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生态文明的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生态文明素养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塑造大学生生态伦理体系,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应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对策
一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笔者选取5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发放和收回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8份,其中男生508份,女生620份,低年级(大一、大二)占56%,高年级(大二、大三)占44%;工科33%、理科28%、文科39%。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7%的大学生听过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73%的学生也仅限于听说,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并不清楚,剩下的大学生中,能正确回答或者相近意思表达的学生比例不足14%。通过基本概念的判断,充分说明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认知程度非常有限。
(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践行程度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虽然超过92%的学生认同国家提出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不同于认同环保理念的做法。购买外卖的同学达到78%,使用自己提供的环保餐盒的同学不到3%,购买外卖但不需要提供筷子的同学不到5%,购物自带环保袋的同学不到21%,最后一个离开自习室能主动关闭电源的不到28%,随手扔掉快递包装的达到87%,圆珠笔使用完之后只卖笔芯而非重新购买新笔的同学只占46%等等。从这些调查数据上来看当代大学生虽然思想上认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知行脱节较为普遍。
(三)大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实质问题认识程度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做“当您踏青时遇到一条被污染严重的小溪时,第一反应是什么”问题时,有近87%的同学第一选择是远离小溪,另找其他路线,继续踏青;只有不到4%的同学选择“向有关环保部门反映情况”;充分说明当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保护维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不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也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体制机制的还未真真起到约束力量。
二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政府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国家绿色中国梦的实施。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度,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是贯彻和落实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空气质量不好,水体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等中国社会发展之痛,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家绿色生态战略布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国梦”。
(三)培养具备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才现实需求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理应成为有生态文明素质且的具有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得人才。
三目前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从调研结果来看,直观上来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受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明显,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远未起到应有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调查问卷所显示,部分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知易行难现象突出,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日常的点外卖、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行为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当前的大学生虽然了解生态文明,但环保意识却很淡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服务社会功能缺失
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目前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内容、行为习惯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都存在盲区。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教育目标存在严重缺失,出现教育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需求与教育客体教育理念的矛盾性[1]。
(三)大学生主体生态文明养成教育价值取向错位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养成的价值取向还需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文化根源上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个过程,人类文明的生成一时也没有脱离与自然生态所构成的关系,显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
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分析
针对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停留在表面,探索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真正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更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高校要把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贯穿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从确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发,更新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加强大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观。
(二)做好大学生绿色环保教育
过多学科渗透,将生态文明知识贯彻到日常学科教学中,让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开辟绿色大讲堂、环保讲座等,让其成为与高校思政系列课程的公共选修课,在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理念,组织开展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如“保护母亲河”、“地球一小时”、“拒绝白色污染”等活动。
(三)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中,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时展需要、具有良好生态道德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开展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校内实习环节不断引导如何采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实现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四)开设生态文明思想专业选修课程
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环境工程专业应该将新理念、新思想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中,开设生态文明专业选修课程,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的理念教受于学生,将“两山论”、“美丽中国”、“三口论”、“环境就是民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授课内容例如教学环节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素养[2]。
(五)积极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深刻的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促使大学生亲近并热爱自然,从而培养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高校作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主要基地,应顺应现今的新形势,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培养顺应时展的人才,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注重人才发展的创新化、和谐化、个性[3]。
(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社团创新体系
在高校成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社团,并在建立绿色理念、培养目标、活动方向等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养成生态文化自觉,把感性认识不断的内化个人环境信仰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环境发展友好型,社会资源可持续的目标意识,把思想理论变为兴趣爱好,从而贯穿于大学生生态文明养成教育的自觉行为过程[4-5]。
参考文献
[1]彭志红.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与教育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62-63.
[2]成媛.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与教育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18):3-4.
[3]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5-57.
[4]余晓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5(1):188-190.
[5]王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42-45.
作者:王璐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