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结合游戏,丰富幼儿生态文明知识
丰富生态文明知识,是保护生态文明的先决条件。假如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即使对生命、对自然有着无限的热爱,却仍可能以爱为名义做出伤害生命、破坏自然的事情。比如,将淡水龟放生到海洋导致其肾衰竭死亡;将食肉的巴西龟放生到湖泊引起生态失衡;给野生动物喂食导致其觅食能力下降;等等。成人尚且如此,幼儿的生态文明知识自然更加匮乏。普及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对于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十分重要。简单地讲授并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而结合游戏,寓教于乐,则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游戏范例:判断什么是噪音,什么是废气、毒气。目标:使幼儿明白嘈杂的、尖锐的声音令人不舒服,就是噪音;刺鼻、呛人、使人难受的气体是废气、毒气。准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室外停车场,少量垃圾焚烧。玩法简介: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高分贝的汽车喇叭声、器械打击声、吵闹声等声响,或者让幼儿自己制造噪音,与柔和的音乐、诗朗诵、日常平和的对话等进行对比;在室外让幼儿短时间感受汽车尾气、垃圾焚烧散发的气味、呛人的香水味等令人不适的味道。教师无需给幼儿灌输“分贝”、“一氧化碳”等概念,只需把环保的和破坏环境的事物进行对比,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区分哪些是令人舒服的、哪些是令人不舒服的事物。在游戏中,幼儿了解了绿色食品、白色污染、光污染等成人都有可能忽略的知识,为他们好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初步的认识基础。
2.通过游戏,养成幼儿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幼儿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同一行为的多次重复,但机械地重复会让幼儿厌烦,而通过有趣的游戏,幼儿则会玩得不厌其烦,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游戏范例:旧物换新装。目标:培养旧物利用的意识,减少资源浪费。准备:收集废旧纸盒、牙膏盒、酸奶杯、易拉罐等。玩法简介: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把用过的纸盒、奶粉罐等物品改装成玩具收纳盒、小板凳、保龄球等各种用品或玩具。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真切感受到这些随意丢弃会导致环境脏乱不堪的物品经过合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从而初步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这种在体验中主动形成的意识,其内化程度和稳固程度远胜于教师的言传教育。游戏范例:垃圾分类。目标:知道垃圾分类可方便循环再造,学会正确投放垃圾。准备:废品处理场图片一幅,若干分别贴有“金属类”、“纸品类”、“塑料类”的旧纸箱,各式废旧物品;事先教会幼儿区分金属、纸品和塑料。玩法简介:游戏开始,幼儿提着装有各种废弃品的塑料桶从起点向前跑,连续跨过场地中的障碍物后,跑到废品处理场前,把桶内的物品分类放到不同的纸箱内,按原路跑回起点,依次到最后,分类又准确又迅速的一组获胜。将上述游戏设置为幼儿可以反复进行的常态化游戏,并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进步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进行激励,可使幼儿充分认识到该行为的正确性并加速习惯的养成。
3.基于游戏,实现亲子共同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幼儿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幼儿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示范作用。“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最能使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快乐,感受亲情。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于游戏,家长对待生命和自然的态度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而幼儿也可以督促家长自省,实现亲子的共同成长。游戏范例:小树苗快长大。目标:知道植物生长要靠阳光和水,培养爱护花草树木的生态意识。准备:小树苗头饰若干,太阳、水珠单个图片若干。玩法简介:幼儿拿着太阳、水珠图片站在起点线上,家长戴着树苗头饰蹲在终点线上。游戏开始,幼儿说完“我是水珠和太阳,能帮树苗快快长”之后向前跑,到达终点后把手中的卡片举在树苗的上方,家长马上站立表示树苗长大了,快者为胜。胜者可认养园内一棵树苗并在上面悬挂幼儿的姓名卡,由亲子共同保护和照料树苗成长。
作者:凌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青山湖街道横畈幼儿园
一、生态发展需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基层民众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升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发展的快慢、成效的好坏。一是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教养水平,并相应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素质;二是可以改善社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三是可以产生熏陶、浸染生态文明行为的良好教育效果,形成有利于创建生态文明的环境。缺乏对基层的生态文明传播,会直接造成民众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从而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和热情。基层民众观念的偏差和行为的不当,也会逐级引发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可见,只有加强基层生态文明传播,才能真正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群众、绝大比例领域保持良性互动,才能避免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虚化、异化,才能使生态文明传播在基层试点基础上不断突破、在难易结合中稳步推进,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要培养大批基层生态文明传播人才
任何一项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源于人才队伍。在生态文明传播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大量的、经常的。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生态文明传播人才肩负着生态道德教化、生态知识传播、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素质,以及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大量基层生态工作者、生态教育者、生态理论研究者应该成为生态文明传播的职业传播者、生态文明的行为变革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传播和沟通,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到每一处城乡、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心中,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给农村、农民带来变化,实现变革。生态文明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及时培养出一大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文化有着深厚感情、掌握丰富的生态知识、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人才,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组织、实践和推动。
