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落后地区设施农业路径抉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落后地区设施农业路径抉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落后地区设施农业路径抉择

1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般认为,欠发达地区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还可以再扩大范围,用欠发达地区来指那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区域。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固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但是,不能陷入“工业崇拜”的误区,忽视甚至轻视农业发展,而应该立足自身实际,在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始终不渝地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尤其是设施农业来带动农民致富。欠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发展设施农业仍然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有着比较久远的农业传统,有着比较丰富的资源优势,有着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及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相对于优势而言,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局限也十分明显: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进取精神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配套功能相对不足;基本要素比较缺乏,支撑力量相对不足;经营体系比较单薄,服务功能相对薄弱,等等。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的设施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但其水平和实施效果明显低于发达地区,亟须加速发展,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主要应该体现以下原则:

1.1增量增效的原则

这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目标。“优质、高产、高效”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义,其中高产是优质、高效的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由于现阶段设施农业的面积还不算大,比例还不算高,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度扩面增量,大幅度提高设施农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与此同时,要以土地、资金产出效益最大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多措并举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出效益,由此惠及更多农民。

1.2做特做专的原则

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如果一味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走别人走过的路,使别人使过的招,那永远只会落伍被动,做专做特才是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发展之路。所谓“特”,就是特色、特点、特别。有了“特”,才会与别人拉开差距,形成差别,才更容易打造品牌、树立形象。所谓“专”,就是专一、专长、专心,即一个镇村乃至几个镇村只发展一到两个特色产业、拳头产品,便于积聚规模,建立市场。当然,“特”和“专”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叠加、逐步积累形成的。这就要把这些地区放在较大区域范围内,放在市场竞争背景下,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优势、交通特点、产业基础等,确认自身的特殊优势,确定不同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放大、完善、提升,形成独特的优势,避免与其它地区同质竞争。

1.3有力有序的原则

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并不必然与区域经济整体水平成正比。事实上,不少经济发达县份的农业发展并不出色,而不少欠发达县份的农业农村工作却有声有色。这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发展设施农业,政府不能顺其自然,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量力而行,更尽力而为,切实做到责任落实细而又细,支持措施实而又实,督促检查紧而又紧,考核奖惩严而又严,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主动意识。同时,要始终注意按规划、有计划地实施,在产业布局、扶持政策、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统筹安排、通盘考虑,防止一哄而上、形成低水平恶性竞争。

2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路径

路径选择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路径选择得好,发展就快,效益就明显;路径选择不好,就会多走弯路,延缓发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立足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的基础状况,发展设施农业要大力拓展以下路径。

2.1典型带动,规模发展

有规模才会有影响,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规模才会有效益。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扩张规模。为此,必须重点抓住农业大户、合作社和示范园区这3个主体,强化典型示范、榜样引导,实现区域突破,带动整体。

2.1.1充分发挥农村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广大农民无疑应当成为主体。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作用。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要外引内联、招商引资,重点引导鼓励工商资本、外地客商和本地经营大户进入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建设设施农业园区。特别要注重发挥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核心农户的作用,重点是把农村干部和党员培养成带头人,引导他们带头到村里集中规划的区域发展设施农业,并成为“意见领袖”,真正达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此同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发展设施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致富农民,是带动全体农民增加收入;没有本地农民的参与,发展设施农业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也背离了发展的初衷。因此,必须真正确立农民在设施农业中的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农民把技术、资金、劳力投入设施农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力军和受益者。要大力实施“一户一棚”工程,用较短的时间,通过承包地互换调剂和直接承租建设等形式,把农村大户集中到本村示范园发展设施农业,进而通过加盟承包等形式带动一般农户进园发展或自建大棚,确保其每年都能有较高的纯收益,逐步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的新模式。

