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现状与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现状与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现状与路径

摘要: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小康社会的基础。当前,大学生对生态发展理念有所认知,但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薄,社会公德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客观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现状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高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观念是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现状

(一)对生态发展理念有所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薄

目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多数大学生对生态发展理念有所认知,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理念。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将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致力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要承认,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还有相对淡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和环境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如对限塑令、私家车限行等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导致其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所感知,社会公德意识还需强化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增强了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近年来大气污染、雾霾现象加剧等深刻教训,使大学生群体自觉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保卫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的意识不断加强。某高校课题组对河北省5所高校进行“大学生生态观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您如何看待科学家关于‘地球只有一个’的警告”的调查中,57.94%的学生认为“这一警告变得更加重要”,33.61%的人认为“人类已为忽视这一警告付出沉重的代价”,而选择“现在看好像没那么重要”“不必理会,现在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不清”的只占5.36%、1.75%和1.1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尽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有时还表现为欠缺社会公德,如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一些大学生还缺少节约意识,对自来水、电、纸张、铅笔等随意浪费,间接损害了自然环境。

(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有所加强,生态行为能力尚显薄弱

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大学生群体逐渐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的认识,并自觉增强责任感。一些大学生自觉视自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员,积极投身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现实行为,保护生态文明仅停留在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行脱节。如在问及“在平时生活中是否经常用新的塑料袋”时,多数大学生的回答是“每次买东西都会用”或“经常使用”,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的学生数量微乎其微。“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相对理性的生态观念,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时,却与人们的期待有较大差距,很难做到知行统一。”[1]

二、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误区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偏差和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主观认知能力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不到位的问题,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

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主导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宣扬“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天、地、人“三才”和谐,但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定胜天”的观念始终占据主流。西方文明始终偏重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日益增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越来越被强化。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使人们加剧了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为了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在大学生群体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宠儿、是世界的主宰,人类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这样的思想无疑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保护意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尽管逐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比例,但仍存在教育不到位甚至错位的情况。在教育体系构建、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等方面,还不适应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相比,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体系不完备、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课程设计及教材编制普遍滞后等问题。同时,生态文明教育的比例较低,多分散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地位不够突出,也不够系统。

(三)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缺失

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了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程度。某种程度上讲,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缺失。从主观上讲,一些大学生没有将自己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实际行动不到位,甚至与生态文明观念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就是,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能牢固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缺乏节约意识,浪费水、电、粮食的现象频发。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很难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来保护环境[2]。(四)“重发展、轻环保”思想的熏染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过于重视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取得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牺牲了生态环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人们过于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绿色GDP,忽视了长远利益。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了解不深,对社会上“重发展、轻环保”的错误观念缺乏辨别能力,有的甚至认同这种功利性的发展理念,从而冲淡了生态文明理念。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现代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前沿阵地,生态文明观课堂教学更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应有的放矢地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和整体认知水平,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完善课程设计,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向性和精准度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既包括教学规划的顶层设计,也包括具体教学课程的计划安排,更包括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在编制学校发展规划时,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学校发展规划,同时编制好生态文明教育专项教学规划,在学校办学理念中打牢生态文明观念,防止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化和短期性。在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发方面,不仅要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还要在通识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上,将生态建设、生态学方面的课程由选修课逐渐过渡为必修课,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掌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意义、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课堂教育、书本知识固然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远远不够。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深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生态认知、环保活动等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直观地认知生态知识,并借助课堂上生态学相关理论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提高大学生生态体验,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更直接、更有效。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各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增加生态文明元素,营造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创建,在校徽、校旗、校训等有关标识的设计上以及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内容的安排上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以此营造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感染、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教育,改陋习、树新风。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志愿者等组织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开展环保宣传、环保教育等活动,通过组织社会调查、现场服务、散发传单、举办签名活动等,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打造绿色校园。

(四)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在生态文明教育上,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要激发大学生对生态自然的平等与责任情怀,对生态生命尊重与保护,督促大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物[4],强化其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热爱生命,善待自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呈向好趋势。因此,在社会生态问题频现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爱林,李晓梅,王荣加.“低碳”视域下大学生生态观现状与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版,2012(1):95-103.

[2]初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35-137.

[3]李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5(12x):11-12.

[4]杨莱.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劳动保障世界,2017(36):28.

作者:朱艳 何明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