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下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借助产业升级、制度优化、技术创新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共生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由于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生产方式、技术资金等因素综合所致,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经济范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行难度大、阻碍较多、困境重重,短期内尚未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故此,除了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之外,还应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尊重自然环境整体价值为核心,对阻碍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借此寻求更加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
1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价值互动与支持
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文明形态,紧密围绕人类整体的可持续生存和社会总体的永续性发展这一基本问题。当代人及子孙后代以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方式、运用何种策略来对待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人为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借此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可见,生态文明观发展和更新了社会主义文明观,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2]。在这一点上,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价值诉求是一致的,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因此,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之间存在价值互动和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低碳经济为生态文明创造社会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生态生活和生态建设中所形成的积极进步成就的总和,反映着人类生态活动尤其是环境保护活动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3]。作为一种具有多重复杂结构的整体,生态文明首先通过一定的物质文明形式表现出来。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经济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标尺。只有在厚实的物质基础上,生态文明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和飞跃。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经济基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不仅关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还以“前瞻性”眼光努力促使经济发展利益提升至最大限度,希望通过消减能源与资源的过度消耗,确保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公平性、高效性。因此,低碳经济的价值诉求可以借助对生产与发展的引导获得体现。与此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对社会公众的消费理念、消费偏好等产生积极作用,使人们的经济活动能够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变。其中,低碳经济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社会基础,通过倡导更高层次、更丰富内涵的消费模式,让公众的消费与低碳标准相适应。
1.2低碳经济为生态文明提供产业依托
当今世界,在应对生态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产业是发展经济的内核与动力,是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有力的依托。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之下,农村地区要培育农村新产业,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新模式,推动经济要素绿色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是一个动态化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产业之间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产业的联动性因此得到提高。但是,对我国来说,资源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无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和冲突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农村经济发展,都要求我们将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去探索既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又能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创新路径。唯此,才能达到生态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1.3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互为物质条件
尽管自然生态环境构成整个人类文明的物质条件,但自然界不能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通过生态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影响表现出来的[3]。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循环利用水平,而资源节约增效,正是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态前提和基础。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应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优化、自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借助科技创新和观念革新,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观要解决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升质量水平。可见,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平台与重要切入点。尤其在当今时期,随着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竞争日趋深入,低碳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焦点,国家应借此时机强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控制能力。显然,生态文明发展是建立在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上,低碳经济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和前提。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这种辩证关联,构成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根本依据。
2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阻力
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主张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融、彼此协调的过程中发展低碳经济[4]。在我国农村地区,虽然生态文明价值诉求正在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但也仅限于对于低碳农业、低碳旅游的表面理解,对于如何正确执行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消减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等问题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与资金缺位、生态观念与意识滞后外,还与农村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有关。
2.1生态观念与意识滞后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生态危机而发起的自救运动,这是一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深刻变革。生态环境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本质上却反映了人自身的生存方式—文化的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正在发生的生态危机,究其实质,最终是人的文化危机[5]。思想观念是文化的具体呈现,文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绿色转型,引导人们世界观、发展观的生态转向,使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生态价值观,自觉调整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向,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是对低碳经济的实践都起步较晚,缺少现成技术与经验。近年来,虽然通过多种形式针对农民群体进行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方面的培训,也针对新型农民开展了生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让部分农民的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但是,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诉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不但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还导致很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2.2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
在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的社会发展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关系,即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依赖关系,即生态关系[5]。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之源,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材料,人类将自然物质条件转化为经济物质基础。因此,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而在传统的经济形态中,将煤炭视为主要能源具有十分明显的成本优势,可是在低碳经济体系内就成为明显劣势。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还在坚持高碳能源为主的生产结构,这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这一生产模式对自然资源有着高度依赖,加之过度开采屡禁不止,会对农村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让农村经济在国际国内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下摇摆不定,农业经济形势也将出现严重下滑。此外,这种单一的资源发展范式还会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让有限的自然生态无法持续。
2.3技术与资金缺位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多要素共同融入、多主体共同推动的艰巨任务,需要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作为支撑。其中,技术和资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强大动力。资金是引进技术、设备、开展项目的主要保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强大后盾。低碳经济的本质在于借助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转型等措施,实现能源消耗与人类生产范式的重大变革。但是,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推行低碳经济的难度较大,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依然坚持用传统模式开展农业生产[6]。此外,一些地区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对低碳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难以有效消减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资金的缺位,导致农村地区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和持久性有机物等不断增加且得不到及时的科学化处理,由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土壤重金属超标、水土保持难度大、草原退化严重等。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位,很多低碳生态项目难以实施,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
3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低碳经济(尤其是农村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尽快转变发展理念,将低碳思想渗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低碳经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挖掘[7]。当前乃至今后,我国农村地区需要在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引下,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措施;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农村社会的过程中,多方位发展低碳农业,通过综合创新和实践,系统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动力和支撑。
3.1系统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新时代,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杜绝农村生态环境欠账问题,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有的实践表明,任何粗放式和掠夺式的农业生产模式都无法长久,任何以消耗更多资源、能源为代价,以环境污染与破坏生态为途径的做法都难以持续。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吸取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农业经济实践的技术与方法。例如: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普及太阳能,提升生物能的转化率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进行协调,让环境和能源利用、生态与经济之间实现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教育,借助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农业活动等渠道,加强生态文明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和渗透,特别要强化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力度,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农民生态意识和低碳理念,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程度,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
3.2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实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使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保持一致,除了要不断优化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让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粗放型增长转为集约型增长外,还应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借此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一方面,要构建绿色生产方式。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借助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促进农业低碳发展、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举。另一方面,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文化和心灵的危机。因此,自然环境问题与人类心灵问题必须同步治理。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受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农村地区基本以粗放的方式排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不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消耗了发展低碳经济应有的资源。这就需要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助力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3.3多方位发展低碳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命脉。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8]。为了提升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成效,一方面,要积极采用现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要在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方面做文章,以全方位的视角实现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清洁能源的生产。比如,可以推行节地立体种养模式,以此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同时,可以研发更多新型的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再如,要通过消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全面缓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系统的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束语
“独木不成林,滴水难成海。”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发展农村低碳经济并非“一己之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按照农村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强化低碳经济知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宣传和普及,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要高效利用农村地区自然资源,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以便在农业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之后,让低碳经济真正深入人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与此同时,作为从生态文明视角下探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尝试,某些论证有待加深,视野有待拓展,期待学术界更多专家学者针对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提出更多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姚毓春.低碳经济观念与生态文明价值建构[J].北方论丛,2012(5):136-139.
[2]邢俊.乡村经济治理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69.
[3]张云飞.唯物史观中视野中的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7.
[4]张景云.基于低碳经济角度的新农村建设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35-36.
作者:崔龙燕 崔楠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