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价值。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等同于讴歌革命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避免过度开发资源,排除一切可能对“红色资源”造成破坏的因素,确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健康稳定地进行,必须重视发挥其在增强人们生态文明意识中的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生态文明

1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寓意与中国历史事件的紧密结合。广义的“红色文化”是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在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情相结合而形成和发展的文明总和。在我国,结合特定的民族解放斗争历史,“红色文化”被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年代共同创造与积淀的文化遗产,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成为长期以来指导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武器。在当前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一方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红色文化”资源是指蕴涵在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中的革命精神,即“红色文化”的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革命战争时代,有别于其他文化资源的是,“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着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情怀。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红色精神”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资源,还可以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而成为旅游文化资源,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导致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对神圣与崇高的呼唤引起人们对“红色年代”的深切怀念。“红色文化”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内涵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助于培养青年一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江西电视台在井冈山举办“红歌总动员”活动和“放歌井冈山”电视现场直播节目都受到热烈欢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红色文化”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也产生新的价值形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改变革命老区经济落后的社会面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趋向审美化

“红色文化”内涵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红色的政治”寓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尚红的传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战争以红色为标志,因此“红色”在中国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内涵,使“红色文化”成为具有特殊革命意义的文化。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革命根据地等记载着革命历史,是“红色文化”中的“器物文化”,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年代的历史遗留物。以辽宁为例,“红色文化”纪念馆包括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和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等。这些“红色文化”主要是革命前辈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留下的革命活动遗址和遗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代表和传承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开展德育活动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我国拥有优良革命传统与光荣革命历史,这为发掘“红色文化”的革命内涵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使人们在参观革命遗址与缅怀英雄事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红色文化”产生消费行为,促进“红色旅游”发挥带动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红色文化”的最本质特征表现为悲壮与崇高,应大力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并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逐步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趋向审美化。只有将“红色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网络服务等诸多行业之中,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才会不断开拓“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培育了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文化”资源衍生出的电影、电视、音乐等,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等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产生强大的激发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红色文化”是一种严肃的文化,“红色旅游”也同时具有有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任何欺骗参观者的虚构都是不负责任而且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行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应尊重历史事实,坚决杜绝任何凭空捏造的行为。

3确立“红色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只有在被合理开发利用之后才能体现其潜在的价值,发挥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避免过度开发,排除一切可能对“红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的因素,确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健康稳定地进行。在“红色旅游”资源中与时俱进地增加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在不同时代都能充分体现时代的价值观,才能使“红色旅游”资源永葆生命力。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这为我国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即旅游业的发展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与发展“红色旅游”业,必须确立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红色文化”资源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使不可更新的“红色旅游”资源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符合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地方政府应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与维修等做出明文规定,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成立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专门机构,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红色资源不受破坏,坚决杜绝那些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行为。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前提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是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肯定,也是对文化繁荣的坚定信念。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民为信仰和理想顽强拼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必然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勇于奉献、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相互吻合的,是凝结在一起的。”[2]在当前全球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亟待改善生态环境的时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即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更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政策措施,切实改善“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状态。1982年,邓小平在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上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3]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红色旅游”是一种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体育运动和经济建设发展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和教育形式。为了增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内“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下足功夫。例如,井冈山率先提出建设“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口号,从而打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次原始森林7000hm2,植物种类3800多种,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享受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中欣然接受革命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大都位于偏远的乡村,这些地方受工业污染较小,拥有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许多农村“红色旅游”地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吸引大量城市家庭在周末去度假,采摘蔬菜水果,呼吸新鲜空气,尽情享受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生活。这不但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具有政治引导、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等社会功能,对教育对象有着强烈的激励、感染、示范和引领意义,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应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例如,丹东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邓铁梅和苗克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丰美等,都是具有精神引领意义的优秀榜样,他们崇高的形象鼓舞世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是“红色文化”资源中先进道德行为的典型事迹,成为引领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与精神的榜样力量。丹东地区应增强“红色文化”品牌创新意识,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品牌优势。大力开发具有创意的“红色文化”衍生产品,拉长“红色文化”产业链,才能促进“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丹东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优秀资源,实现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N].中国文化,1940(2):15.

[2]武歆.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N].文艺报,2011-06-01(00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王晓雁 单位:辽东学院 韩朝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