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学校赏识教育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学校赏识教育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职学校赏识教育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之外,更高层次的就是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得到社会的肯定性的评价,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渴望被别人重视和信任是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最重要的心理方面需求。尤其是中职学校中学困、贫困等弱势青少年,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别人的好感、鼓励和赞扬。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赏识教育是一味不苦口却利百病的良药,它能够弥补职业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收效。这种教育理念我把它叫作永远给学生留一盏“灯”。在教育过程和语文课堂上,老师首先要树立平等和赏识的观念,不能高高在上,俯视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这对于处于心理、地位弱势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投入真挚的师爱,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你的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愉快、自觉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愉悦情感的氛围中,学生能够进步更快,收获更多。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取得共同的进步。对于这一方面,我将自己的经历和做法与大家分享。20世纪90年代年前后,那时素质教育还没有推行,分数至上依然猖獗。每年我所在学校都根据期末成绩把初三分出快、慢班,也称A、B、C班。我“有幸”任了一年C班、人称“快乐班”的语文课,而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是在那时彻底转变的。看着这些只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被生生聚到末等班,剥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当时无法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震荡和尊严受辱的痛楚。记忆最深的就是,那时我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想到有一天我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人为划进贴上屈辱标签的“快乐班”,一颗母亲的心该是一种多么痛的被撕裂的感觉。我想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点什么。注定是一群连高中都考不上的孩子,但是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能用上语文,谁也没有权利剥夺他们学习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权利。平时上课,我备课、写教案不按照教学大纲走,我会简单涉猎艰深的文言文和逻辑严密的议论文,更多地引领他们用欣赏、有趣的眼光去发现汉语言的美,让他们在熏陶渐染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我给他们读,或让学生读精彩的散文、小说,有时候读着读着把自己感动到哽咽,说话玩闹的孩子也不知什么时候静悄悄地听上了;我每周在黑板一侧工工整整给他们书写一首我喜欢的古诗,学生可以自由抄写背诵;告诉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写一手好字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每天写一页练字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将来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需要;我把家里的藏书、杂志拿出来,专门抽出下午课,让他们随意阅读;作文篇幅可多可少,评语专挑优点。我让他们知道学习其实是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只要感兴趣,只要用点心,他们也能学得很好。他们慢慢地爱上语文课了。

学校要出一年一次全校范围的公开课了,许多老师都挑语文成绩好的班级来上,反复地练,紧张较劲的氛围在弥散。我承认素质好的班级和学生能给老师的课添不少彩,许多老师也劝我借个“好班”上课。我动摇过,在“好班”上课,那如行云流水的课堂氛围我不是没有体验过。但让我最终做下决定的是这些“快乐班”孩子,如果借用“好班”上课,是在重重地提醒他们,自己永远是差生,会在他们所剩无几的自尊和渴望上又重重地踏上一脚,我以后也将无法再与他们真诚相对。一个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几十个孩子的心灵受挫,我更愿意以一个教育者的良知,为这些孩子留一盏希望的灯。我会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不留任何遗憾地上好一节课,一节真正意义的“课”。那天来听课的有校长等学校领导和十几位教师。我选的是一节应用文写作课,学习书信、启事、申请、通知等的写法。课前没有经过任何的演练。导入环节中,我拿出同学们平时写的请假条,请几名同学读读,语言不通、格式不对,错误百出的请假条,让他们自己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接着我和同学讨论请假条怎么写,注意哪些要素和格式要求。还设置情景,让他们按照正确格式写个请假条,从而导入启事、申请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这时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都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不分心。下课铃响了,学生聚到我身边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没给你丢脸吧!”当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时,他们脸上洋溢起少有的兴奋和笑容。这节课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好几年后还有人在津津乐道。

一节课,对于一个最少读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真的不算什么。那节课随着时光流逝和教育思想的变革,早已湮灭在那些“快乐班”孩子不愿提起的记忆里。但是,从那时起,我收获了一个践行于我以后教育教学生涯的箴言:教育,要永远为孩子留一盏灯,而不是熄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更慢慢感悟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是再塑灵魂的工程师,也不是削枝减叶的园丁。最好的状态,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一个为一些孩子指明成功前途的引路人,更应该是永远为另一些孩子留一盏灯,照亮他们走出迷津的守候者。

作者:徐雅娟 单位: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