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移民区域设施农业的进展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曲继松、郭文忠、张丽娟、冯海萍、杨冬艳、赵云霞 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移民工程,是把不适宜发展区域的群众搬迁安置到靠城镇、沿公路、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配套相关产业,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实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同步进入小康奠定基础。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迁移人口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1生态移民农业生产环境与发展设施农业的关系
设施农业适宜在32°~43°N的地区发展,宁夏位于35°14'~39°23'N,处于设施农业最佳纬度带。宁夏除南部少数地区以外,全年日照达3000h以上,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光热资源优于全国大部地区,完全可满足喜温瓜菜设施栽培的需求。而且宁夏位于黄土高原,大部地区黄土层深厚,对于设施农业发展唯一环境需要条件就是充足的水源。截至2011年底,宁夏设施农业面积超过6.7万hm2。宁夏移民迁出区主要为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区、地质灾害区。移民主要迁入区位于引黄、扬黄灌溉工程开发的灌区、国营农场、以及宁夏引黄、扬黄灌区周边未开发利用的荒地,该地区土地平整,扬程低,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这对于移民发展设施农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宁夏生态移民中的部分移民,将通过对未利用的荒地进行开垦种植维持日常的生计。而现代农业,尤其是设施农业是生态移民最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2宁夏主要生态移民区设施农业生产模式比较
宁夏在总结多年“移民吊庄”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生态移民之路。截至2011年12月,已累计搬迁移民84万人,而且预计未来5年内将新增移民35万人。目前生态移民区设施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有2种:①移民自主拥有农业设施;②农业设施为企业或政府部门所有,移民受雇于设施农业生产。
2.1移民拥有农业设施
以盐池县十六堡生态移民新村为例,政府为每户移民配置1座暖棚,可用于种植和养殖,这里的村民既是温棚的拥有者,又是温棚的使用者、直接受益者。目前灌区移民新村多以这种形式为主,如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和泾龙村等。
2.2移民受雇于设施农业生产
以吴忠市利通区孙家滩为例,孙家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位于吴忠市利通区南部,辖区南北长33km,东西宽18km,总面积540km2,有耕地0.8万hm2,天然草原4.5万hm2,是一个以林草畜一体化产业为主的农业综合示范区。目前已建成了200hm2的荒漠阶梯式设施农业示范园、43.3hm2的种苗繁育中心,流转土地133.3hm2种植输港有机蔬菜,已经进行第2年种植。这里的生态移民主要是早期移民,确切应该叫“吊庄移民”,这里设施温棚归孙家滩管委会管理,移民主要是农业园区的雇佣工人。
上述2种生产模式均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第一种模式,即村民是温棚的拥有者、使用者、受益者,这种方式村民各自为政,自由种植,小片区域内设施蔬菜种植品种齐全,可以供给当地市场消费,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商品质量千差万别,市场混乱,恶性竞争严重,这种模式只能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而无法致富。
第二种模式,即村民是雇佣工人,温室为企业或政府部门所有,这种模式下,可进行设施蔬菜、果树规模化生产,实现商品供应。但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无法有效调动移民生产积极性,尤其是农业雇工,其工人的责任心极其重要,由于移民主要来自贫困落后地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责任心不强,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农业园区的雇佣工人数量远远小于移民数量。
3宁夏生态移民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3.1移民素质
生态移民区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认知程度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地区出现“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农民对设施农业能否带来高收益持怀疑态度,再有就是农民的风险意识过强,农民外出打工潮流也是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2资金投入
政府财政补贴额度偏低,对日益高涨的建筑材料,补贴金额杯水车薪。涉农企业偏少,且均为中小企业,无法满足移民区需求。农民首先是设施农业的投入主体,然后才能是生产主体。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的投入除了政府财政补贴外,其余资金缺口都由自己解决,然而搬迁移民基本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水平较低,移民手中根本拿不出大额资金进行设施建设,另外企业和农民在银行贷款有一定的难度。
3.3农业设施利用
由于移民自身问题(科技素质偏低、风险意识过强等),造成大面积温棚处于半停产(种植了,但管理水平低)或停产(没有种植)状态。
3.4科技水平
设施农业是生产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现代农业,从设施建造到生产过程,以至产品上市,科学技术贯穿始终。而南部山区的移民,大部分都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必要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4宁夏生态移民区设施农业发展方式的探讨
要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设施农业是其主要方式之一,但农业生产,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其效益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益,只有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使农民达到发家致富,而不只是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水平。设施农业本来就是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在国外已十分发达,许多国家将它列为支柱产业来发展,而宁夏大部分设施蔬菜生产的现状是低投入、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日光温室投入多为每年7.5万元~10.5万元/hm2,管理水平较低,年均收入22.5万元~30.0万元/hm2。进行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必须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根本要求,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由于受区域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生态移民新村初期设施农业发展可实行“企业(政府政策支持)+农村推广部门+农户+基地”模式运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企业提出种植计划和种植标准,由农村推广部门监督实施,温室由政府部门监督企业建造完成,农户在基地内可以租赁或买断形式进行种植生产。这样可实现设施产品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又能很好调动移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运行3~5年后,当地设施产品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当地品牌逐步建立,农村推广部门逐渐撤出,由市场经纪人(由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扶持)所取代,企业逐渐被物流批发市场取代,移民(种植水平较高)买断温棚或自建,进行种植生产,逐步实现“物流批发市场+市场经纪人+农户(区域内品牌蔬菜生产者)”运行模式。区域内生产蔬菜种类、茬口安排和目标市场选择完全由市场引导,政府职能部门只进行宏观调控。
无论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其目的都是要让农民增收,农民受益,并且要做到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因此,必须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把温棚建造质量关,坚持种苗先行的原则,大力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引进优良品种,配套相应的设施。合理安排茬口和种植种类,提高生产效益。加大成熟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移民种植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