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应明确新时期水生态环保要求,积极推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以便改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升黄河流域环境保护能力。就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在加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内涵基础上,寻求合理有效的措施,创设生态平衡的人水环境。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引言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新时代治水思路在黄河流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为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深入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对新时代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的总要求。陕西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加强陕西黄河流域的环境治理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结合中央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充分契合陕西省区域实际情况,全面调查和分析陕西省黄河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能,积极指导后续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展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1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陕西省黄河流域涉及榆林、延安、渭南、咸阳、铜川、西安、宝鸡、商洛、杨凌等9个市(区)78个县(市、区)。据自然资源部门2018年资料,陕西黄河流域土地总面积为13.24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38%,据2019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水土流失面积4.9万km2。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8亿t(近年来2.68亿t),占入黄泥沙一半以上,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90%来自陕西。黄河流域地区是革命老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能源重点开发区,全省有5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近一半在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的效应,应积极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确保水生态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以往由于能源和资源过度开发,致使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峻,背离可持续发展要求[1]。所以,如何有效改善黄河流域环境污染,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应进一步增强黄河流域水资源治理力度,为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尤其是21世纪以来,陕西省进一步增强生态空间治理力度,对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遵循“三屏三区一廊一带”总体布局,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契合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水生态系统优化改进,创设有助于自然生物群落生活的群落,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由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涵盖环境科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2]。整合资源,契合区域内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区域和周边生态环境,涵盖土壤和水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陕西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3910座,占全国总数的58%,拦泥58亿t,淤地5万hm2,年灌溉面积4000hm2、增产粮食4亿kg、养殖效益380万元,近五年来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万km2,陕西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2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
2.1水少沙多
水少沙多是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由于黄河水和沙来源途径不同,长期的土壤侵蚀造成泥沙长期淤积在河床中,致使河床高度提升,泄洪能力随之下降。这一问题如果未能得到有效处理,会诱发溃决和漫滩问题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3]。黄土高原上长度大于500m的沟道有66.67万条,虽然部分沟道通过淤地坝等措施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限范围内控制了沟底下切,但沟头前进和沟坡重力侵蚀仍很严重,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潜在风险极大。因此,沟道重力侵蚀成为目前治理的短板。
2.2水污染严峻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黄河含沙量高,河水变得混浊,来水量少是导致黄河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二十年来水质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与流域内石油开采、煤炭生产、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有很大关系,废污水排放量增大,而污染治理滞后,加之农业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持续增加,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发流域水质变差。同时水保项目建设的制度性缺陷突出,制约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按照现行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制度,没有占压土地补偿资金,项目用地难以落实,水土保持项目占用地与群众要求补偿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近年来批复的植被修复、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项目按期开工难、开工后常停工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由此激发了群众与当地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河水污染的客观问题。
2.3地下水量急剧下降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km,流域总面积约75万km2,流域人口约9800万人。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m3。根据地下水所赋存的含水层性质可分为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等,黄河流域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淡水补给约400亿m3/a,微咸水补给约50亿m3/a。陕西做为内陆省份,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石油开发、煤化工生产造成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部分地区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下水总量急剧下降,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仅仅依靠地表水难以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4]。所以,在引用地表水时,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不断增强。部分区域由于过度开采,导致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储备量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供水区浅层情况,严重破坏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3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3.1构建切实可行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美丽中国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党的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陕西应科学谋划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切实把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支持下,编制综合规划和专项水生态修复规划,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污染,创设便于生物群落生长的环境,对于区域水生态环境工作实际落实意义深远。
3.2构建整合水利环保的黄河水生态保护管理体系
当前陕西黄河流域水环境不是十分乐观,为了改善水生态环境,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和陕西省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用于治理水环境问题。故此,可以将水利环保内容渗透在黄河水生态保护管理体系中,立足于区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统一规划和布局,在完善管理体系支持下有效增强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切实提升水环境治理效果[6]。鉴于此,强化陕西黄河流域治理部门职能,与环保和水利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并做好各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划分多个水功能区,在地级政府支持下推行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实现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全过程监管,严格审批水功能取水口、排污口设置计划,促使水功能区环境治理效应充分发挥,维护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平衡。黄河水利委员会同省水质监测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结合现有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格局,编制总体规划,依托于信息技术来监测和收集水生态信息,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信息支持。建立长久工作机制,有机协调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持续提升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质量,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意义深远[7]。
3.3设立黄河流域水质监测网络
结合新时期的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应顺应时展趋势,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设立黄河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在获取相关信息基础上,了解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推行常规监测、定时监测和实时监测、定点监测和机动监测、自动化监测方式,实现黄河流域水质生态环境全方位监测,获取真实、可靠、全面的水质信息,切实满足黄河流域水质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收集、分析数据信息,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将监测数据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便于及时掌握黄河流域水环境情况,提升水环境保护成效。如设立陕西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集成监测管理、监督管理和应急管理多个子系统,为后续的水污染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8]。同时应重视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监管。尽快完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站网,提升流域监测水平,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实时数据支撑。
3.4持续强化陕西黄河流域水生态保障能力
遵循统一规划部署,促使陕西省内黄河流域各市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协调展开。构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法支持下,充分契合黄河流域实际情况,评估黄河流域水环境,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另外,应提升纳污红线管理力度,基于水质达标考核体系制度基础上,全面贯彻相关政策制度,定期组织黄河流域区域考核工作,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编制合理的分阶段限排方案。通过联合执法监测与动态监测力度,针对其中不足及时发现和解决,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意义深远。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认识,优化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在黄河流域区域尺度上的布局,深化研究气候—地貌—植被—侵蚀耦合机理及多维临界规律,揭示植被时空演替特征及驱动因子,搞清楚“在什么地方能不能种树、要种什么树;哪些地方以自然修复为主,哪些地方则需人工修复;哪些区域需要以修建淤地坝、梯田为主,哪些地方需要以植被修复为主”,解决治理措施配置体系的空间优化布局等重大实践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4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应契合陕西省区域黄河流域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通过构建完善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水生态环境监管,为后续的水环境问题解决提供参考依据,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
参考文献
[1]白荣君.我国新农村水生态文明实现的法律制度研究———以陕西为例[J].农业经济,2020,31(08):53-54.
[2]邓海瑜,陈新军,张欣,等.水土保持在临沂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2020,22(06):23-24+51.
[3]何强,孔芳霞,文传浩.绿色创新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0(03):48-56+78.
[4]贾德荣.坚持和完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路径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10(02):43-47.
[5]方兰,李军.粮食安全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05):5-10.
[6]王乐飞.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与发展,2017,29(07):195-196.
[7]翟戌亮.“丝路水脉因水而美”2016年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型公益宣传报道活动正式启动[J].人民黄河,2016,38(09):2.
[8]赵勇.《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意义、措施及实施效果[J].中国水利,2013(13):24-26.
作者:龚裕凌 单位:陕西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