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可行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可行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可行性

摘要:目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感知大多仅零散地停留在旅游的获得感层面,专业的研学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规模。文章梳理当前的研学形式,研究研学途径的实施策略,探索发展研学的必要性和现存问题,以期为研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学;农业文化遗产;教育方式;可行性分析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9年4月19日,教育部王定华司长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演讲,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学旅行主要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梳理国内外对“研学”的研究可知,16至17世纪的欧洲地区,已经开始兴起“大游学”[1];之后的近百年,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将研学旅游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2];日本的“修学旅行”起源于1946年,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3]。20世纪60年代,修学旅行已经成为日本中小学的常规教育活动,主要通过集体外出住宿和亲身体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日本学校教育法》还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4]。我国研学旅行起步较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主要有“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两种提法[5]。结合旅行和旅游的概念,研学又被分为了不同的实现形式。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实践课程,除了课程建设的一般性要素,也要有研学旅行的特有要素[6]。有的学校还制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学活动,低年级进行“微行走”、中年级进行“小行走”、高年级进行“长行走”,通过不同的游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品质,致力全方位发展[7]。

1研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国内外的研学现状,目前的研学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国内外著名人文景观的参观研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人文景观来感受和感悟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既能让学生知晓人文景观的地理位置,对地理知识有直观的感受,也能通过旅游地的文化讲解,对景点所传承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切身的体验。(2)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参观研学。中小学生对大学的美好向往和期待是每位学子的追求目标。当前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参观活动已然成为众多学生的首选研学地。通过置身大学的参观和研学,一则可以直观地感受大学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以后专业的选择指明方向。(3)自然景观的参观研学。海洋、湖泊、沙漠、极光等自然景观,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相信学生们永远都体会不到自然景观所带来的震撼。人生是一场多彩的里程,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长河里,如果能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所带来的五彩斑斓,相信每个人都珍视这样的研学机会。(4)传统文化知识的体验研学。目前有些学校结合校本课程,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组织了一些体验的研学活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包罗万象,研学作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应当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研学方面开发更多的路径。

2研学形式多样化的缺失

当前,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探索结合本校实际的研学形式,但在教育理念的规划指导方面,可以操作的具体实施规划尚未有效落实,研学形式仅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层面的探索,但在更深意义上,中国特色的研学形式尚未开发。(1)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研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目前,各学校还是按照已有的方式各自开展着不同的研学活动,在管理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评价体系。(2)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研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涉猎范围更广,在组织形式、学习内容方面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目前的教师专业层面尚未有专职的研学教师,很多教师带队研学都是兼职,一则缺乏专业的研学经验,二则缺乏组织和管理的专业知识。(3)缺乏中国特色的研学形式。相比国内外的研学形式,大多都建立在旅游的基础上,大致的范围和内容也极为类似。结合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人文条件,我们的确可以打造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形式,这既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有效手段。

3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我们的下一代却极度缺乏基本的农业文化知识,甚至很多孩子高中毕业了尚不能分清水稻和小麦。研学这一重要的课外学习形式,正是弥补农业文化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研学形式的主要途径。

(1)弥补农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体验教育的缺失。纵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有关农业的基本知识,既没有系统的教材,也没有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果通过农业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讲解,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农业知识的兴趣,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必需环节。

(2)丰富农耕体验。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搬进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了农间体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既能让学生重回田间地头,切身的感受农业文化和农耕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悟祖国的地大物博。

(3)增强农耕意识。当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逐步踏入小康社会,国人的农耕意识亦越发淡漠。通过参观和亲身劳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劳作的艰辛和辛苦,也能以此来唤醒学生对劳作的敬仰之心。

4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的优势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而研学作为一种走出校园的教育形式,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研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供农业文化遗产宣讲的基本知识。农业文化的缺失,首先是基本理论的缺失。通过遗产地的研学,农业文化知识的习得是研学的首要目的,也是农业文化知识填补的重要途径。每个遗产地可以提供不同的知识,丰富了研学的教学内容。

(2)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融合。在农业文化遗产研学的过程中,通过研学的过程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比如,在到达遗产地之前,学生必须要掌握遗产地的地理位置信息、天气情况、交通情况和当地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是结合不同学科内容,对当地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

(3)可以拓展研学内容和途径。研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既能有效地弥补农业知识教育的缺失,也能有效地拓宽研学的教育思路,延长研学的教育链条,增加体验式、浸入式的研学内容,为研学提供了更多教育途径。

(4)遗产地可以提供多样的农耕体验。国家在批准农业文化遗产地之初,就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比如,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系统等,学生们如果能走进不同的遗产地进行亲身的体验,每次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农耕体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农业文化知识的有效手段。

(5)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思路。农业文化遗产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系统。比如,浙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逐渐的培养起系统学习的学习惯性和学习思路。(6)生物多样性带给学生的研学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农业研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祖国的下一代意识到我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盈,中国目前已有91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地、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和研学收获。

5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的可实施性

研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之所以截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研学的可实施性存在较大的难度,农业作为教育的薄弱环节,在研学的可操作性方面具有可落地的操作性。

(1)让农业知识走进校园。教育行政机构可以根据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安排,让农学作为一门选修课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让感兴趣的学生对农业的相关知识有个理论层面的了解。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聘请专家和科研团队讲解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让感兴趣的学生更有兴趣,让零基础的学生激发了兴趣。

(2)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体验农耕文化。不可否认,现阶段诸多家长已经从单纯地追求孩子成绩,向培养孩子多方面发展转变。人生是一场丰富多彩的体验之旅,一味地追求课堂成绩已经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了,家长们也开始探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城市的周边亲子游在近些年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在此需求下,农业文化活动可以供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一起体验、一起学习。

(3)有组织有规划的进行实地考察。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农耕体验。在组织形式方面,可以制订一个年计划,在不同的时令参观不同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对一个地方的农业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体验,既是增长学生农业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爱国情怀的有效方式。

(4)形成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研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比如到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打卡形式,可以通过拍照、摄行和集邮等方式,让学生对此次研学有一个自我总结和纪念,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间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相互学习一起提高。教育是一门根植于本源,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学问,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时代的需求,研学的应运而生,也必将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付有强.英格兰教育旅行传统探析[J].贵州文史丛刊,2013(4):115-120.

[2]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4):137.

[3]王昆欣.国外研学旅游特点及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5-06-24(010).

[4]高峡.借鉴经验推进研学旅行建设[N].中国教师报,2019-10-16(007).

[5]李先跃.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J].高教学刊,2018(24):191.

[6]宋世云,刘晓宇,范瓅文.系统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9):84-87.

[7]赵静.基于研学旅行背景的“行走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9(12):10-14.

作者:苏宁 刘某承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