三、不断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过去一个极长的历史阶段,生态文明传播长期处于非专业化和非专门化状态,导致传播效果、传播理论研究等均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生态文明传播绝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既包括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乡环境建设等现实的直观的角度,也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和社会的发展、涉及后代的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改变生活方式,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政策舆论、道德伦理、体制机制、模式方式、结构变化、成果收效;既需要重视领导人的言行、会议的讨论、各种形式的活动运动,也需要关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物种保护、低碳节能减排等吸引人眼球的名词术语,但同样不能忽视生态文明“突出地位”、“融入能力”,不能弱化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联系,不能剥离其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提倡建设一个衔接的完整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基层生态文明传播人才,通过传播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增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理解,使其转变思想观念、践行生态行为,不断强化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格局。
作者:康国文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
一、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
有些学者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认为自然界之所以遭到人类的破坏,根源在于非人类生物没有被赋予像人那样的内在价值和道德权利,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非人类生物应该像人一样成为道德关怀和考虑的对象,拥有平等的道德权利,而人类则应当尊重非人类生物,遵循自然界。应该承认,非人类中心主义饱含了对非人类生物的深切同情,对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乃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论是极其荒谬的,论证也是十分虚妄的,而且还存在着实践维度的严重偏失,导致其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各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忽视人的中心地位,单纯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保护生态环境,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学者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立场,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负有主要责任。不可否认,当前的发展中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当今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过多地看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但是,说当今的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有些言过其实,甚至是无稽之谈。当追究生态环境恶化的缘起时,我们发现,正是历史上那些追逐群体或个体的特殊利益、满足自身不合理需求的利益主体的不正当行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进而导致了今天的生态危机。而这些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过错的利益主体,则基本上出自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西方发达国家才是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它们今天国内生态环境的整体良好,完全是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生态种族主义,转移污染,进而毒害发展中国家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且“先破坏了自然的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把解决生态危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总之,基于后现代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观点,无法也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或个体及其特殊的、短期的利益,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只有立足于当前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人类整体及其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才真正有可能建设生态文明。
二、实现生态正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通常情况下,一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从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实现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向强调“人—社会—自然”是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方式的转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普及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及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危害,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以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规范。也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有助于人们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的生态文明制度,才能保证人们的行为方式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制度,已是公认的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通过了包括“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内的若干重大决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足以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当人们致力于从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制度两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一个原本缘起于生态文明建设而后又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的问题———生态非正义问题,成了横亘在通向生态文明大道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生态非正义问题出现于20世纪中叶,凸显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系列生态不平等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的非正义引起的生产关系的非正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生态非正义现象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普遍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普遍地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似乎只要人与人之间发生以生态资源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生态非正义就会出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坚持的具有生态负效应的工业发展理念、强制生产的生产方式和强制消费的消费方式,终究难逃自然界的报复———生态危机。为了应对生态危机,更是为了应对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真正危机,即以生态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在不限制资本嗜血增值本性的前提下,将剥削、掠夺的对象指向了内部的贫困地区和外部的落后国家,借以转嫁危机,保持也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维系政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发动资源战争、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和生态种族主义,西方发达国家达成了他们的预期,至少在短期看来是基本达成也貌似在一国或一地区保护了生态环境。