2.1.2打造设施农业基地,提高整体效益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设施农业要搞“小而散”。相反,仍然要创造条件,发挥示范园区和规模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建设规模园区基地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点建设3种新型基地。一是农民设施农业创业基地。每个镇选择1~2个经济收入状况较好、集体收入积累较多的村居(社区),支持其在规划区内投资建设农民设施农业创业园。由县、镇统一规划,村居投入建设大棚、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低租金租赁给农民经营,租金作为集体收入,生产效益归农民所有。或者由镇政府集中规划连片土地建设园区,租给本地农民,镇在一定年限内补助全额土地租金,由农民自己建设经营。二是合作社设施农业基地。以合作社为主体统一租赁土地建设大棚,产权归合作社全体社员所有,并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或分包给社员经营。政府补助项目资金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将上级补助资金量化到全体社员,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三是龙头企业设施农业基地。鼓励招引农业龙头企业自己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从事产前、产后环节,包括种子种苗、加工流通、工艺创新等项目;对种养环节,则交给农民实施,政府直接补助农民。要围绕这几种新的基地建设模式,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不断拓宽设施农业覆盖面。在不断扩张设施农业规模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欠发达地区因为政府财力拮据和集体经济组织积累有限,加之民力不丰,对科技含量高、配套功能全、资金投入大的设施装备“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要立足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善于抓住重点,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打开局面。特别是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主体,政府要引导他们有重点地引进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并给予重点政策扶持,支持其发挥好产出效益和示范效益,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辐射源”,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跨越发展的有力的物质支撑。

2.2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在生产能力比较充裕的今天,只有特色产品才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设施农业发展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别化发展战略,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2.2.1着力培育特色由于设施农业对品种、季节、土地品质要求的局限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并非要所有的农地都建上大棚。同时,特色产业也并非多多益善,而是适度规模化的产业。对已经具备相当影响力的生产技术成熟、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产业,应当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对连续种植多年的品种需要调茬的,镇、村提前做好规划,并逐一与农户对接,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与设施农业实行轮作,努力使传统优势产业品种提纯复壮,品牌越做越响,效益稳中有升。当然,坚持传统特色并非故步自封、一成不变。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随着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优势产业也有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调整过程,这又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新的空间。特色的培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需要时间的积累,使消费者产生价值认同;更需要相当的数量作为保障,形成空间的优势传播。对已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特色品种,要着力推动“一村一品”、“一品一社”向产业化发展,有条件的逐步发展为“一镇一品”、“几镇一品”,打造特色产业村、镇,进而叠加优势,打造设施农业特色县,成为一些品种的区域性生产基地。

2.2.2挖掘地方特色根据农产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的农产品会对生产区域的气候、土壤、环境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把特色农产品生产安排在最适应的区域,才会生产出最具特色品质的产品。例如,江苏省射阳县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最东端,东临黄海,生态良好,发展地方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射阳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淮山药、盐蒿、海水蔬菜等,不仅口味独特,而且适应人们对食品的生态化、功能化要求,应当广泛挖掘、开发、利用,逐步形成生产规模,扩大特色优势。目前,原产于海边滩涂的盐蒿的设施化生产已经成功,小包装即食型休闲食品和四季供应的新鲜产品很受市场青睐,纯收益达到27万元/hm2。

2.3三产联动,延伸发展

目前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仍然集中在生产环节,种苗培育、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的发展明显滞后,既影响规模扩大,也影响效益的提高,已经制约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强化一、二、三产联动与互动,形成设施农业产业链。

