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达州生态农业挑战与机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达州生态农业挑战与机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达州生态农业挑战与机遇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达州是我国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农业发展模式与道路对本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了达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达州发展生态农业既面临许多挑战,也有乘势发展的大好机遇

【关键词】达州;生态农业;挑战;机遇

达州作为我国的革命老区,是我国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农业发展阶段总体上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其农业发展模式与道路对本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多山的地形、多变的气候和无规律高强度降雨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达州成为了水旱雪病虫风雹等自然灾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为了取得高产而在农业生产中盲目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2004、2005、2006年达州全市每公顷化肥平均使用量分别达到640公斤、660公斤、6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施用上限225公斤/公顷,也远远高于四川全省化肥平均施用量490公斤/公顷。2006年,全市农药施用强度达32.2公斤/公顷,地膜平均施用量为15.1公斤/公顷。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在根本上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对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状况。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了达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达州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正视本地区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看准本地区拥有的机遇并充分利用,乘势而上,促进达州农村经济现代化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达州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农业是达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达州农业基础不强,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经济商品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上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运作模式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生态农业发展障碍还比较多。

1、农村生产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家庭收入越低,则用于食品消费的家庭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就高,这样的家庭对于农产品数量和农业收入的重视程度就高。反之,收入总水平较高从而恩格尔系数较低的家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就可能更高。主要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达州目前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耕作方式,科学的播种、施肥和田间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2013年,达州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8001元,其生活水平基本属于温饱有余而处于较低水平的小康状态,农户家庭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产生的收入普遍偏低,经济比较效益较差,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从事农业生产是很多农户缺乏外出务工机会或者其他经营门路条件下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农户家庭对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压力大,其对农产品和经济收入的数量追求强于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效益的追求,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只有在能够稳定地带来较高经济收入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持续,这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是较难实现的。

2、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够优化

达州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够优化的情况。一方面,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得益于地方天然气优势资源开发的推动,达州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人尤其是政府主导部门往往可能因此忽视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没有看到达州在发展生态经济农业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和产品布局比较分散混乱,产业集聚性还不够强,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有待提高。达州由于宏观规划引导不够科学合理,组织实施力度不足,产业布局杂乱无章,产业多,品种杂,总体上尚未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很多地方缺乏拳头产品,品牌建设滞后,没能形成具备强大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这不利于生态经济农业的整体有效推动。

3、生产组织仍不活跃

一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企业对农户的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活动,有利于农户减少购买农资费用,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户经营收入。近年来达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千余家,给农户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总体而言,达州的农业生产组织仍然较为分散,实力不强,辐射影响和带动能力弱,专业合作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大部分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户认可和参与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各种生产组织如专业合作社之间的纵向联系也不够紧密,难以活跃生产。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初始动机和最大动力始终是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在达州农村,相当多的农户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属于较为典型的纯农户,收入来源结构相对单一决定了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农业生产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主要农产品如生猪、粮油、蔬菜、水果等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影响大,价格起伏波动大,并不总能给农户带来较为理想的收入。一旦农户选择从事生态农业生产不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收入,甚至导致其承受了较大的损失,则过去落后粗放甚至野蛮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可能死灰复燃,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给生态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因此,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能够对农民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善于经营管理,对市场变化要有较强的适应力、竞争力。另一方面,生态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质量检测难度 高,成本大,加上一定程度的“卖难”现象,盈利风险较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也产生很大影响。而一部分农户缺乏契约精神,短期功利意识强,只想搭便车,不想承担买“票”费用,违约可能性高,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收益均值不高,客观上也不利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4、发展资金十分缺乏

资金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达州市是后发展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发展面临着明显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分散、保障不足、利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构成了相当的阻力。一是财政投入有限。国家对发展生态农业有一定的政策补贴,但数额太少,程序复杂,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发生流失甚至挪用。二是相关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还比较有限。目前,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过程中面临困难,而只能以成员个人的名义申请小额抵押贷款,不仅利率较高且期限短。此外,由于集体土地不能抵押贷款,使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农民自有资金缺乏,且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投入积极性不足。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向现代生态经济农业的转变。

5、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生态农业是一种科技农业的生产方式,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在这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过程中尤其需要通过科技运用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和良好经济效益。达州在近年来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先后启动了“千名硕博进达州”等人才工程引进计划,引入了一批专业技术性强,能发挥实际一线作用的人才。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业方面的现代专门性技术人才还比较匮乏。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有一定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务工而不是在家乡务农,务农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指导。

二、达州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尽管发展生态农业还有许多障碍,但如前所述,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包括达州市在内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其客观必然性。主动抓住发展先机,可以确立市场品牌,赢得更多市场机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大市,达州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1、社会大环境下农村环保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重点,从2004年到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1份一号文件,都与农村工作有关,其中2014年1号文件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质量、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等发展目标和措施要求,这些内容或直接或间接都与发展生态农业有关,意味着生态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将不断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上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这是达州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2、经济基础和传统生产技术优势目前,达州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是四川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有所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已基本越过温饱型而向小康型过渡,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这些成就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历史上达州农民传统生产经验丰富,传统技术水平较全面,农民注重精耕细作,长期注重使用有机肥,农田水利设施具有一定基础,普遍实行轮作、复种,这些本身就是生态农业所提倡的。

3、达州特殊的地形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达州全市山地占辖区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各地区域性气候差异大。全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市年平均降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之间,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虽然决定了达州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难以实现规模化的机械耕种,但对多样化的动植物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使达州成为了中国油橄榄、黄花、苎麻、富硒茶、香椿之乡,众多动植物品种都能在达州土地上生长繁育。同时,达州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不少地方自然原生态保持较好,为达州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达州区位优越,是川东北咽喉和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是川陕鄂渝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市所辖七个县、市、区已实现铁路连通,航空、河运及高速公路均已通达,为达州农产品对外推销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4、达州已形成了部分生态经济农业品牌达州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基础,已有一些基层单位获评为生态乡镇、生态村,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形成了一些具有推广性和示范性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猪-沼-果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生态渔业模式等。达州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市内各地都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比较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包括大竹的香椿、糯稻、苎麻,渠县的柑桔、黄花,万源的土豆、茶叶等,有的品种在全国都比较出名,如渠县黄花、万源旧院黑鸡、通川区的灯影牛肉片等。在这些基础上,全市形成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17家,带动农户2.5万余户,形成了大竹玉竹麻业、天源油橄榄公司、达州利根葛业、万源巴山雀舌、渠县宕府王食品等特色生态农业品牌,为达州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出了良好的发展路径,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参考文献】

[1]杨速炎.水危机下的“环保困局”〔EB/OL〕.全刊杂志赏析网qkzz.net/article/07c42ec0-9f8f-444c-a85f-b0b15f54c27b.htm.

[2]熊清明.资源环境保护与达州城乡建设[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漆雁斌等.生态农业建设的微观行为与政策调控[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漆雁斌等.生态农业建设的微观行为与政策调控[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作者:徐晓宗 刘永亮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