生。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待时,会看到许多优点;同样,当你以批评的态度看待时,会发现无数缺点。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人总有长处,即便是学困生也有其闪光点,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关键在于发现与捕捉。将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用爱加以“筛选”,肯定并“发扬光大”,使自我意象好的更好,使原本自我意象不良的在“赏识”阳光中增强自信,扬起自信风帆,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1)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不忘赏识教育,使其各方面保持先进性。优等生身上的优点相对比较多,受人赞扬的机会也多,一般而言,他们的自信心较强,自我意象较好,往往能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型的人,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自圆其说“我是一个成功者”。因此,赏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寻常优点上,而要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

(2)对待学困生需要倾注更多赏识,寻找点滴进步加以呵护,学困生是令人头疼的一族,也是自我意象不良的一族。由于经受一次次批评与指责,体验一次次挫折与失败,他们的自我意象往往是失败型的。因此,尽管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机遇完全有益,他们还是会不断寻找各种环境、各种理由以证实自己的失败。特殊生典型的特征便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与赏识。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因此,对学困生教师更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赏识、积极的期待,努力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他们创设发挥潜能、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胆识,帮助他们培养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我能行”的愉悦,这样才能为形成健康的集体心理品质和良好自我意象奠定扎实的基础。

2.帮助学生寻找缺失已久的自信

(1)点滴之间保护自信心。职校生无论到哪里,最缺乏的都是自信,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是克服现实困难的钥匙,也是形成良好自我意象的前提条件。纵观现实,一些孩子依赖性强,碰到困难手足无措,胸无良策,丧失克服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学生对面对的事就会畏首畏尾,产生“我不行”的自我意象,极大地影响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由此可见,开展对孩子的自信心教育不可忽视。学生的自信心犹如刚破土的嫩苗般坚强又脆弱,需要细心呵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慎言慎行,于点滴之间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做勇敢的自信者,以自信给孩子胆识,以自信给孩子激情,以自信给孩子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2)积极鼓励,真诚赞赏。学生需要更多的信任,被赋予了信任的学生总会散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对学生我们在宽容的同时,给予鼓励,给予信任,给予赞许,给予微笑,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认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讲求表扬的艺术,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3.运用“赏识教育”和学生“走心”

鼓励并帮助学生唤醒内在的潜力,挖掘并发展其潜力,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1)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教育应呵护、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在已有现实规定性中愤然而起,追寻自我,实现自我充分且自由的发展。

(2)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有效的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当头棒喝”,可能是“温婉的批评”,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一句体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态势,都能唤醒学生沉默已久的意识和潜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3)要帮助改变故有的不良自我意象。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他认为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如果让学生发现这种自我观念是错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因为他们唤醒并发展了自己的潜力,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自我意象,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我意象,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所以需要我们唤醒每个人内在的潜力,以发展他们的良好自我意象。

四、相关的思考

作为教育者,我们培养出怎样的人,就会直接和社会相联系,也会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而具有良好自我意象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断进取,到达成功的彼岸,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毋庸置疑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赏识”教育,真真切切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信任他们,适时地鼓励、赞扬他们,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确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促成良好自我意象形成。但在实际操作中,留下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孩子是越夸越聪明的,越夸自我意象越理想的”,但频繁的夸赞和赏识有令孩子厌倦的时候,如何真正把握好“赏识”这个度,使学生既感到有老师的赏识,又能真正重视并对待老师的赏识,如何将“赏识”与“惩罚”有机结合对教育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塑造真正健康、良好的自我意象,让我感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苏华,主编.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

[3]朱幼菊.“每个人都是第一”[J].小学语文教师,2003,(3).

[4]崔鹤同.筛选亮点[J].小学语文教师,2003,(3).

作者:何佳 单位: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