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实践

[摘要]文章对乌海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梳理了创建工作成果和主要措施,分析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供其他地区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管理;乌海市

1试点城市建设背景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全市总面积1754km2,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55万,具有显著的气候干旱、严重缺水的水情特点和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特点和生态极其脆弱的环境特点。

1.1水情特点

乌海市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交汇处,是中国沙漠化、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mm,多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区。黄河是流经乌海市的唯一河流,黄河初始水权指标仅5000万m3/a;全市16条黄河一级支流均属季节性河流,只有夏季降雨才有水,平时断流,流域面积狭小,水源涵养条件差,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利用量仅为86万m3/a。全市40%以上的用水量为地下水,生活、生产及生态建设供水紧张,随着各产业的发展壮大,水资源承载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区域因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降落漏斗。据统计,目前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74亿m3/a,人均占有量316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5,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极度缺水标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2产业特点

乌海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7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高达30多亿t,丰富的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为乌海市发展能源和化工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乌海市成为内蒙古乃至我国西部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高度城乡一体化和以煤炭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模式,导致乌海市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特点突出,高耗水产业比重大,日益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3环境特点

乌海市生态安全保障任务艰巨,是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的三北防护林生态屏障体系中的重要区段。在极其有限的水资源条件和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实现乌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是乌海市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2013年7月,乌海市正式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成为国家水利部确定的45个“建设试点”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期自2014年开始,为期3年。乌海市立足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提出将发展重心从过去50年的“乌”字到今后50年的“海”字上的百年乌海战略转变,始终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促进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着力推进,对缺水条件下的城市发展建设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2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2014~2016年试点建设期间,全市累计投资14.88亿元,完成两大系统23项指标、落实四大体系25项工程任务。核心建设区为海勃湾主城区,乌达区、海南区作为辐射带动区,重点推进核心区的各项工作及辐射带动区条件成熟的关键工程,形成“一湖(乌海湖)、一地(龙游湾湿地)、一网(城市水系网)、多点(小型人工湿地)”具有干旱地区特色的人水和谐城市。2017年11月,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验收,2018年3月,经水利部公告,乌海市正式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

2.1构建四大体系

按照“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建设、梯次推进”的原则,乌海市重点抓好水安全、水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及水文化6个方面,着力构建四大体系。

2.1.1以百里黄河为轴心构建健康美观的水生态体系将山洪沟整治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各类水体、湿地的连通性及其生态功能,规划建设了集防洪排涝、蓄滞洪水、河湖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水系。乌海湖水利风景区生态建设、龙游湾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各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健康美观的水生态体系基本建立。

2.1.2以绿色防护为重点建立环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先绿为主、适地适树、降低成本、加强管护”原则,把绿化造林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建成乌海边界防护林带、乌海湖周边景观防护林带,各区快速通道及国道两侧绿化带。重点实施乌海湖右岸景观绿化、海勃湾区北部生态涵养区绿色屏障和水源地保护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1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8m2,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22km2,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

2.1.3以循环高效为准则建设节水防污社会经济体系多途径融资加强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纳污监管,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重点实施了0.41万hm2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海勃湾城区7万户居民供水管网改造、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质改造、海勃湾区日供水4万m3再生水回用工程、神华乌海煤焦化421万m3水权转让项目。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用水观念逐步转变,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2.1.4以严格管理为核心完善水管理水文化制度体系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核心,抓住依法管水制度、“三条红线”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督查落实制度4个重点,建立依法治水制度框架。建成水资源管理中心平台,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支撑。深入开展水情教育宣传和水生态文明专题培训,提升居民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文明理念。打造集沙漠绿洲、沼泽湿地于一体的黄河水文化平台,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

2.2实施四大示范项目

试点建设期间,重点实施了乌海湖保护及水利风景区建设、龙游湾湿地公园建设、海勃湾北部生态涵养区绿色屏障和水源地保护以及乌海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等四大重点示范项目。

2.2.1水利枢纽工程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相结2014年8月,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正常蓄水位条件下可形成118km2水面的乌海湖库区,可以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区域的小气候,提高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促进内蒙古西部主要沙尘源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2016年,乌海湖水利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立了乌海湖旅游公司,建成一号码头、阅遇书吧、书法广场等旅游配套设施,以乌海湖为核心载体,打造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生态度假区。提高了乌海湖周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对城市片区微环境和微气候产生积极影响,大大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

2.2.2生态湿地工程与亲水游乐工程相结合龙游湾湿地是黄河右岸的天然河畔湿地,总面积9km2,湿地面积6.4km2,湿地率达71%,湿地内生物资源丰富,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乌海龙游湾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已于2013年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准,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将形成5个功能区:即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成为一个集湿地保护、科普展示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既可以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一处亲水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对黄河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是乌海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点。

2.2.3绿色屏障工程与生态涵养区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加强行政管理和建设投入等手段,实现多部门联合建设、管理和保护。2016年12月,乌海市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乌海市海勃湾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地下水源地保护,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农业灌溉节水改造和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工程建设,铺设农业灌溉管道435km,有效缓解了生态涵养区地下水的开采压力。海勃湾北部重要的绿色屏障建设和水源地保护成果显著。

2.2.4节水灌溉工程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完成海勃湾区引黄节水灌溉改造、神华乌海煤焦化水权转让灌区节水、农业节水增效等节水项目,改造灌区总面积0.5万hm2。完成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和云飞、田野农业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汉森、云飞、田野、金沙湾等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建设生态防护林和苗圃1216hm2,种植葡萄、蔬菜、粮食作物合计1062hm2,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

2.3主要措施

2.3.1管理制度建设在现有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下,重点完善节约用水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出台、修订了《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乌海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乌海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强计划用水、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用水定额管理和节水强制性标准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各项制度的适用条件和管理办法进行明确规定。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污染控制“三条红线”进行分解,做到指标、职责、考核等措施全面到位。进一步加大城市节水执法力度,并大力推行节水强制性标准,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和管水。

2.3.2监控能力建设通过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规范系统运行和管理,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客观性,以信息化带动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2.3.3水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的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防洪、供水、河道治理、市政建设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体制保障。建立涉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分工,在重大水事问题上共同商讨和决策,增强管理和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稳步推进水务市场化进程,加强政府对水务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供水服务、供水价格和供水安全方面的监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依托“12345”群众监督举报热线和其他平台,形成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

2.3.4水文化建设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公益广告牌等途径,采取日常和重要宣传节点的方式,广泛开展乌海水情、水文明、节水和水文化宣传教育,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提升各行业、各层次人群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文明理念。开展水生态文明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管理和技术人员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基于乌海市集“高山、大漠、湖泊、湿地、绿洲”为一体的西部特色,深入发掘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乌海市绿洲文化等在内的干旱区特色水文化,加强水文化价值的保护,普及水生态文明知识,摸清传统水文化遗产情况,提高公众水文化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克旺.乌海:从黑色到蓝色的战略转变[J].中国水利,2014(7)

[2]姜艳龙.乌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统计,2015(03):68-69

[3]敬博,庞莹.乌海市转型期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分析[J].城乡建设,2017(21):28-31

作者:焦玮 刘天奇 单位:乌海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