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一、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必然性

(一)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发展。农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切入点。传统农业是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追求更高产量的粗放发展方式,其科技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滥垦滥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而以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和原料基础的高投入、高能耗的“石油农业”,虽然带来了高产量和高效率,但也带来了高污染,生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遭到更严重破坏。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都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可持续的非科学的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则是在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促进农业生产资源高效持久利用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以满足人们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需求。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收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和资源协调一致。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

西江经济带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小型养猪场产生的排泄物大多数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未经任何处理而堆放路边、溪边,任由雨水冲刷,这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将农作物从太阳那里得到的能量和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投入,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的输出。如把农作物秸秆变成家畜饲料,家畜排泄物用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后的残菌床用来繁殖蚯蚓,把蚯蚓利用后的残余物返回农田用作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如通过沼气池建设,使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把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汇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一方面可以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标准,另一方面又可以产生沼气供厨房烧水做饭,减少生物能源和其他石化能源的消耗,实现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把农村脏乱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内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这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意味着农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三)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只有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生产才有效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求的是温饱,要的是产品数量,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追求绿色环保消费,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因此,市场上各种化肥激素催长的产品,市场越来越小,竞争力越来越弱。相反,没有施用化肥、农药和任何激素的各种绿色环保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竞争力越来越强。各地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种植+沼气+养殖+灯”、“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综合利用”、“产业共生”等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具有“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等特点。循环型生态农业通过对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减少生产成本,而且生产出市场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无污染无激素的各种无公害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每年每亩施用经过处理的有机肥1吨,连续五年可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既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又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减少投入、增加收益的良好效果。这对于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资源紧缺的西江经济带来说,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办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困难

(一)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在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方面都有许多有利条件。

1.政策机遇

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节约资源确立为我国新的基本国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区人民政府2005年11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促进本地循环经济发展[4]。2009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广西要提高粮食自给率,确保粮食产销平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生态农业。2010年11月广西又出台《关于建立投融资政策措施体系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支持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5]。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发展。强调要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采取越来越多的政策措施扶持其发展,这些都是发展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政策环境。

2.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方面

西江经济带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小部分为盆地平原,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西江经济带主要位于北回归线左右,主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大部分在21℃以上,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都是农作物生长季节。西江经济带的生物种类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林业资源、果树资源、禽畜资源、饲草饲料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中药材资源最为丰富,是广西粮食和蔗糖主产区,还盛产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冬菜、肉桂、八角、柑橙等经济作物,水产品也比较丰富。这些都为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及生态资源。

3.长期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

广西西江经济带在长期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探索积累了许多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及经验。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恭城模式。该模式是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各种可利用场地,建设“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即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能源用于农户的日常生活消耗,沼液用于喂鱼和浇农作物,沼渣作为农作物的重要肥料,这既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又可以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6]。北流市探索创造的“稻(免耕抛秧)+灯+鱼”发展模式,实现平均每公顷产稻谷8820公斤,塘角鱼1080公斤,稻谷产出10500元,稻下产鱼超千元的成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在北流、兴业、博白、岑溪、平南等地兴起的循环型生态畜牧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丘陵山地种植果树,在果园内放养鸡,鸡寻觅虫及饲草料,又为果园施下有机肥,节省了饲料、化肥,又改善了畜禽和果树品质,实现了鸡、果、虫、草、粪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如若是规模化养殖,利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液用于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农村燃料紧缺、增加农田有机肥等多重效益。此外,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间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微灌技术、良种良法集成应用、葡萄一年两收、生态植保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等节本增效配套栽培技术,均得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这促进了西江经济带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变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西江经济带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二)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是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紧缺、农业生产过于分散、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者素质低等,使得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具体来说:

1.自然环境方面

西江经济带的柳州、来宾、桂林、贺州、贵港等地部分区域属于岩溶地区,生态脆弱,而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加之不合理的滥伐滥垦及过度放牧等行为,致使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导致优良耕地丧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柳州、来宾、贵港、贺州、梧州等喀斯特地貌区出现岩石裸露、土质退化等现象。

