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生态文明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本文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可行性,以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理教学;环境问题
人类当前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978年,德国学者伊林•费尔切最早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指出了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的弊病,以及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1]。生态文明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自然、科学、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中人地关系始终是其不可忽略的内容[2]。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高中地理渗透生态文明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内容与生态文明有着共通之处。由于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容,生态文明也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文明两个方面,两者可以进行融合。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生态文明的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显性”的生态文明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生态文明内容,最后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活动实现生态文明的渗透。
二、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体现
(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的弊端出现之后,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提出的。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整合教材资源,挖掘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通过教师对内容的整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程中的渗透。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最后一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全部内容和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导入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一节的内容。在“人口”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进入环境,超出了环境容量,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通过这一章节的内容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又可以将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环境观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三)因地制宜选取案例,拓展生态文明教学资源生态文明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在选取本节内容的教学资源时,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选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更需要立足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对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往往这类乡土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国的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都不相同,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冬、春季节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对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选用这个案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华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市民意识等人文因素,帮助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解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让学生具有“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付诸实践的。因此,本节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上,更需要学生将生态文明内化为自身素养,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例,我国因地制宜提出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大气环境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成效的地区,学生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从现行的治理措施中,总结治理大气污染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进行保护大气的宣传活动,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地理课堂以外的知识,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自己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要求。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挖掘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师生都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卢风,曹小竹.论伊林•费切尔的生态文明观念——纪念提出“生态文明”观念4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2):1-9.
[2]郭翠兰,谢延新.地理教育是提升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J].地理教学,2013(13):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
作者:杨艳萍 王健 邵琼 孙雨红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