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路径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为理论依据,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在这一思想的有效引领下,我国公众生态意识逐渐形成,生态理论不断创新,生态实践如火如荼展开。生态意识自觉、生态理论自觉和生态实践自觉三者之间构筑起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辩证统一,建立起整个社会的高度生态自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意识自觉;生态理论自觉;生态实践自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进行梳理和概括,对其理论依据、内涵与特征、实现路径三个关键性问题展开分析,有助于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持久永续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一)唯物论的生态自然观始终强调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底线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其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承认自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具有先天的客观规律,认为无论从人类的角度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使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或人化的自然,外部自然界依然优先于人类和人类的任何活动而存在[1],人和人的一切生产力都是自然界赋予的[2]。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存在着密切内部联系的有序整体,并对于人类社会有着基础和整体性意义,这是一种绝对的自然唯物论观点。恩格斯还多次指出,人类和动物认识与利用自然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动物是很难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它们只能利用自然界维持自身的存在[3];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则能够以自己的所思所想为目的,能动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自然界服务于自身,从而实现对自然界的支配[4]。

(二)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社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要努力创造必要的现实条件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和升级生产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华民族的持续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其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对“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思想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绝对不是且很难发展成为“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更难以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容易将劳动人口汇集到大城市,这种趋势必然导致一个后果,即一方面它可以融汇得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但另一方面它破坏了人和自然界(土地)之间的原始物质变换方式,也就使人以生活资料的形式消费掉的原本属于自然界(土地)的组成的部分,不能直接回归自然界(土地),从而对自然界(土地)的原始状态造成永恒破坏。[5]所以,马克思提出,要真正实现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的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变革需要变革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计的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依然可以保持其原始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一)用对立统一规律统筹和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首先从根源出发,即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常有观点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立起来,认为任何经济发展都免不了对生产环境产生破坏,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提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慢节奏原则,尽量避免得不偿失。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完全可以实现无隔阂和无缝对接式的发展,关键之处就在于,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6]。

(二)用质量互变规律设计和规划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建设步骤强调,一切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森林、江河、湖海等是生命共同体,面对我国过去和当前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情况,应当在其修复和保护问题上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对自然恢复要有历史耐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三)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各阶段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审视和不断改进得以实现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和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设定。党的十八大期间,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可以概括为依次递增的三个“自觉”,即生态意识自觉、生态理论自觉、生态实践自觉,也就是首先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日益推进形成和完善生态理论自觉,并以此两点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最终实现每个公民的生态实践自觉,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一)生态意识自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不是无意识的活动,而是与意识紧密相连的。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受到潜在意识的影响,同时人们的意识又会对社会发展起支配作用,意识不仅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更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行为效果。1.强调教育在意识培育方面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塑造公众生态意识。在生态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生态教育尤为重要。还十分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通过文化传播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公众生态意识自觉形成的途径。而文化的传播可以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方面着手实施。在文学作品传播方面,文学不仅能够再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更将自然界以一种艺术的方式重新带入人们的思考范围之中,使人们在看到自然界美丽面的同时,也能对它正在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在影视作品传播方面,一些影视作品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题材,主要反映与生态相关的内容,表现形式也极其多样,近期我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放了《湿润的文明》《山水中国》等多部生态主题的电视记录专题片,这些专题片通过摄影镜头的捕捉和拍摄,将自然界的各种奇妙画面带入观众视野,富有生态内涵的旁白与解说进一步引领观众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行为,对人们生态意识自觉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2.强调信息网络发展对社会存在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意识、思想、理论要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互联网成了最快捷的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各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相关的新闻或言论被大量点击,无限量转载,获取广泛的关注度。

(二)生态理论自觉的形成马克思特别强调理论改造世界的实践意义,认为变革意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能够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将生态意识自觉升华为生态理论自觉看作是最终达到生态实践自觉这个总体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方面阐述:1.宏观层次生态意识的提升是社会意识对整个社会实践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和谐意识。提出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并不靠前,总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结合,妥善协调好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第二,文明意识。强调人类文明的产生得益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对自然无限的索取使得人们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文明意识就是要重新认识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和规律,用“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第三,持续意识。特别注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亦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的持续性,认为所谓真正的社会发展,是能够平衡代内、代际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2.微观层次生态意识的提升是对社会个体成员的要求,是公众个体意识的集体表达,也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消费意识。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消费的有效推动,维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势必造成生态问题的不断加剧,制约社会的发展。提出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不只是人们消费的对象,它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共同的家园。要实现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应该积极培养节约的意识、危机的意识等等,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合理的消费行为。第二,价值意识。价值意识是人们对自身生存意义的体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种,在维持肉体生存的方面,具有无法根除的功利性。但是,人也是超自然的存在物,不能够仅仅考虑生存的需求。强调人应该具备一定的精神追求,不能因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第三,权责意识。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凸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对自然界无情的破坏,必然引起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天然地存在着一种责权的关系,责权意识要求人们将改造自然和主宰自然的错误观念转变为与自然界建立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的观念,自觉自愿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生态实践自觉的形成1.政府的生态实践自觉方面,主要体现在政府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环境保护和修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个部分。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清楚认识到国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积极协调我国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有效措施来严格管控针对土地等资源的任何开发行为,在促进生产力实现集约高效发展模式的同时,为我国人民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生活空间。2.企业的生态实践自觉方面,首先要肯定企业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提出大部分企业的投入要素为自然资源,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必然容易导致生态失衡。而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被消费者消费之后,最终仍然要回归到自然界,对生态环境造成二度影响。首先,企业的生态实践必须朝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方向迈进。一些企业可以尝试对生态领域的涉足和投资,一方面顺应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增加生态产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中占有的比例,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化。加强科技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投入,建设和开发资源节约型产业链。3.公众的生态实践自觉方面,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广泛的人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体,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必须依靠公众的积极参与。首先,应该制定切实的措施,采取有效的手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积极发动、引导、协调、配合各地作协、文联、书画家协会、影视传媒公司、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企业共同开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题材的各类文化作品、产品创作,扩大环境文化传播在各种媒体中的播出频次和覆盖率,并不断加大面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企业、学校以及社区的环境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

马克思始终认为,人的活动是一种实践,而环境是人们实践的对象,人们的生态意识要想反作用于环境,进行生态实践是唯一的途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当前发展的具体现状,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和要求,认为生态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必须建立生态意识自觉、生态理论自觉、生态实践自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

[6].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08-24(1).

作者:林凡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