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共建机制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农业共建机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农业共建机制研究

一、基于对广北区情的深刻把握争取示范区省部共建核心区地位

1.基于对广北历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观研判。从广北的基础条件、土地性质和区位看,这一区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经济特征,适宜于全面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功能,创建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适宜于打造“绿海花洲”式的中心城近郊环境和壮大市属经济的功能板块;适宜于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搞好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对于完善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对广北区域环境与资源禀赋的区情把握。东营市委市政府将国营广北农场进行改制,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按市政府直属正县级单位管理,参照市属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职责界定,赋予县区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投资计划、建设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园区具有自主配置资源、快速构建新机制、整合利用资源的组织优势,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活力保障。园区土地成方连片,土地权属明确,国有土地面积占78%,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投资主体,选择多种投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按产业链条集中连片,发挥规模优势和效应。另外,介于园区各片区之间的土地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地区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备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核心区落户广北得益于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在研究示范区区情、广泛征求专家及领导意见的基础上,东营市按照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牧业循环,一、二、三产融合,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总体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要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链集成、产业链融合、服务链配套、利益链持续的原则,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高点定位、错位发展,提出了“一城、六园”的规划布局和“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的主导产业体系,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城”即生态科技城;“六园”即:现代林业示范园、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乳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和生态产业园。“一个平台、六个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是指农业高端服务业平台,现代苗木花卉产业、有机蔬菜产业、循环乳业产业、高端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六个特色产业以及投融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三、广北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的实践与探索

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是东营市实施行政管理创新的产物。实施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在国有农场基础上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企改革,更不是简单地再造一个行政区,同时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而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小板块、大辐射”原则,赋予老农场新使命,肩负起为全市乃至整个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担当“试验场”和“窗口”的历史任务。管委会班子到任以来,边谋划、边改革、边建设,把握“优先编制发展规划、优先完善基础设施、优先营造生态环境、优先搭建支撑平台、优先突破机构设置”五个优先的发展途径,率先做了五方面工作。

1.着眼于突破土地空间约束,推进土地经营机制改革。以土地经营机制转换作为农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了以实行基本工资制度和提高社保水平为基础,以土地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健全专业化服务为保障,统筹解决遗留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经营改革意见,在依法自愿基础上,采取职工内退、发放最低保障金等有偿置换的办法,买断农工分散承包经营权,扭转了25年来“包田到人,分散经营”的做法。通过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化服务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将农工转变为产业工人,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创新,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施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创造了条件。

2.着眼于精简效能,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为尽快理顺体制,履行正常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责,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兼顾农场实际,扎实做好示范区机构综合设置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综合设置组织架构。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成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建设管理局“一办四局”,暂时保留三个分场,作为落实上级扶持政策、项目等的操作主体,彻底扭转了农场时期“小而全”的体制弊端。二是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设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界限,新调入人员、考选进入人员与原农场管理人员在示范区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待遇、竞聘上岗。三是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示范区管委会机关、生产经营性机构和服务性机构工作人员,实行全员竞聘制和岗位工资制,近两年参照全额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逐步实行职业年金制度。四是通过实行在职管理人员离岗休养制度、鼓励管理人员提前离岗休养、鼓励在职管理人员领办创办企业等系列政策,优化示范区管理人员结构。目前,管理人员离岗休养32人,其中提前离岗休养14人;面向广北农场管理人员公开考选机关工作人员24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人员10名;面向市直机关选调管理人员6名。