2.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

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地膜,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如广西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西江经济带平均每亩施用化肥105公斤,每亩施用农药3.12公斤。施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及残留,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对水源和土壤也是严重的污染并劣质化,使得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害虫及病原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药施用效果大大降低,使得农药毒性和使用量都不断加强,对土壤中的动物和有益微生物造成伤害,引发各种生态灾难,更重要的是危害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并对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化肥使用量的长期施用和不断增加,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产品品质档次降低,产量下降。地膜使用对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影响。因为残留在农地里的地膜在一般条件下难以分解,长期累积既给耕作带来不便,也破坏土层结构,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影响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生长和各种元素的循环,降低土地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

3.工业生产和民众生活过程中的污染

西江经济带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自然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各县为加快经济发展,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小造纸、小建材、小化工厂、小五金、小食品等,而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装备总体上较落后,许多资源难以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大,各种生产废弃物大多是直接排放,这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约为3.22吨标准煤,水耗为455立方米,分别比全国平均耗量高47.7%和108%。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分别为79吨、2.4万立方米,分别比全国高103%和43%[8]。西江经济带人多地少,农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生活污染及养殖废水污染比较严重。村镇卫生设施少,卫生条件和卫生环境差,除沼气池建设的村镇好些外,大多数村镇集中处理生活污水、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和改厕等卫生设施建设覆盖率低。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造成污染,致使河流、水渠等的BOD(生化需氧量)、COD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有害藻类滋生,影响水产养殖业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4.投入不足,技术研发与推广滞后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业总体投入不足,投到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上的经费则更少,科研及推广主要依赖于财政投入,资金来源单一,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循环型生态工程建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投入不足,致使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许多先进适用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节约农业技术、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等难以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40%左右,科技难以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制约了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

三、促进西江经济带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为促进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各地进行了许多与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建设,如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的“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城乡清洁工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能力等,这些都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循环型生态农业既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也是一种集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加强对循环型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意义的宣传

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加大循环型生态农业知识的宣传,让全社会对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了解和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明确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的新型农业发展体系,营造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生产者的积极参与。加强对各地典型的有效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给生产者树立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

2.加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探索研究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先进适用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是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加强对西江经济带现有适用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如“循环型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循环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等的技术的总结推广。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改进施肥技术和方法,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化肥、农药等的投放,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消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大肥田力度,开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物理农业的研究,将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既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又保证农产品的无污染、高品质。如黄瓜、西红柿用红光照射处理,可提前成熟,且糖分、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含量显著增加;使用一种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变成橙色光的新型塑料膜,可让黄瓜和西红柿增产50%。又如空气中氮气占78%,利用专门的放电装置,使空气中的氮气产生氮氧化物,与水化合形成稀硝酸和亚硝酸,然后硝酸和亚硝酸进入土壤中与其他元素合成氮素肥料。通过该项技术可以降低施肥成本80%。又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波性,将光源在夜间开启,引诱害虫飞来,使之触到设在光源外围的高压电网而被击杀死亡,达到捕杀害虫的目的。蔬菜、瓜果的保鲜始终是一个难题,静电可以解决。当电场强度达35.3kV/cm,可以使空气击穿产生电晕放电,产生大量臭氧,臭氧的氧化作用破坏了果实催熟剂乙烯,减弱果品、蔬菜的代谢机能,达到净化空气,阻止腐烂。如静电储存2d的黄瓜、桃子,其腐烂率比对照组可降低50%以上[9]。通过加强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让广大生产经营者熟练掌握各种先进适宜技术,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3.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循环型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的状况,促进农业生产的相对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以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范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的有效衔接,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西江经济带特色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够降低农技推广成本,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各种合作组织能够提高农户市场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合作组织内的能人大户,能成为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的开拓者,有利于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市场中的抗争能力,实现西江经济带循环生态型农业健康发展。

4.提高生产经营者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循环型生态

农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发展则需要通过农民。循环型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西江经济带的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西江经济带农村常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是:未上学的3.02%、接受小学教育的34.12%、接受初中教育的53.69%、接受高中及大专以上的占9.17%。受教育程度偏低影响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各种循环型生态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制约了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仍要加大支持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力量,加大对加大农业生产科技人员的培训,加快循环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

5.加大财政对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西江经济带经济落后,收入低。因此,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给予大力扶持。利用国家支农资金加大对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增加财政贴息和政府担保对循环生态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解决他们启动发展资金。扶持循环型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作者:黄锡富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