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下的漠化山区的耕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石漠化面积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异特征。据统计,广西岩溶土地面积达833.4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5.1%;石漠化土地193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8.14%,石漠化面积仅次于贵州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探索生态文明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耕地保护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同类型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措施,很有必要。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保护实践及评价
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数据显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153.2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5%;坡耕地面积为282.8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4%,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9%,而这些地区又是著名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北、桂西南和桂东北,桂东南分布面积最少。其中,广西著名旅游景点桂林山水旅游区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的影响结果主要有:地表坎坷,土地瘠薄;地下河系发达,地表水渗漏大,径流少;植被大部破坏,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十二五”以来,广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704个,实施面积101万公顷,预算总投资268亿元。为综合治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广西先后实施了大石山区土地整理、西部生态地区农田整治、桂西五县土地整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和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和桂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加快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整治,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遏制耕地过快减少势头,守住耕地数量底线。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14—2018年,广西耕地减少面积及减少速度呈逐年下降态势,已连续19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018年变更调查现状成果中,广西耕地总面积439.39万公顷,比国家确定的广西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436.40万公顷多2.99万公顷,较好地守住了耕地保护底线。质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优质耕地资源。2011—2018年,广西耕地质量稳中有升,优等地、高等地面积共49.78万公顷,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国家利用等8.46,总体较好,总体以中高等地为主。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喀斯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根据2018年12月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与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9.3万公顷,减少率20.4%,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对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广西采取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为重点,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典型代表有:广西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308个子项目,总投资125.56亿元。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由147个子项目组成,预算总投资918.8亿元。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保护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石漠化治理程度亟待提升。广西桂西北岩溶山地山高坡陡,岩溶分布广、面积大、土层薄,其间又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地面崎岖,地表水缺乏,交通不便,土少石多,易旱易涝。地下水埋藏深,土地适宜性较差,土地综合利用率不到70%。坡耕地质量不高。广西坡耕地主要地形为丘陵、台地和山地。坡耕地面积为282.8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4%,主要集中于桂东南、桂西南、桂西、桂北、桂中等地。现有坡耕地中,高等级占9.43%,中、低等级占90.57%。据统计,广西以山地为主的县达38个,占广西总县数的一半左右,石山地区石多土少,土壤及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广西山地丘陵占全区陆域土地面积的68.3%,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坡陡谷深,土层浅薄且易被侵蚀,土壤肥力较差,中、低产耕地占77%。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危害日趋明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干旱、洪涝、风暴潮、农林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压力大。目前,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部分为城镇周围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土质较肥沃的优质耕地,而补充的新增耕地主要途径是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及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但这些土地多处于低洼易涝、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开发出的耕地质量偏低,“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压力大。补充耕地项目与三调成果衔接不畅。广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初步成果显示,耕地流向园地减少耕地总面积占29.01%;广西较多耕地已调查为园地。据统计,现状为水田的耕地,有25%被当地农民改种为旱作物和经济作物,出现了地类认定的冲突与矛盾,对广西已入库补充耕地指标有影响。
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耕地保护制度。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不仅仅要求数量和质量上的占补平衡,更需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建议完善耕地生态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鼓励各地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且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实施轮作休耕,或对其他耕地生态保护效果显著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给予奖补。落实耕地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和保护性耕作制度,加大轮作休耕耕地保护和改造力度,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多措并举保护提升耕地产能。大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引向深入,探索一条盘存量、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的新路子。建议结合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石漠化治理、海岸带整治和湿地修复等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加快石漠化治理,逐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对于典型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建议采取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为重点,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通过对石漠化区域的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通过平整梯田或梯地、修筑田埂或田坎、新建截流沟等田间保水工程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实施多种生态建设工程。探索不同治理模式,以人地矛盾系统协调为线索,以流域为单元、行政村为基础,优化林草配置、退耕还林、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一是土地综合整治应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注重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保护动植物生存空间研究。四是注重自然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推动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草地植被的有效利用。对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而言,强化草地植被运用是有效解决问题的一大关键。因此,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应加强对自然草地的保护和人工草地的有效利用,大量种植三叶草、黑麦草、皇竹草等,一方面可以起到促进生态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为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源。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评价机制。积极推进表土剥离利用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耕地数量为基础,集耕地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于一体的耕地评价制度。结合指标交易指导价、最新调整的重大项目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引导重大项目不占或少占优质耕地。从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扶贫开发等全面入手,统筹土地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和数量。正确对待广西耕地的多功能发展问题。在不破坏耕作层、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条件下,允许耕地多功能发展,允许将种植灌木类植物(茶叶、果树苗木等)、藤本类植物(葡萄、火龙果、猕猴桃、百香果等)、草本类植物(花卉、中草药、牧草等)等对耕作层影响有限的园地纳入耕地保有量,并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实事求是确定地方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按补充耕地平整度和灌溉用水等工程条件判定是否达到水田标准,允许旱地种植藤本、草本和灌木等对耕作层影响有限的果树和桑树。对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植杨树、桉树、构树的,提出强制性退出要求。
作者:贺斐 刘灿 肖自强 单位: 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