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做出历史性回答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具体的建构,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新时代生态观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建设人人幸福、家园宜居的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背景

(一)国内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度发展第二产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民众生态意识不健全,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没有意识到生态建设关系到切身利益。尤其是近些年,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聚变、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二)国外背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人类在工业化进程留下的脚印,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1992年在肯尼亚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这次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使人们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成长,国际社会于1997年在日本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此之后,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大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大会,这次大会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会,对全球气候走向产生深刻影响。自九十年代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因为生态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要想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下去,必须靠人类的共同努力。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悠久的历史中可见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从儒家的思想中“天人合一”是其代表观点,彰显了自然万物和人类共同存在的理念。道家的思想中,道家以“道”为核心观点,主张“道法自然”,道家所提倡的“道”和“齐物”思想,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而总结的,即在“道”的面前,人与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所以人不能将自己看成是凌驾于世间万物的第一等存在,而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普遍遵循众生平等的宇宙观,以及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是平等的,人类与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佛家文化中的慈悲为怀的精神普遍适用于整个世界,它强调普渡众生的人文情怀,对自然万物有一颗尊敬之心。儒道佛三家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的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从实践出发提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其中的生态思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原则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人类在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人类的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伴而生的,在人和自然的先后顺序上,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人类的行为活动必须在自然界承受范围之内。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②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三、老一辈领导人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

自然界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来源,破坏了这条渠道,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开创者,这一阶段主要对新中国的荒山荒地建设、水利建设方面进行治理,指出治水先治山,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从而避免水患灾害。邓小平怀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中国的生态建设,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协调发展的生态思想,他指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③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理环境的决心,而且对于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具有重大作用,同时这也标志着党对生态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构建“两型”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协调人民、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建设性意义。

四、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及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有了新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有了新期待,在政治、社会和生态上有了更多的效益和更多的发展。其中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新一代领导人对此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论断。主要有以下几点。1、“五位一体”的生态论述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遭到破坏,势必会威胁人们的生存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将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④“五位一体”生态观的形成为人们处理经济和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五位一体的生态观正确协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五位一体中,党中央正确解释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所属领域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⑤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汲取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思想,并根据国内外变化,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得出科学论断。要着力打造青山绿水,把水田风光与现代化的生产融合起来。3、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论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指出:“山水林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⑦的山水林的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相互影响,不可或缺。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意义首先、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有助于弘扬先进的生态思想,传播主流生态理念。在国内方面,它的形成有助于形成内化于心的生态理念,最后在人们的努力之下将这种生态理念变为自觉的行动,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增加人们对生态的认同感、家园的归属感。再者,全球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那么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承担起一个国家该有的责任,为全球的发展不断贡献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⑧中国愿意为世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为人类的持久和平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豆毛雨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