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探析

一、追根溯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生态潜意识。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使他们学会敬畏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消费,学会节约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探寻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根基,是倡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筑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如马克思所言:“从实践上来讲,人的肉体的持续生长和协调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产品在衣、食、住、行方面所提供的物质资料。”[2]但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因此,我们与大自然同在地球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解决好当前生态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1959年,同志总结运动的教训时,提出了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观点。在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自然生态环境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划定了生态保护的底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触碰。同时还从制度层面实行了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就必须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4]因此,中国共产党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是关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新航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时代价值: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了,而且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绿水青山”“碧海蓝天”逐渐成为生活在大都市人群的一种奢求。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党中央对此愈加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充分体现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新时代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培养大学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既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有利,又能对当前“美丽中国”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全国人民必须有足够大的信心、足够大的勇气、足够大的努力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助推乡村早日振兴发展。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就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绿色乡村”,不仅要体现绿水青山,而且还要体现绿色开发、绿色建设、绿色发展、绿色治理、绿色生活,使过程和结果达到完美统一。在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真正使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不断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

(三)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保障。《共产党宣言》这样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高校是先进思想和理念的发源地,所以,高校要积极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保护观,建立起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善待环境不仅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更是为了造福子孙,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人与自然在动态平衡中相互协调发展。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三、实践转化: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和改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进行教育和引导。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还比较少,尤其是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里缺少生态文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的同时,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人。具体可以在高校的四门公共必修课中给大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第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学习,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大量扩展一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加强生态哲学思想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第四,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二)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主体,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学校的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于无形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的校园,使大学校园率先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和示范基地。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要素和理念渗透进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理论指导学生成才,把校园作为生态文化园区,用生态理念规划和建设,并将学校建成宜居校园。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积极开展以“绿色校园”为核心的活动。例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保护生态的讲座、学生组织知识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第二,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鼓励大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提高自身的绿色文化素养,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整个校园呈现出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良好氛围。

(三)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生态文明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深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对比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具体来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可以分组带领大学生参观当地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示范基地等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让学生亲身感受良好环境带给人们的愉悦和放松,并就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形成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观点和思路;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例子,比如,当地污染严重的河流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好与坏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他们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4].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9,40.

[2][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185,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8.

作者:赵巧茹 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