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摘要:文章以海南省部分高校为例,进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的网上问卷调查,首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原因,最后从政府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大学生自身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海南省部分高校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1]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关乎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关乎我国生态环境的优劣。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要从大学生开始做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我们对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的网上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287份,回收有效问卷4285份,回收率为99.95%。在回收到的4285份有效问卷中,有50.90%是女生,49.10%是男生,年龄分布在18~24岁。此次调查的学生范围是我国部分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其中文科类专业占8.40%,理工科类专业占77.40%,其他专业占14.20%,其中,包括民办高校17所和公办高校83所;专科大学生36人和本科大学生64人。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参与度、践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匮乏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应该是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应主动培养自我生态意识。然而,通过此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了解度并不高,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以网络、媒体、电视与书本、杂志、报刊等为主要的途径来获取部分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了解到的生态文明知识不全面、不深入、不准确、不主动、不自觉。问卷的调查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由这些结果可见,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晓度较高,而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一般,仍停留在“有所耳闻”“好像是听说过”的阶段,更有少数大学生“根本不知道”“都没听说过”生态文明知识是什么,知晓度较低。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较匮乏。

(二)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态度消极大学生对于时代赋予的“积极投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召唤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和个人的密切关系,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消极。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就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中应担当的责任程度,以及他们认为国家政府、企业工厂等应在生态环境中承担的责任程度的提问,他们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度不高,思想上还不是足够的重视,具体如表2所示。

(三)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不强。尽管家庭、学校和社会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如节约用水用电、不要乱扔垃圾等,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知与行为不一致,存在“认知超前行动滞后”的现象,具体如表3所示。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多,但针对性不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除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外,还有社会、家庭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但针对性都不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储备量少、层次较浅。其中网络媒体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过多宣传“过度消费、浪费式消耗”等观念和行为,导致大学生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不准确,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有责任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生态环境知识及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知识,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切实落实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只是流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极少章节和少量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取的生态文明信息也仅是浮于表面,难以深入。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模式存在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些许不足。中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忽略了生态课堂的重要性。除了主修生态学的学生,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机会较少。许多大学生主动学习生态文明课程,但全校几乎没有生态文明课程。大多数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都集中在生态环境这一章节,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渗入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不利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此外,大多数教师尚未接受过正规的生态文明知识培训,教学仅限于课堂上有限时间的解释和示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生态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理解。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少高校都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传播生态文明知识,但其中存在着学生对生态文明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评价标准、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形式缺乏创新、生态文明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缺乏延续性等不良现象。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还没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三)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动不一致如上所述,通过学校等渠道的教育,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还存在着践行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在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的行为造成影响。所以虽然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面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有一定的保护热情,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并未养成“绿色”行为习惯。空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生态文明意识与自身行为严重脱节。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族未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多年来,我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奠定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根基,政府方面应该制定专门针对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法律法规,在法治框架内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体实践中,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妇联等五个部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从大局上为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做出指引。其中,环保部门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态环境法的权威,建立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让大学生了解此类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主导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引导全国高校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其他相关部门也应对从事生态环保产业的大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保障和激励机制,可以持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学校教育方面高校首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设生态环境课程,重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除了建立与环境专业生态环境相关的现有必修课程外,还应建立全民生态环境教育选修课,并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增设生态文明公共必修课。另外,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实践更加有效。因此,学校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绿色教学。再者,还要积极联系学校外的相关实践基地,如湿地公园、林场和植物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场所,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有了更好的校外课堂,还需要建设校内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第一,开展以班级为单元的实践教育,以达到更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例如,学生遵循教师的生态环境研究,开展生态文明旅游、生态公益工作、生态调查、生态文明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的同时获得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承担传播生态文明的重任。第二,充分利用学生环保社团,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以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理念的目的。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通过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密切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知行途径等研究和探索,共同交心得体会。譬如,围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问题及未来工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以此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肩负起培育生态文明新一代的新使命、新任务。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美丽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所谓培养生态意识,就是通过各种培养意识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让自己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养成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大学生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要主动积极地参加有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宣传,养成关注环保的意识并且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的生活方式,呼吁人们养成生态生活的习惯。强化环保的践行能力。大学生应该在生活上,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节约水电、不浪费资源,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高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学生还要强化自我教育,改陋习,树新风。增强自我学习生态文明的主动性、提高自我的生态责任感以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首先,通过课堂获取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对教师所讲的生态环境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其次,可以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除了平时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主动参加相关的环保实践活动,养成“绿色”的行为习惯。同时,为了增加自身的生态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还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了解自身周围的生态环境,肩负起责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总之,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一种文明意识,综合体现了人类意识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而在中,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阐述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向。调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程度,有利于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观,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作者:徐趁丽 倪小凤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