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创新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创新特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创新特色

摘要:贵州是我国首个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省份之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先试先行,不断创新,展示特色。这些创新特色成为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强大助推力。

关键词:创新特色;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

贵州自2016年8月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合力,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其中有不少创新特色,包含着独特的贵州元素。

一、设立“贵州生态日”

2016年9月,根据贵州省十一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省政府调研起草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贵州生态日”的建议方案》,决定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18日作为“贵州生态日”。通过“贵州生态日”的设立,在全省上下营造全民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三年来,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宣传,求真务实。如2018年“贵州生态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成为推进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宣传,营造了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自觉,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诸如巡城、巡山、巡河等活动,并由巡而治,使生态环境的治理最终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通过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共识,统一思想,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17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等联合《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贵州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排名全国第2位。[1]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成为贵州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二、突出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三块长板”

早在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与精确分析,认为发展大数据产业,将之作为培育和壮大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提出的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要求,是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于是开启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大门,将大数据作为贵州的战略行动。通过贵州“扶贫云”系统,针对部门数据精准识别难、数据不通不共享等突出问题,打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公安、旅游等近20个部门的相关数据,为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帮扶、精准识别提供参考。通过积极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极大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如今,贵州正快速崛起为全球大数据存储基地,华为、苹果等跨国巨头亦相继在贵州落户。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指示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明确将大扶贫作为贵州的战略行动。2016年贵州省第二次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会特别强调,要深入贯彻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要求,更加科学精准有效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贵州省第三次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会更是强调,要来一场脱贫攻坚大比武,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告捷。经过不懈努力,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贵州已成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2017年5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根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需要,明确将大生态上升为战略行动,不但与大数据、大扶贫一起深度融合,还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成为贵州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不仅如此,贵州还积极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五个结合”,着力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节能环保“四型”产业,形成以大生态战略行动为基本方略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新格局。大生态与大扶贫的深度交融在黔省大地随处可见。如贵州桐梓县不少贫困村民依托凉爽的气候与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避暑经济”,养殖香猪、土鸡,种植绿色蔬菜,开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类似的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的生动实例不胜枚举,“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三、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

所谓“贵州公园省”,即贵州全省就是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而“多彩贵州公园省”,即贵州全省是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以绿色为底色的大景区、大公园。曾称赞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美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就是强调要以“多彩贵州公园省”为试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是硬道理,绿色是硬要求。[2]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就是要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此,贵州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一直在辛勤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公园建设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拥有世界遗产名录4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贵阳素有“林城”之美誉,森林覆盖率达46.5%,湿地公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山体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地近1000个,成为美丽的“千园之城”。其中,阿哈湖湿地公园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属于喀斯特地貌环境下最为完美而又典型的湿地。类似的公园在贵州城乡比比皆是。如安顺邢江河湿地公园是一个集湿地保育修复、生态旅游、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级湿地公园;铜仁梵净山是地球同纬度生物资源保存最完好的唯一绿洲,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95%,为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网”成员;六盘水市明湖湿地公园是由森林、库塘、河流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贵州省第一个获得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毕节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杜鹃花林绵延100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杜鹃林带,有“高原上的天然大花园”之称;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贵安新区,生态与人文环境良好,境内红枫湖湖畔是目前世界上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樱花基地,享有“樱花王国”的美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的有利条件。2017年,中国举办天然氧吧创建活动,通过严格评选,全国共有19个单位获评,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其中除了福建武平县、江西婺源县、浙江宁海县、陕西旬邑县、云南石林县、安徽霍山县、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等之外,还有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赤水市、凤冈县。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在巴林召开的第42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贵州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和第53处世界遗产。可以说,贵州在自然生态发展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这对于2020年实现“多彩贵州公园省”的建设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五个绿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所谓“五个绿色”,即完善绿色制度、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建造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它们是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路径。完善绿色制度,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健全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使贵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严格坚持法治,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健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环境纠纷及其问题,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严格加强考核制度,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生态效益、环境损害等纳入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使绿色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绿色经济,即立足贵州生态资源条件及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山地旅游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依靠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及环境治理型产业,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培育绿色文化,即弘扬“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挖掘和利用贵州苗、侗、布依、水、仡佬等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绿色意识,努力建设一批绿色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支持贵州地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及园林城市,创办绿色学校,建设绿色家庭,打造绿色社区,使绿色文化的创建和培育活动蔚然成风。筑牢绿色屏障,即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坚持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确保贵州全省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0%。坚持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红线保护“两个问责”,以清水江、乌江等重点河流治理带动全域环境治理,打好环境监管持久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强力措施筑牢贵州绿色屏障。此外,在建造绿色家园中,贵州注重为自然“种绿”,为生态“留白”,同样具有独到特色。可以说,“五个绿色”已成为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根本路径,并且初现成效。

参考文献:

[1]方春英.2017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大新闻揭晓[N].贵州日报2018-02-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时代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0.

作者:吴大旬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