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古代诗词的生态农业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生态农业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古代诗词的生态农业模式

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历史悠久,历代的名人贤士崇拜自然、歌颂自然,亦将生态文化融入描写大自然的秀美山川、田园风光及躬耕自资的诗词歌赋中,不仅让中国古代诗词传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古代诗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运用物质再循环和生物共生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地域特点结合系统工程法而设计的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1]。按生物组织层次,可分为循环模式、立体模式、景观模式、食物链模式以及物种与品种搭配模式[2]。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在我国精美绝伦的古代诗词中也得到了完美呈现,从历代创作的有关自然、生物、农耕等怡情悦性的文学作品中,皆可以窥测到古人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关爱之情。它不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也展示了古人厚重的生态文化和强烈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鉴赏挖掘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生态农业发展观,可以促进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流传和普及,赋予人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新的启迪。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如尹文静[3]、张雷宇[4]、周进珍[5]、陈明霞[6]均对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展开过深入探讨,但从生态农业的视角去鉴赏剖析古代诗词作品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以中国古代诗词为对象,针对其中蕴含的朴素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解读和提炼。

一、循环模式

自然的本质是循环,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意为万物皆适应自然规律,回归大道,归根复命,这一哲学思想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亦体现这种回归的状态,它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物质和能量能够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生物链循环系统中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废弃物的少排、零排,减少农药、化肥及煤炭等投入品的使用量,进而形成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和产值高的生产格局[7]。《诗经》中的农事诗《周颂•良耜》中咏道:“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本来“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薅意指除草,荼蓼意指野草,这里则是庄稼长出来以后,野草随之长出,由于农作物一般竞争不过杂草,如果农民疏于田间管理,不及时除草,就会出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荒败场面。为保证禾苗得以茂盛生长,需要拔出薅除的荼蓼等杂草,并使这些杂草作为绿肥腐烂在田间。除杂草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农耕绿肥外,扫除获得的废弃物也可以用土化、火烧等方式制成堆肥。这些都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农业能实现人类对能量的循环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在循环生态农业中,也大有“落红”与“护花”之势。清代龚自珍在其《己亥杂诗》中也添加了生态循环这一元素,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很好地诠释了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落红”是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无情飘洒,而是为了化作蕴含于春泥之中的良好有机肥料去保护滋养新的花朵,短短的两句诗实际上形象、贴切地说明了在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或生物体的各类组成化学元素,比如C、O、H、N、S、P等等都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重新回到无机环境,进而被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同时,也揭示了大自然以自己的法则保持着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不断进行循环。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以期获得高产出,但伴随而来的是农耕地的土壤败坏、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恶化、农产品安全度缺乏保障,有益微生物死亡、病原体抗药性增加等严重后果,造成农户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进而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在现代生态农业中,循环农业已在中国农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如安徽怀宁县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成功实施了秸秆养牛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新模式。因此,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产生,是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立体模式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它是在一个生物群落中通过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和地形的差异进行立体种养[8],通过生态位互补生物的配套栽培以及人工的投入,增加了光照、肥力、水分、空气等资源的利用率,以此方法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在古诗词中也能找寻到思想源泉。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所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所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等,皆折射出海拔对生物生长及布局的影响。诗词中描绘的景色表明生物群落具有非常明显的分层结构。当海拔增加100米时,气温便会随之降低0.6℃。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生物物种在垂直空间的规律性分布,科学配置,建立高山垂直生态产业带。如千烟洲的立体山区生态农业,从山上到山下的布局大体为:用材林经济林果园农田鱼塘,利用海拔及地形,因地制宜进行开发。除山地外,目前很多地区针对庭院、农田、丘陵以及水体也建立了适宜的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此外,北宋苏麟则在《献范仲淹诗》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之句,表示光照充足时,植物生长旺盛。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紧紧关闭的园门关不住满园的春色,还是有一枝鲜艳的杏花伸出墙来。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二者都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所引发的现象。而此类向光性农作物,在农业生产时注意要使其接受充足的光照,将此类作物的茎、叶处在最适宜吸收利用光能的位置,以利于其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同时,通过矮杆和高杆、耐荫和喜光两类作物的合理套种,可达到对光照、水分、土地等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9]。

