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策及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总结银桥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为指导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策
1前言
位居大理市腹地、苍洱中轴线上的银桥镇,西倚巍巍苍山,东临淼淼洱海,是苍山洱海的“平分百二”之地,又因自然资源富集而被誉为“金水银桥”、“大理石之乡”。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四季适宜的气候为银桥镇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近年来银桥镇农业发展遇到了洱海景观房、环湖客栈经营、餐饮服务的无序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从事传统农耕种植业的人员及种植面积锐减,农民预期收益明显下降,加上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和农业生产、农药、化肥有害残留等污染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生态农业发展和最基本的农田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也加大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难度。为此,银桥镇结合大理市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和洱海保护治理大局,在综合全镇社会经济现状、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传统农耕文化、优势产业等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银桥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路子,为大理市乃至全省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参考的经验。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小”——发展规模小
从银桥镇目前情况看,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基本以户为单位,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进行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产品以粮食为主,生产的农产品主要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银桥镇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形不成规模。农民认识上有差距,土地流转困难颇多。有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农民念土情结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三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弱。银桥镇虽有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其规模普遍较小,带动力较弱。全镇的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大多为基地型,生产加工型极少,销售靠的是单打独斗。从产品附加值来看,大部分农产品都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目前尚无一家精深加工企业。
2.2“弱”——基础设施薄弱
银桥镇生态农业发展获得的财政支持比重仍然较低,远远满足不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小而散;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的标准化基地较少,农产品单产偏低。洱海提灌设备老化、自然灌溉系统中自然水源紧张、大棚及喷滴灌系统面积还小,全镇目前只有喷灌溉面积53hm2,大棚33hm2。全镇无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农业机具还少。这些状况制约了银桥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2.3“差”——科技支撑不足
科技支撑明显不足,是银桥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意识还不够强。镇、村两级干部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指导农业发展凭经验办事,没有冲破传统农业的束缚;二是实用科技推广力度不够。银桥镇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都有相关专业人员;三是农村人才培养不足。对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发展带头人等农村人才管理培养不到位,生产技能不强,制约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科技水平低,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较差。
2.4“缺”——品牌效应不强
银桥镇境内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特色优质农产品集中度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内在质量、包装、卫生等质量要求与省外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高档次、深加工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同时,银桥镇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仍然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效益的提升。因此,银桥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如何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2.5“低”——产营融合低
与全国及省内其它先进地区相比,银桥镇农业经济的效益仍然偏低,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企业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只有农户生产的产品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的增收。
3发展对策和措施
3.1高规划引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发展方向,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打破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切实从银桥镇的具体情况入手,对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主导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选择和大力培育。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市场调研,力求规划方向和重点培育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3.2高额度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重点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保护等投入,积极完善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3.3高科技驱动,完善相关支持条件
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技术包括优良种培育、有机肥料配置、高效栽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先进的适用技术,通过示范广泛展示新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长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有效地将好技术展示给农户,让农户眼见为实,从心底认同新技术,愿意改进现有的落后生产方式。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
3.4绿色发展新实践,开启生态农业发展“新引擎”
一是突出发展有机农业这一主线。抓牢银桥最大的生态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这条主线,增厚、拓宽、拉长绿色有机产业链,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绿色有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拓宽绿色有机农业增收潜力和增收渠道。二是构建稻花识香、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三大模块。打造稻花识香(有机大米)、观光体验(蓝莓、玫瑰花、樱桃、车厘子等)、休闲养生(薰衣草、茶)三个模块,实现四季不同:春天有田园之恋—“闻花•识香”;夏天有采摘之乐—“蓝莓•樱桃”;秋天有收获之悦—“稻田•制米”;冬天有紫色之诱—“薰衣草•迷恋”。三是打响绿色、有机、休闲、养生四张名片。四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五大工程。五是做精花卉、水果、蔬菜、水稻、茶叶、烤烟六大产业。
3.5高质量融合,探索新形势下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全面着手田园风光保护,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从而使海西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田园大理”。要大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发挥农业在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改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生活、生态功能。丰富环洱海旅游产业带上的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制定严格准入制度,利用洱海生态环境,结合苍山水资源,发展绿色食品饮料加工产业,以园区为载体发挥产业聚集与规模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真正推进洱海、海西保护、农业产业化及全域城市化工作,将该区域由被动城市化向主动城市化、全域城市化的建设和管理的模式转变。用好山、水、林、田、城等要素,把一流的生态、良好的环境、厚重的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山水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圣欢,杨砚池.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3):44-52
作者:茶学萍 许湖滨 单位:大理市银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