3.着眼于灵活高效,初步构建支撑示范区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联合推进机制。贯彻落实部省共建协议精神,建议市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把东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考核任务,明确年度计划目标和任务,协调科技、农业、发改、财政等各个部门的行政力量,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工作联动,集中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快建设东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二是政府引导机制。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运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三是企业主体机制。示范区管委会设立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为主体,负责示范区基础设施、产业运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等,承担示范区资本运作、融资开发、发展对外合作等职能,为园区建设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提供机制支撑。四是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利益驱动原则,建立起以示范区国有土地承包经营为载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和以投资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园区产业互动机制。五是科技特派员机制。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专业化农民的数量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六是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责权利一致的激励分配机制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建立收入与经济收益挂钩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加强专利保护、股权奖励等,使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4.着眼夯实根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工程。协调市水利部门实施引、蓄、节、排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总库容240万方水库3座,地下渠、扬水站等设施,以及引黄河水进示范区灌溉系统。二是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投资8600万元实施供电设施、电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200万元建设10千伏供电线路18.7公里。三是道路改扩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5亿元,新建、改建道路220公里。目前已有30公里道路工程列入全市今年计划。四是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建设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实施2.38万亩土地灌排模式转换工程,变渠道水利为节水节地型精细化“管道”水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农田。五是生态科技城建设工程。投资11.5亿元开工建设限价商品住宅2500套,配套建设公建用房、道路、绿化、供排水、供暖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全面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六是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研究院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研究院主楼,搭建人才项目科技要素聚集区。

5.着眼于龙头带动,高起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一是东营南郊林场一期建设项目。投资13848.1万元,建设面积达10282亩。二是大地循环乳业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引进澳大利亚优质荷斯坦奶牛5000头,建成日处理鲜牛乳500吨的乳制品加工厂和有机牧草基地5000亩。三是高效能现代化温室及有机蔬菜产业化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9亿元,利用3~5年建设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4700万元,建设智能连栋温室6栋,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目前产品已上市。四是绿海花洲乐园项目。估算投资1.2亿元,占地800亩,建设集观赏、旅游、婚庆、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绿海花洲主题生态乐园。五是智慧农场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建设覆盖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农场。六是国家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95万元,建设高标准国家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

四、省部共建与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在示范区的实现形式

作为省部合作的承接载体和核心园区之一,省部共建为示范区提供了强力引擎,在示范区实现“管道式”纵向直通管理模式。

一是省部共建的配套政策以及推进机制将在示范区先行先试。省部整合双方的行政资源,建立统筹协调、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将在示范区落实一体化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国家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投入将通过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和融资平台实现有效承接。围绕这一目标,示范区按计划启动了大地循环乳业项目、高档园林种苗花卉产业项目、有机蔬菜产业化项目等融合战略性、前瞻性、示范性于一体的高端项目以及投融资平台建设。

二是省部共建使示范区与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战略合作联盟成为可能。此举为跨地域合作开辟新途径,将使共建区域内、园区间形成“跨栏式”横向联合,凝聚起优势互补的强大合力。各联盟园区间的要素资源将实现跨地域流转,既结盟合作又采取差异化竞争方式,实施错位发展,达到“1+1>2”的效果。科技部统筹协调各地规划,实现共建联盟区域一盘棋,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上,构建联盟园区各自发展的“微循环”融入省部共建的“体循环”,辐射共建范围以外的“体外循环”。具体到示范区,在省部共建的提纲挈领下,着眼全局搞规划,规划既要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符合“黄蓝”国家战略的总要求,也要符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与特色,避免与其他园区直接“撞车”。

三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陕西杨凌国家农高区进行战略结盟联合。2011年9月底,省科技厅带领滨州、东营两个核心区,在科技部与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陕西杨凌国家农高区就战略联盟合作进行了会商,初步达成战略联盟合作意向。联盟园区省建立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有效资源的整合机制,培育开放式、专业化共性技术研发集群,构建“平台—基地—人才—项目”一体化科研开发体系,实现人才、信息、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互通共享以及金融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在省部共建机制导引下,着眼新型合作机制,延伸合作触角,探索实现形式,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大学、院所乃至金融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示范区划出1.87万亩土地,在不改变现行管理权属的情况下,采用飞地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广饶县合作建设生态产业园。此项合作既有效解决广饶县发展用地瓶颈问题,又为示范区快速起步提供了资金支持,成为借力社会资源的合作机制在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