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化自信的民族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在探索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逐步建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重塑生态文化自信。在内蒙古地区,为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还需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善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实践中坚定生态文化自信、推动内蒙古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化;文化自信;绿色发展;内蒙古
党的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与力量优势,精辟论述了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弘扬生态文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伟大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培育生态文化自信,以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发展。
1中国生态文化自信的形成逻辑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产物,人类在适应地球生态环境过程中,创造文化来适应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以促进生存环境的改善[2]。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化应运而生。就我国而言,生态文化自信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休戚相关,生态文化自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而愈益深厚。总体来看,中国生态文化自信的形成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1)概念提出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阶段;生态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一切精神或行为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观念。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倡导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集中表现,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开端,中国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态文化自信进入概念自觉阶段。(2)初步确立阶段。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引经据典阐述传统生态文化,更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党的十八大为始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自信初步确立。(3)基本形成阶段。随着中国力量不断崛起,我国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5]可以说,以党的为开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一齐跨入新时代,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建设绿色现代化的深层内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自此,中国生态文化自信基本确立。
2中国生态文化自信的立足点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坚定生态文化自信,就是要沉淀历史底蕴,深耕现实基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2.1生态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出古老民族的生态智慧。概括地说,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法则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众生平等”为内核的佛家经传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展现了华夏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凝练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坚定生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资本。
2.2生态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依托于以经济崛起为重要标志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标志的文化软实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斗争宣示着我们艰苦奋斗的无悔决心,伟大工程彰显着日益提升的硬核影响力,伟大事业代表着我们砥砺前进的拼搏斗志,伟大梦想宣告着浴火重生的民族夙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不断丰富的经济基础、日益完善的生态文明体制,坚实的现实基础让生态文化自信厚积薄发。
2.3中国特色生态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声音日渐强劲有力,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鲜活动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也是增强生态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3内蒙古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55个民族。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534.0万人,蒙古族人口421.1万人,占总人口17.6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94.7万人,占总人口3.97%。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及生产生活方式,内蒙古尤以草原文化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而蒙古族也成为草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主要传承者[7]。
3.1原始自然崇拜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生态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北方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蒙古族为例,蒙古人在长期的游牧迁徙中形成了天地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崇拜,信奉“长生天”、崇拜“狼图腾”,这种自然崇拜实质上是与草原游牧习俗相适应的大生态观。这种生态价值观,反映出蒙古人将自然环境视为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精神实质,集中体现蒙古族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游牧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精神层面的宝贵遗产。
3.2可持续游牧文化
古老智慧的游牧民族,赶着牲畜随水草迁徙而居,深刻认识到“草、畜、水”三要素在生产生活中的依存关系。他们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将保护草场、土地、水源置于首要地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与此同时,在游牧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无不体现着游牧民族的生态智慧,例如,蒙古族奶制品,从牛奶、黄油到奶豆腐、奶皮子,食材无一浪费且兼具高营养价值;再比如,蒙古包,拆搭简单、冬暖夏凉且便于移动,与游牧生活完美契合。游牧文化所包含着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适应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风土人情,也是传统生态文化物质层面的集中体现。
3.3蒙古马精神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这是内蒙古广为流传的民谚,歌颂的是蒙古马坚韧耐性、体魄健壮的优良品质。蒙古马不仅是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蒙古马精神,暗含对于每个地区原生工具的尊重,同时也隐喻着一种民族文化自信。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马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符号,在某种程度上,马文化为传承草原文化提供了可行路径。蒙古人马情,这是草原生态文化的缩影,也为内蒙古进一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精神动力。
4坚定生态文化自信推动内蒙古绿色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与各民族衍生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等密切相关。这些传统生态文化资源集中反映了各民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时至今日,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这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关怀思想,同时这也是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理应得到传承和推广应用,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新路,全面推动内蒙古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4.1汲取优秀民族智慧,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党的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于此,为推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全面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智慧,取其精华,并将之上升为生态文明观念加以倡导宣传;第二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生态智慧,因地因时制宜,结合现代化、科技化手段,综合治理内蒙古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资源环境问题;第三要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生态文化引导、富余的绿色资源支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还应注重内蒙古各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从而更好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4.2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推动内蒙古绿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保护与修复草原生态环境,以草场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走集约型牧业经济发展道路,利用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发展草原旅游经济、兴办沙漠产业,兼顾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民生利益;三是全力搭建绿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休闲、健康医疗等低碳环保服务产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才能适应草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4.3培育生态文化自觉,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才能走出目前的生态困境。一是培育生态文化自觉,倡导人人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鼓励节约优先、戒奢戒贪的生活作风,个人自律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主线,从小事着手,逐步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二是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坚决改变便利型、奢侈型、炫耀型消费方式,鼓励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提倡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通过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三是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切实提高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基本义务,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从而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及内蒙古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
[3]常红梅.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1):19-22.
[4]赖章盛,黄彩霞.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4):1-6.
[5]宋刚.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10.
[6]罗文东,张曼.绿色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2):25-30.
[7]王元聪,陈辉.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治理:观念嬗变、转型理据与策略甑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5-52.
作者:张薇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