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在本文研究当中,依托当前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顶层考量,以及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并由此基于问题导向的思维,就如何构建一套更好的指标体系展开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将生态文明建设总结为“四个一”,即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新发展理念之一以及三大攻坚战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发展模式转变、节约资源、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必须要有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定量评价。

1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早在党的十八大时,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阶段其地位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部署了很多项举措指导建设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是怎样的,党和国家规定的目标有没有实现,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衡量等等都需要相应的指标。因此建设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关键,也多次强调了这方面的要求,后续党和国家更是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且下发了两个指标体系,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实际上不仅仅国家了专门的评价指标,学术圈也在不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关键词在万方平台上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近五年国内相关文献有367篇,其中近三年(即2016年前后到目前为止)共有260篇相关文献。所以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很多的,有国家印发的,也有学术界探索的。指标体系很多,但是过于庞杂了,而且逻辑性不够强。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设实践当中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状况,这种状况显然是好事,但是因为逻辑性不强,而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仅仅以国家的考核目标体系来看,都存在指标太多但核心指标不足的问题。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在具体的使用当中会发现因为指标太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统计计算,这样会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产生比较明显的滞后性,起到的作用可能有限。

2评价指标体系个性化构建思考

基于上文的分析,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非常显著的必要性,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希望探索一套个性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可以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价值。

2.1评价指标体系个性化构建思路

将生态文明建设归纳为四个一,这可以说是从顶层设计上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逻辑基点。因为四个一有着非常明确的层次和严密的逻辑,既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既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治理当中的重要地位,又给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参考现有指标体系的具体情况,现有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核心指标不足,缺乏一个能够下准确定论的指标。如果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因子都纳入到指标体系当中,那么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时的工作量和计算量就太大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是否可以将相应评价指标简化为投入—产出的对应模型,把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假设输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到一定程度。这样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更加注重结果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思考。将投入和产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投入是一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消耗,在指标体系建设当中,考核指标可以从投入当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政策等方面进行考量。产出方面则是投入之后得到的收获,如环境治理状况,社会服务、能源结构优化状况等等。

2.2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会提出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指标选择标准,如目标导向性、指标关联性、动态性、可度量等等。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考量后,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确定指标选择的标准。首先,本课题研究的指标体系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因此必须要紧密地依托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出的战略举措和战略目标,在指标的选定中就从战略举措和目标当中来选。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谋划和安排部署,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都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来展开。而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所采取的措施能否适应发展战略目标,则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因为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走的道路虽然是按照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来制定的,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因此在指标选择当中必须要保证指标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某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并且这个基本特征要关联地方的特色,要能够体现各地区的优势以及生态文明方面发展的层次性,既要有共性也要有差异性。因此要充分地考虑地方政府在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的精神下,所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及出台的措施,分析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代表的是地区在建设生态文明当中的贡献和产出。而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采取的措施对策是很明确的,在选定指标时,也可以很方便地选定一些指标。再次,考虑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切实需求,哪里有短板就去补足哪里,尽管看起来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问题导向是解决工作上问题的关键性举措。若短板不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也并不会理想,参考木桶效应,因此补短板成为一个关键的点,在选定指标时,就需要考虑这方面的内容。同时因为补齐短板能够最快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群众对这方面的感知是非常显著的,所以对应的一个指标就需要考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效。最后,既然提及了问题导向,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选择当中也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无论考虑得多么周全都可能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出现一些不足,因此就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指标体系当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不断地去完善指标体系。这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指标选择标准。

2.3多维度指标的确定

基于上文分析,为了建立具有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围绕当前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提炼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关键点来作为一级指标。例如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就现阶段而言最核心的内容,也切合四个一的内涵,同时还紧密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逻辑,即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经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生态社会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与落脚点。二级指标方面,看目前党和国家的相关战略举措,环境治理、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都是重点内容,因此二级指标方面笔者认为选定如下几个指标,其中生态环境方面以现阶段论应至少包括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两个二级指标。生态经济方面至少应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两个二级指标。生态社会方面则至少应包括制度保障和生态实践两个指标。进一步在二级指标下设具体的三级指标,这方面就可以依托现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考核目标体系以及学术界研究出来的指标体系,并且进行综合比对分析,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罗列出来,同时进一步分析其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从而确定具体的指标。此处笔者认为有如下一些指标可以作为基础性的指标来使用,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质量达标率、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均公共绿地、生态规划区面积及有效保护面积、单位GDP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废弃物处理量、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碳经济比重、单位GDP能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实施方案及其执行效率、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满意度、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环境纠纷发生概率与解决情况、环境公益组织与社会力量的活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投入增长率等。

2.4评价方法

针对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当中,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主要成分分析法、组合评价方法、专家调查法、基于熵值计算的方法等等。当然笔者认为现阶段最好的评价方法是组合分析法,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获得相对更为科学的定量分析结果。像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的成分居多,有着比较强的主观性,效率虽高,但是并不能比较科学地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定量分析评价。而主要成分分析法则因为需要大量的样本,涉及的工作量和计算量都比较大,效率不高。专家分析法同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调查,过程复杂,工作量大,效率最低。组合分析法更合适是因为可以在数据支撑下多方位地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评价,要求上比较高一点,但效率和科学性都有所保证,虽然效率不是最好的,但是结论却最科学,所以综合看,组合分析方法最好。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当关键。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对此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指标建设需要具备个性化,适应不同地域和不同场景。希望本文做出的相关探讨,能够给业界同仁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马瑶,何秉宇,马佐,等.农牧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霍城县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1):102-107.

[2]徐娟,梁称福.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初探——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24-28.

[3]李永超.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探究[J].管理观察,2014,(27):167-168,169.

[4]王立盟,孟浩.基于熵值和变异系数组合赋权法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高技术通讯,2018,28(4):372-381.

作者:毕杰 王弋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