2.3.1环节延伸即由生产环节向前向后延伸,发展种苗业和流通业,使其与生产环节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既有利于把产业做大,也向延伸的产业链要效益。要突破发展设施种苗业。欠发达地区目前设施栽培专业育苗较少,生产者大多沿袭自种自育、分散育苗的传统,设施简陋、技术粗放、成本偏高,很难培育出优良的苗种。而工厂化育出的种苗生长整齐一致、苗全苗壮、成本低廉,符合设施农业对种苗的高要求,是规模化蔬菜基地的最优选择。在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国家,工厂化育苗覆盖率很高,韩国设施种苗覆盖率达到80%。山东寿光从2000年起开始推广工厂化育苗,现有各类育苗工厂100余家,世界种苗业巨头———荷兰“瑞克斯旺”等纷纷在寿光设立育苗基地。欠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种苗业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培植典型,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既可以引进品牌种苗公司,也可以鼓励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投资设施育苗,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发展商品化育苗,推动设施种苗业加快发展。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业。销得畅是产得好的保障。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要素协调,加快建设进度,加大营销宣传,着力打造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要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布点建设专业市场。要像扶持种植大户一样扶持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组建流通专业合作社,加大与大中城市大型农贸产品市场的对接力度,通过窗口直销、批发等形式开拓优质农产品市场。同时,逐步引进现代流通手段,发展专业物流、期货交易、电子交易等,特别是对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组织合作社主动与大型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使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农产品从田头一步跨入超市,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3.2效益延伸据分析测算,将原料性农产品加工成成品性商品,可以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增值。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工环节,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围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形成的产业优势,引导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投资合办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厂、生产线,在积极推动清洗、分级、包装、冷藏和冷链运输等产后商品化处理升级的基础上,在深加工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同时要培育做强龙头企业,引导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联合之路,优势互补,积极开发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功能性食品,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向农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要效益。

2.3.3功能延伸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已经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行业,还具有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等。要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的条件,充分开发设施农业的功能延伸,逐步使部分设施农业成为观光农业。要遵循“规划、借鉴、创新”的原则,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发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历史资源,发展乡村民俗游、生态文化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植物园、蔬菜园、花卉园、瓜果园等农业科技园,重点开发建设观光农业景区,开发果菜采摘、周末农活、农业科普等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工艺品、特色小吃和休闲娱乐等配套产业,建立亲子教育、传统教育基地,建立田间、林间养生会所等,拓展休闲型观光农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空间,把潜在的特色农业资源变成现实的增收渠道。

2.4创新机制,合作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要更多地让农户“唱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在发展过程中引导农民打破“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提高联结程度,提高合作水平。重点是提升农村“三大合作”水平。

2.4.1农民专业合作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分散性强、对集体组织信任度低的实际,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镇村干部、科技人员和返乡创业农民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示范园区、特色产业、专业市场等,带头创办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已经运行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把现代科学管理引入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增强合作社自身的规范性,使农民增强对合作社的信任感。要创新利益联结方式,针对农民“只负盈不负亏”、“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的特点,研究最大限度帮助农民降低市场风险的措施,通过企业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直补等,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既“合利”更“合心”。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落实产业规划、引导结构调整、推广实用技术、协调农户矛盾等方面,做好宣传员、协调员,起到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引导企业与农户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

2.4.2土地股份合作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做大、能人大户的培植,没有土地的合法流转,是一句空话。由于欠发达地区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宁可收益低点,也要自己种植,甚至不少已经“洗脚进城”的农民仍然舍不得放弃农村的责任田。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农民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中解脱出来,乐意拿出土地进行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发展设施农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土地流转新机制,可以采取一次性征用、分批兑现资金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土地入股、利润分红的办法,还可以探索出租、转让、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流转方式,推进一家一户分散种养的土地向种养能手、规模大户、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等主体集中。特别是要推动外出打工农民的闲置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加速流转,扩大流转的规模。可以实行土地“预流转”的办法,对规划发展设施农业而暂未实施的土地,由所在村与农户签订“预流转”协议,土地仍由农民种植,按面积大小村集体每年支付一定的订金给农民,待实际需要时按市场价格再随时流转到位。这样可减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阻力,节约时间成本,也可增加农民收入。

