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试验区下高校绿色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绿色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从福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视角出发,探讨绿色教育对于丰富生态建设内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双重作用,同时以三明学院地处福建最绿城市,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应用型大学中找准定位、转型发展、创出特色为例,诠释绿色高校的建设模式及其创新性措施。
一、绿色教育是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绿色教育有助于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生态文明模式的创新,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要求。而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使命就包括了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创新,在打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思想库、人才库和资源库方面独有优势。高校将绿色教育引入生态文明改革试点的领域,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外延拓展回到内涵建设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绿色理念,让教育成为守望社会的一方净土,涵养生态文明的精神“湿地”,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福建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承担着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重任。三明是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化纤、人造板、造纸等生产企业。是全国唯一的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永安洪田村被誉为林权改革的“小岗村”。三明作为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重点革命老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生态建设优势日益凸显。三明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发挥旅游管理、应用经济、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多学科的优势,构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国家公园以及生态文化等特色教育体系,针对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化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发挥生态文明示范区“试验田”的作用,体现先行先试、试错纠偏和探索新途径的功效,形成全社会推进绿色教育的合力。
(二)绿色教育有助于培育高校加快发展新引擎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大学的绿色教育水平关系到国家生态发展战略,绿色教育正汇聚成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全新动能。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着力完善绿色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评价体系,加强绿色校园的基础设施、景观营造、功能布局以及校园文化等软硬件建设。三明学院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学校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打造具有绿色视野、环保意识和生态知识的师资队伍,构建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区域性的教学课程和科研课题。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碳通量、政策体系研究等方面的攻关;推进竹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认定。研究推进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模式、走生态旅游发展道路。开展低碳化规划技术、碳减排和固碳实现路低径、低碳化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培育研究,推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CDM项目“三明生态新城低碳化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努力将福建省的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经济社会的绿色崛起。
(三)绿色教育有助于丰富高校素质教育新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营造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并进的绿色校园,潜移默化地普及绿色知识、生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素质教育。三明学院加强环境学科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科研与教学条件的改善,多方争取资源建设清洁生产、低碳经济、生态文化、林业资源利用等多个科研和教研平台,普及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循环的生态环保知识,打造集技术研发、工艺推广、知识培训、工程咨询为一体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和环境管理技术平台。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将生态环保的素质教育课程吸纳到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形成绿色开放的系统化课程平台,带领大学生开展大气水质的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的现场调查、绿色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等课程实践、专业设计和科研实习,参与调研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监管、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及资源环境量化监测等推进工作,配合环保部门编制地方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环境预案,实施重点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典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研究课题,建立开放创新的第二课堂体系。
二、绿色教育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经途径
(一)绿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接地气的重要举措
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是高校服务社会、形成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三明学院将绿色教育纳入“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规划,紧紧围绕福建省和三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需求,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采用“科研+教学+学科”三轮驱动模式的办学理念,不是将众多的学院科研平台、教学机构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注重排列组合,追求集成创新,通过搭建“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统计研判”、“考核评价增值”的三阶功能平台,从而实现“石墨变金刚石”的质变效应。出台《推进人文学科和基础教育发展提升方案》,充分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学科建设特色。通过高端引领、优势集成、特色发展,努力解决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教育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文艺术、风景园林、动漫文传、环境科学、旅游管理等学科专业主动服务于三明市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进程,实现“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
(二)绿色教育是地方高校重应用的具体体现
首先专业设置要与绿色产业相结合,通过学术研究、学科重构的理论和接地气的项目合作相结合,积极探索“1个专业+X个合作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以三层架构深化学校专业特色,形成“以工为重、以师为精,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次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结合,发挥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应用、生物学等多学科整合的优势,以“立地”为主攻方向,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职业技能,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接地气、求作为、谋发展,以项目带动实现人才的订单培养需求;再次是学习过程与绿色实践结合,整合利用全校优质资源,为各县、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建言献策,为生态文化交流疏经通络,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智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组织生物学学科专家,瞄准山区经济特点,提出一系列的实践咨询报告和对策建议,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研成果,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绿色教育是地方高校谋特色的必由之路
地方高校的发展,关键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三明学院地处全国最绿省份、最绿城市,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本着开放交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福建与三明生态文化资源及其建构模式的挖掘与分析,倡导新型生态价值观,尤其在生态人类学、城乡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客家文化、地方戏曲等教学和科研方面显示出优势与特色。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布局,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系统功能,实施生态环保研究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设计,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采取多学科、跨专业交流合作方式,树立“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维方式,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践生态文明引领新常态,为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努力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绿色教育新模式
(一)将绿色教育融入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绿色教育是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重大变革,有助于地方本科高校求变革、转型发展,克服同质化倾向。三明学院在高等教育重构过程中,找准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办学定位和生态空间。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分类培养”的精细化、差异化发展战略。用绿色教育理念培养人,将绿色教育覆盖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研基地、人才培养等所有教学过程,打造集科学研究、应用教学和人才培训“三位一体”的跨学科组织;用绿色示范校园熏陶人,按照节能环保、开放有序、系统和谐的要求实现校园内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用绿色科技成就塑造人,以高水平的生态环保问题为导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朱子文化、客家文化、林业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尤其是三明的生态文化现象最具兼容性和独特性,先有三明土堡,后有福建土楼。作为富于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筑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弥足珍贵。通过开展土堡申请世遗的技术论证和数字化保护工程,致力推广、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全面提升生态文化的引导融合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办学特色。
(二)将绿色教育导入专业群建设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三明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以传统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产业科技创新的任务艰巨。三明学院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学校转型发展结合起来,把环境资源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元素,研究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测分析区域经济特点、生态发展战略,实施院系调整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学科结构与产业构成、人才配给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努力为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过程的疑难杂症提供解决方案。成立三明市清洁生产中心、商务培训中心、文化创意与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科研开发、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对接地方经济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着重推进绿色原材料的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适用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展多元化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投入、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流域污染治理等教学科研项目,为全国同类型老工业基地“绿色转身”提供“三明经验”。真正做到以质为本,彰显绿色教育的品质和品牌;以量为基,即矢量和数量的结合,服务地方发展体现绿色教育的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将绿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评价体系
三明学院围绕节能环保、生态文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培养、聚集高层次人才。注重将绿色理念融入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实习、考评模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伦理道德,提高师生的生态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例如师生制作《穿越历史时空的眼光》纪录片,再现在任福建省长时保护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动人事迹,起到很好的文史留存和资政育人的作用。三明是福建省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设区市,具备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优越条件。率先成立“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快速聚集一批在生态环保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开启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友好技术、低碳城市建设、林业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国际环保合作,构建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下绿色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生态文明与绿色教育相互交融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曹庭珠.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绿色教育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0(2):40-42.
[2]黄承梁.生态文明与现代大学的教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3-27.
作者:邱冬梅 单位: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