三、食物链模式

根据食物链的结构,该模式可分为食物链延伸及阻断两种模式。要维持食物链上的初、次级生产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合理搭配。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为田野里到处飘散着稻花的阵阵清香,青蛙也在歌唱着丰收的欢悦,形象地折射出农作物害虫青蛙这一食物链。保护青蛙有助于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过度的捕杀青蛙,会使这条食物链被人为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产生的恶果则是农作物会因为害虫的大量繁殖严重减产。而在现代食物链模式的生态农业中,人们利用农业废弃物粪便和秸秆来产生沼气,养殖食用菌,并建立捕食、寄生等食物链模式来综合防治有害生物,与古人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凸显于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上,还表现在对生灵的呵护、对生命的赞美,更揭示了古人早已认识到要想持续地利用资源,首先必须提供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中的食物链。在我国江浙平原一带,“桑基鱼塘”这种典型的高效生态农业系统就是通过巧接食物链,达到了能量利用的最大化,而这种模式在我国古代就已被实施。此外,稻田养鱼、鸭、蟹等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利用天敌的原理,通过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增加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等关系,不仅在种植业上嫁接了养殖业,防治了稻飞虱、螟虫、夜蝉等害虫,还避免了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破坏,并降低了防治成本。四、休闲模式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将农业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提供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和增加农民收入[10]。它是一种利用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态,能够深度开发农村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农村环境及提高农民收入。游客不仅可以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住宿和度假,还可以田园观光、果蔬采摘、体验农作、感受农村生活、收获乡土文化和乡土情趣。这种休闲的生活状态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王维的《山居秋暝》,再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均有所体现。深感官场黑暗的陶渊明在田园中享受到了灵魂最大的自由与愉悦,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和清淡而闲适的生活状态;生活在盛唐的王维则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田园的满足心情;而孟浩然在诗中描绘的是诗人做客旧友农家,品味地道的农家菜肴,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情形,让读者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其实,这些古人在诗歌中所描述的健康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休闲农业的雏形。近几年兴起的家庭农场对于现代都市紧张工作人群的吸引点就在于融入田园、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感受田园文化。而现实版的田园生活,来源于人们对健康的生活状态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职场的倦怠,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各地也在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的多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以安徽为例,绩溪县裕泰源茶园山庄、铜陵向日葵生态农业园、升金湖绿野现代农业示范园、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均被认定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它们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预计到2020年,中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7000亿元。另外,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应立足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融入传统的农耕文化,植入现代的科技文化,充分利用乡村美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打造多元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及休闲农业园区。

四、结语

古代诗词中咏及农业、农村、农民、农事的很多,虽然古代文人墨客中很多并不是农学专家,也不是生态学专家,但他们将自己有关“生态农业”的思想融入千古传唱的诗词中,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农学思想、中国农业科技史以及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宝贵资料。古代诗词中暗藏的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其思想内蕴的博大精深。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从基本字词含义的角度解读古诗词,同时还要对诗词中蕴含的朴素生态农业发展观进行赏析和探索,以期创造现代生态农业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杨新荣,吴忠才.基于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97-103.

[2]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05-409.

[3]尹文静,牛笛,李继君.中国古代诗词意蕴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122-124.

[4]张雷宇.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思想与高校的生态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61-64.

[5]周进珍.论古代诗词中的生态美意识[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1):33-35.

[6]陈明霞,阳芳.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及其生态美意识[J].河池学院学报,2015(4):59-62.

[7]肖清清,周炫.重庆市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3):83-85.

[8]付伟,赵俊权,杜国祯.山地立体农业的生态学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62-65.

[9]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以湖北七姊妹山张记华户庭院经济为个案[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5):146-149.

[10]刘红瑞,安岩,霍学喜.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5(2):83-89.

作者:杨善啸 聂媛媛 单位:铜陵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