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生态农业是镇江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镇江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生态文明、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支持。镇江市需要吸纳其他城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长处,来打造自身的独特发展模式,同时,应努力探索“互联网+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和食品安全模式。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户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镇江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互联网+生态农业”;食品安全

0引言

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最早提出了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简称ECO)的概念,本意是指通过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小型农业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指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借鉴传统农业的经验,所构建起来的具有的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对于现代农业而言,产量的提升一般基于种植面积规模化、大量使用化肥、过度适用农药等,但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当前,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已经处于饱和性开发和利用状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同时,由于大量农药的使用,农田生态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镇江市是地处江苏南部一座美丽、古老、典雅的城市,农业经济一直是一项支柱经济。镇江市拥有2651km2的丘陵山地面积,16万hm2的耕地面积,5.33万hm2林地面积,8.2万hm2水域面积,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比较协调,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茶叶、蚕桑、多种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水产品。因此,镇江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近年来,镇江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在农业发展战略方面,何培树(2015)认为,镇江市农业的发展要做强“一体两翼”,认为镇江农业已经形成了优质粮油、精品茶果、特种养殖、花卉苗木、观光农业五大特色;何培树、尤恒(2015)研究了镇江市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问题,指出绿色、高效、融合、创新、统筹应成为镇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张文文、张利明(2016)研究了镇江休闲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问题,提出了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强调了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彰显特色、示范引导等策略。在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安林海(2014)研究了镇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市场化运作、科技支撑、多元化投资、土地集约化等发展策略;钟志仁、刘长珍(2014)指出,镇江现代农业园区是镇江农业集约化投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在镇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温小林、张玉军(2014)分析了镇江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构问题,认为科技服务体系应力求满足所有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并与不断完善的农业市场格局相适应。温小林、马媛媛(2015)探讨了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问题,认为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着供需不均衡现象,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在智慧农业方面,夏露、罗明(2017)研究了新形势下镇江智慧农业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启领了方向。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资源日益短缺、生活污染不断加重等等,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现有的研究探讨了镇江市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镇江生态农业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远未形成完善的镇江市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体系。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机理、路径和方向,对于镇江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第一,大力打造镇江市特色生态农业。镇江地处长江之南、长三角之北,其农业特征属于典型的长三角城郊型农业,既区别于苏州、无锡、常州的长三角城镇型农业,也不同于苏北的农区型农业。因此,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江苏省其他地区应有所差异。同时,即使在镇江市境内,各县、区内部也并不趋同。扬中、丹阳偏近于苏南的城镇型农业,而句容、丹徒偏近于苏北的农区型农业。因此,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自身的特色。第二,在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是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包含丰富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涵盖生态伦理、社会伦理。当前,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尚不能满足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生态文明是生态农业和外部社会的一个结合点,需要汲取外部社会的有利因素。第三,在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中注重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建设。从长远看,生态伦理是生态农业的支柱性因素,正是生态伦理的缺失,才阻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伦理约束了反生态行为,将人类社会引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镇江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构建自身的生态伦理,并加入遵从。生态道德是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户在生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当前,镇江市生态道德处于低谷,引发了诸如食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生态伦理是防范生态危机的支柱,生态道德是防范食品危机的支柱,在健康的生态农业体系中,其价值和作用均高于法律监督。第四,探讨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一般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废弃物能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开发利用模式、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等。镇江市应根据自身农业资源的特征,在现有模式借鉴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独特的一般性发展模式。在这里,独特性是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的,即不能盲目仿照其他省市的生态农业模式。一般性是针对于镇江市本身而言的,即归纳了镇江市生态农业的一般性特征。第五,推动镇江市“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农业生活之中,实现农业发展的“信息支撑、管理协同、高效产出、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终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来促进传统农业全面升级的全新命题,也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顶层设计,同时,农业信息基础也较为薄弱、专业人才和资金也较为短缺,农产品也缺乏品牌竞争力。因此,“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第六,推动镇江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形式,也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倡导可持续旅游。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镇江市具有丘陵、山地、平原、湖泊、森林、长江水域等多种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集观光、休闲、健康、求知、娱乐为一体,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第七,加强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食品安全保护。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积弊成灾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生态农业在广义上涵盖食品安全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策略。当前,如同全国一样,镇江市食品安全问题也较为敏感,一直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尽管镇江市各级政府在食品安全上较为重视,并逐渐加大治理力度,但是,由于在执法力度、监管范围、执法人员素质等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足,致使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与生态伦理和社会道德息息相关,这些都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第八,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其中,在初级阶段,政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政府对企业应制定优惠的政策,在市场上公平招标,寻找到具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生态农业公司。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地进行宣传,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政府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成熟阶段,政府应逐步退出,生态农业变为由市场所主导。第九,做好镇江市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学、农业科学、生态经济学、环境学和林学等学科,因此,生态农业的效益评价需要以这些学科作为综合性理论基础。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国家、社会、农业企业、农户、消费者都是受益方,因而效益评价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获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农业对生态环境安全与危机的影响。生态农业效益评价是一个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要根据农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当调整。在生态农业研究中,效益评价还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结束语

镇江市生态农业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在理论上,从生态学、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理论视角构建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将镇江市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从而为镇江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社会四个方向提出镇江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增加了镇江市的农业产值、提供了优质农业产品、提高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收入、保障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政强,魏志祥,谢振宇.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知识型人才的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5):20-29.

[2]刘瑞文,黄洪斌,曹利莎,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风险防范促进效应实证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33(170):30-38.

[3]黄洪斌,孔春丽,张同建.政治关联视角下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4):69-76.

[4]王建成,卢桂成,常光辉,张同建.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弱化及重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173):105-110.

作者:范灵 陈永清 朱建军 魏志祥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