但对于国内的其他地区和外部的发展中国家,却是毁灭性的灾难。我们慢慢发现,“生态帝国主义只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就制造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并将地球生态置于危险可怕的境地”。如今的发展中国家,俨然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产品倾销地和垃圾推放地。遭遇最惨的是当属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奥康纳就指出:“最糟糕的人类和生态灾难通常发生在南部国家以及北部的那些‘内陆殖民地’。生态恶化的人类牺牲品往往是那些乡村的穷人———那些只有很少土地以及根本没有土地的人,生态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以及城市中的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的人,再加上北部的那些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和穷人。”
生态非正义问题不仅普遍地存在于发达国家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样也普遍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对于那些处于贫困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和科技水平的落后,决定了他们大多只能依赖于最直接的手段即通过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来获取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至于人类整体、子孙后代的利益则太遥远,甚至都无法进入他们的视野和考虑范围。因为“贫困———亦是既不能解决环境问题也不能解决人类问题的。它对于人们是无限糟糕的事情,对自然界也是如此。一无所有的农民以砍伐和焚烧拉丁美洲深处的森林谋生过活;饥饿的牧民把他们的畜群驱赶到脆弱的非洲草原,使其变成荒漠……在绝望中,他们无计可施地滥用土地,通过损害未来而拯救现在。”而对于那些生产力发展水平已有了一定提高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又往往急于进一步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忽视社会公平分配,急不择路地沿袭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时期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结果是,经济发展水平确实显著提高了,但原本已经非常糟糕的生态环境则进一步恶化;蛋糕确实做大了,但由于忽视了社会公平分配,发展的红利并没有惠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除了急于摆脱贫困或盲目求发展而忽视社会公平分配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出现生态非正义问题的原因之外,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成员间的不公平分配,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生态非正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成员间的不公平分配,不仅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即占有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强势群体和不占有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弱势群体,而且也造成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生态方面的严重不平等。以当今世界上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为例。在我国,“此地经济得到发展了却把环境危机转移到了异地;此地排污异地受害;此地环境保护的成效转化为异地的经济效益……农村却由于耕地林地遭到城市扩张的侵蚀,工业企业相继在农村落户,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向农村转移和排放等原因,导致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等。”在印度,忍受环境退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危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是穷人、无地的农民、妇女和部落,他们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并非是生活品质的问题。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非正义问题具有同根性,这种同根性集中地体现在它们的缘起上。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非正义问题是一国或一地区为了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而牺牲他国或他地区生态环境的结果。而当生态非正义问题产生以来,它又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但不管怎样,作为生产关系的无序或失控状态,生态非正义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群体或个体及其特殊的、短期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情况下出现的。它不仅标示着人际之间生态权责分配的不公正、不合理,也标示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也意味着当代人及后来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正受到严重威胁。这就决定了,以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中心要务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内在地要求克服生态非正义,实现生态正义。
三、实现生态正义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一、生态文明观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指导
1.回归自然思想指导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是当前人们急需要加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使理念不断的回归自然,通过一些自然化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联系到自然,从而使得心灵上面的放松。在艺术上,要强调室内环境的设计,从而使得其创意和功能能够达到和自然和谐处理的效果。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运用一些花草来点缀室内环境,从而使得室内环境的提升。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应该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强调自然的理念,从而使得室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给你更好的集合。
2.生态文明观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运用生态的建筑模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首先需要有一个科学、良好的外部生态构架。工程建筑模式,要跟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环境特点,从而运用科学的生态观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合理的安排建筑以及周边的环境关系,运用一个科学的技术手段,合理的对现建筑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进行安排,使得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良好的结合,使得人与自然环境能够很好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建筑模式的特点主要是:使用非粘土的砖体,使得人类在生产活动的时候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利用新型的材料,从而减轻工程的自重,隔音、隔热小朵,利用双层的玻璃来减少噪音的传播,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的作用,利用新型的太阳能,从而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生态建筑模式应该为室内施工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在进行装修的时候,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条件,从而能够更好的营造一个舒适的室内坏境,这就使得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减少了装修的时候对环境的破坏。