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技术破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信息技术破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信息技术破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分析

摘要: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本文从了解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难点及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入手,挖掘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对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系统构筑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东北区域生态文化,加速东北四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向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迈进,助力区域经济踏上高效率、高产能、低消耗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信息技术;东北振兴;创新驱动

党的四中全会指出,建立高度协同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造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2019年3月,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四个一”的妙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基调,成为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高标准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治国行动纲领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深得人心[1]。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地区之一,东北四省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当前轰轰烈烈的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调节能减排,重视产业生态化,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责无旁贷。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科技的有力支撑。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现代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和推动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

一、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概括地指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危机,经受高速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东北的现状更加困难。制造业是东北区域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制造业中数据条块分割严重的先天不足,数据汇聚的通道不畅通,信息孤岛较多,使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于传统产业遇到了新的课题,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遇到了阻碍。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传统产业,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智能制造任重而道远[2]。随着东北振兴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深入,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技术加大了硬件投入,信息技术革命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档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加强。2018年,地处东北四省区中心区域的东北生态大数据中心高标准建立,在长春打造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选取试点开展区域、行业和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应用,“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生态数据协同共享。但是,内在的“软”实力仍显薄弱,需要加快步伐开发应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多领域相关数据从采集、处理、汇总、到交换共享的全流程管理[3]。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对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今后仍会以高端制造业和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型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东北地区开启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打造现代化生态农业,高标准建设好国家粮仓等等,“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信息技术支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创新型融合业态,具有良好的叠加拓展效应[4]。价值之一,是通过互联网工具引领生态文明思想在东北区域社会构建一种群体意识,加速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确立生态文明的信息技术创新价值观。价值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驱动东北区域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东北亚经济圈,数据储备和数据分析能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战略能力,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价值之三,是云计算技术的海量存储和超级计算等强大功能对改造提升诸如钢铁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提供了科研创新的平台。价值之四,是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捷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过程控制,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能源资源,节能减耗,优化生产要素,优化产品质量,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智力聚合。价值之五,是物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准确及时监测分析生态环境,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共享。价值之六,是协同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和制造,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完全个性化定制。生产多品种和小批量的产品,物美价廉,服务更好、效益更高,同时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价值之七,是信息技术改善民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技术手段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系统、绿色建筑等的建设,为区域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巨大社会财富,为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福祉。价值之八,是生态型园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稳定高效的传感器布设技术,打造园区型物联网,有助于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价值之九,是打造多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5],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保证。价值之十,是网络安全技术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信息技术支撑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繁荣东北四省区生态文明,建立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从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构筑生态经济体系、坚持完善的生态制度和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等几方面着手进行[6]。

(一)更新生态伦理观念,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伦理教育网络,培养企业和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树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集约经济的生态理念。以创新技术为合力,连接一切要素,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观。促进信息化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系统,构筑生态经济体系“互联网+”绿色低碳,生态经济体系奠定了东北区域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伴随信息技术革命而形成的循环经济,珍惜生态环境,鼓励资源节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数字化赋能,保留优势,提升科技创新型和绿色生态型龙头企业数量,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的绿色化;在优势产业即加工制造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优势产业。加大科研开发,基于智能分析,追求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精细化3G/4G覆盖,杜绝网络盲区,重点区域实现5G覆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倡导高效生态农业。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发展三产,支持生态文明繁荣。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系列现代服务业,培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构筑绿色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构建智能监管体系,创新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网络生态系统具有自主反应和修复功能,清朗网络空间,智能感应感知网络实体的运行状态,准确判别实体行为,净化网络生态。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在追求信息的开放与共享的同时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党的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东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国家政策、法规、规划等制度体系,发挥制度体系规范行为、整合利益和协调关系的作用。在整体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前提下,打造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及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清点现有条件,创新设计完善保障东北地区生态文明的制度和法规。建立跨区域、部门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划定生态红线,启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遵守,规范运行,协同治理。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保障。

(四)文明网络生态,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文化理念和文化自信,丰富了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生态文化建设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所在,为区域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信息技术是当代关联性最强的高新科技技术,对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东北地区是一个社会经济独立性比较强的区域综合体,信息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为东北生态文明繁荣开拓了思路,找到了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高速信息传递、物联网精准实时监测、大数据的洞察入微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了然直观等信息科技优势,终将加速东北四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迈进,重拾共和国长子的自信,助力区域经济踏上高效率、高产能、低消耗的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岳理.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党的初心使命[N].经济日报,2019-11-27(1).

[2]张媛.生态文明视域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7(9):47-53.

[3]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4]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N].吉林日报,2019-12-06(4).

[5]齐岳,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8(24):60-63.

[6]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7-10-18)[2019-12-11].

作者:齐晓 单位: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