2.4.3资金互助合作由于设施农业投入较大,资金成为发展的瓶颈因素,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加强互助合作是化解资金难的有效举措。要强化“农农合作”,对部分地区已经试点成立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运行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把更多的互助小额资金投向设施农业,服务于设施农业发展。要推动“银农合作”,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开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鼓励各金融部门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增加涉农贷款投放,积极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使金融支持更有针对性。要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力度,将保险对象从传统的粮棉扩大到设施农业作物及其基本设施,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保费补助政策,尽可能引导农户参保投保,增强特色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3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3.1着力做好设施农业规划要高定位、高起点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勾画蓝图,使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在规划指导下有序推进。要把宣传规划作为落实规划的首要环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基本精神。进一步深入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典型,算清发展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讲透发展设施农业的具体政策,打消发展设施农业的思想顾虑。要纵横结合分解规划。所谓“纵”,就是时序上体现分年度的目标任务。所谓“横”,要安排各部门、各镇区,围绕《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传统优势,制定出相关重点产业和各镇区的具体发展计划,使规划更具操作性。要把握精髓实施规划。坚决维护发展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切实组织实施。同时要坚持发展的、辩证的观点,与时俱进对规划进行适度完善,使其更具时代性。

3.2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2.1加强科技专题攻关积极鼓励地方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围绕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例如:开发、引进适应欠发达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的设施栽培新品种,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针对不同作物制订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规范,等等;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发出属于欠发达地区自己的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2.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服务,积极支持他们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直接参与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专家+基地”,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应用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同时,对农技部门和部分种养大户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适用于本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技术,相关部门应认真总结,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实现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3.2.3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把培训技术性农民作为做大做强设施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网上大学、参观示范点、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培训活动,造就出一批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形成合力建设基础设施。地方财政在安排资金时,要适度倾斜于设施农业,把示范园区的公共设施列入公益性投入范围,特别是对已经出台的奖补政策要想方设法兑现到位,要加大支农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积极组织编制申报质量好、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动员和组织县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发改委和农业资源开发局通过对上申报项目,重点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财政部门重点支持设施农业的产前产后及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水利部门重点支持节水设施建设,等等。同时可以建立专项资金,由政府出资,对未列入上级专项补助的示范园区基础设施贷款给予贴息扶持。要多措并举提高耕地质量。例如:针对江苏沿海欠发达地区部分区域土地含盐量高的实际,加快开发沿海滩涂资源,灌排配套,脱盐培肥,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复垦地熟化、盐碱地改良工程,并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3.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3.4.1强化标准化生产

制定和推广各个产业的技术规程,对具体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明确定性、定量标准,并逐步强制实施。对合作社内部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行业服务,保证生产过程的可控、有序。对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已有生产操作规程的,根据现代科技要求,抓紧完善提高,力争上升为省级、国家级标准;未制定标准的,应结合欠发达地区的传统种植技术再进行科技创新,尽快出台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的品牌创建和销售模式,以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3.4.2强化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设施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品牌申报和创建,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要争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尤其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种,要实行品牌效益共享,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品牌注册和名牌创建,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市场化。

3.4.3强化质量监控

在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规范、标准、专业实验室的标准配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农业投入品项目等进行检测,发挥好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乡镇级检测站和市场、超市、物流中心的检测点,健全产品检测体系。同时,加快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严格落实生产者质量建设的责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4结语

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现实的存在,实施追赶发展、跨越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迫切。虽然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起点不高、制约较多,但也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和独特优势;虽然欠发达地区近几年发展设施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不能忽视设施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水平较低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整体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应该也能够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拓展出一条新的崛起之路,进而走出一条追赶发展的路子。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对象的广泛性和情况的复杂性,要找到一条适合所有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标准路径是极其困难的。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握自身优势,正视发展差距,坚定发展信心。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并非仅仅依靠单一的路子,其路径的选择在科学原则指导下应该是多重的、并行的,而不是唯一的。在一定平台上发展设施农业,要坚持把握好基本原则,走好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子,同时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是跨越发展的要求,也应该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