通过简单的造型,减省的材料,来构建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在当今社会,文明一直大力的倡导简约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环境设计理念。就室内设计而言,不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简约注意一直都是贯穿室内装修的整个过程,究其原因,简节的造型不仅仅不容易导致审美疲劳的产生,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简约的室内装修风格,不仅仅蕴含着生态文明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和现在社会注意的旋律则是相辅相成的,利用自然的建筑自身的朝向通过玻璃采取自然光线,保持空气的流通,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条件,使得热传递效应使得室内的温差比较合理,从而营造一个和自然相互接近的物理环境,而在室内的装饰运用,应该用适当的绿色植物进行装饰。从而使得室内的空气更加清晰,增加自然的气息。在装饰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使得生态环境的材料,以使得室内的环境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在选择具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的时候,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尽量使得室内的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二次利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产品,开发和使用可以循环可利用的材料和家具,通过水的循环利用,从而使得生活废水的减少,从而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合适的运用照明、通风设备,以便能够使用资源能够更好的循环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的可再生资源,从而使得室内环境的更加清晰。室内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装饰材料,在装修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合适的材料会使得污染更加的严重。比如:现在的装饰材料,往往包装都比较好,而包装材料的丢弃会照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装饰在购买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使用包装简单的材料,以减少装饰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在使用一些比较奢华的视觉效果的材料时,总是喜欢采用一些比较昂贵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在运输的时候,需要使用运输工具,这样既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也增加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在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3.生态文明观对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从而进行生态、自然环境的设计。绿地是现在城市的肺,不仅仅能够给居民提供自然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对城市的小环境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从而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再以混凝土为主的现在城市中,一些可以提供城市休闲的绿色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城市环境,在涉及到一些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运用各种植物、水等等各种景观,要保证景观的空间有足够的绿地系统,从而凸显现在设计中的自然生态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亲近的自然景观,在景观的设计者,应该尊重设计区域内的环境,自然资源的和谐相处,要有效的利用现在的自然条件,避免大规模的工程改造,以避免自然资源对现在社会生活环境的破坏。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很好的利用当地的地形、水土和植被情况,避免对自然的大规模的破坏,避免对当地的气候和生物链的破坏,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现在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人类能够更好的近亲自然,了解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的发展,从而避免认为对自然的破坏。因此,根据生态环境的建设,文明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整体的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很好的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从而使得城市的绿色体系能够很好的结合。在当地的生态文明景观建设的是,应该在不破坏城市绿色系统的时候,适当增加人文景观,以使得人文景观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使用者的需求。在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重视植物的多样性,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和本土的生产服务功能结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过于单一的植物环境,在进行人工绿化时,为了使其绿地系统能够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所以在景观设计的时候更需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和物种的本土化,一方面要使用物种的多样化,利用物种的多样性,其相互作用来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物种多样化要能适应本土的生态环境,以避免或者过多的购买植物进行绿地设计,尽量利用本土的物品和当地的植被,一能够更好的适合当地的环境,避免购买和移植异地的植被而照成生产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要预防好异地植被对当地植被的生物链的破坏。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一些体积过大、耗能过多的景观,从而减少成本的使用。在现在景观设计者,不应该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消耗过多的情况,避免片面的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消耗巨大的那些情况。因为选择比较多、人流量比较少,使得许多设计的景观设计会出现闲置的状态,这种华而不实的设计,不仅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对水电的消耗浪费也非常的大,这个和现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的,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的时候有脚踏实地的以人文服务为基础,才能够使得现在社会的景观设计更加服务于现在社会,使得人文景观更好的服务于人。
一、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为,资源总量有限、环境容量有限,所以,我们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应该充分借助市场作用,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
(二)要加快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时展的需要,现阶段应在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上面下功夫。
(三)要完善政府的激励和监管制度
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对企业及经济组织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主要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纳入到党委、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