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紧跟时展步伐,重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前提,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推进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基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标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农业个体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策

0引言

生态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必须从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和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研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生态农业经营者利益、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开拓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以及加强政策引导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标

1)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可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阶级与富有阶级之间的矛盾,全面维护区域森林植被及整体生态系统。在整体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严格依据农户实际需求进行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体生产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有效的驱动。在这个基础上,应从农作物产量增长、农作物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提高区域农业产品及农副产品的生长效率。同时在保证生态农业发展资源充足供给的基础上,可协同推进生态农业与区域环境的同步建设,将区域生态环境作为整体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在提高区域农户经济收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的品种多样性、结构合理性及生产规模适应性提供有效的依据。2)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也开始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那么,如何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统一起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优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合理配置,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增强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1农产品基地集约与废弃物资源利用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重点是区域资源的充分应用,而为了保证整体生产农业发展与区域环境同步进行,一方面可采取农产品基地集约性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域技术、市场、设施、病虫害管理等技术,开展精耕细作与科学机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采取常规化农田环境维护的基础上,可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肥施用等措施,逐步强化区域生产农产品的基础建筑。逐步拓展区域生态农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生产管理,实现生态农业产品的优质化生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农业废弃物对整体环节的负担,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可综合利用微生物、农艺、生物等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体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将无害化处理后的产物在农作物耕种、果园管理中进行二次应用,在降低废弃物产生量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区域环境土壤得到有效的改良。如在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利用沼气发酵的形式将农作物秸秆、生物粪便等进行沼气发酵,并将产生的沼气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生态农田中,达到增产降污的目标。通过养殖——沼气——果蔬种植、牧草栽植——畜牧——沼气——农业种植等模式的有效开展,可达到以养殖促沼气、以沼气促农业、以农业促养殖的良性生态循环。在区域集约化养殖场地通过沼气对废弃物的处理,可促使区域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有效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环境效益。

2.2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结合区域地质特点及区域资源利用情况,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一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开展植物种植、治坡治沟、工程防治等综合管理措施,降低旱涝灾害对整体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在封山育林措施实施的基础上,在山沟位置进行蓄水筑坝,山低开设农田,山边种植牧草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促进区域畜牧业与农业同步发展,从而便于多元化复合型生态农业的有效开展。在多元化农业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将农产品效益作为区域生态农业管理的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各种农业要素的管理应用,依据经济性、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根据区域发展特点进行各种生态技术的合理配置,为养殖、经济作物、粮食种植等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

2.3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生产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农户+企业或者农户+农业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全面开展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企业化经营管理及市场化操作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良性经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劳动力资源,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开展全过程生态农产品服务。通过生产前准备、生产环节过程、生产后期反馈等一系列操作可有效提升生产农业市场竞争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相关区域生产农业基底可选择不同的农产品加工类型,如水果、豆类、茶叶、大米等,结合生态农产品运送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为整体区域生态农业经营格局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3生态农业优化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效力充分发挥,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采取适当的生态农业优化发展措施。1)对区域农业就业结构进行适当优化分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通过区域绿色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管理,循序渐进,结合小型乡镇建设,将区域内农户融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和范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区域绿色加工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还可以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武装生态农业。降低农业人口过剩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2)适应我国农村基层基本经营制度,根据我国平均土地经营面积较小的基本国情,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在适应农户经营的同时,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针对区域地形情况,进行土地性质适应性评估,确定区域地质情况,采取健全机构、转变机制、完善体系、优化队伍、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为后期生态农业种植产品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3)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建设优化政策,为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转化资源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向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4)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价值,采用现代化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保障粮食作物有效供给,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整体农业生产体系中是一个相互联系、关系紧密的体系。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生产与效益并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制约了整体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则在以往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区域发展技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体发展目标,对于整体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极其优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火根,翟宏毅.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9-66.

[2]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生态学报,2015,35(9):2894-2901.

[3]何李花,李明贤.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研究[J].武陵学刊,2014,(6):19-23.

作者:王宗伟 单位:平度市蓼兰镇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