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实践不断深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而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稚嫩不断走向成熟,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的认识,积极践行其价值指向,这不仅是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过程

(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实施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改革开放实施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在改革开放决定实施的同时,我国也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的事实。因此,面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实际,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我国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把环境保护写入宪法,环境保护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突显,同时,为强调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在1979年提出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指出要加快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1]此后,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推进,环境保护在1983年被确立为推动我国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提升了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地位。

(二)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改革开放经过初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接连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现状的实际,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被提出,强调要加强全民族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推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此后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被写入了党的报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第二阶段为实施科学发展观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保护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经济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此后,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要着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同时,更加突出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性,推动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2]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推动了全社会践行环境保护理念,促进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逐步完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阶段。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改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同时,在继承以往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相关内容,指出了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关系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倡导要注重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不断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并从人和自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角度出发,提出二者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而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立足实际推进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这一思想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时就已意识到自然之于人的重要性,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劳动联系起来的,这也意味着,没有外部的自然资源,离开外部的自然界,人将不能进行劳动创造与生产,进而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尽管在实践活动中,人能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改造自然,但历史上爆发的许许多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表明,自然界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存在有限性,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因此,我们应始终牢记要为自然生态破坏付出代价的终将是我们自身,若想推动形成美好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实现,就必须本着尊重自然的态度,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坚决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的实现。

(二)注重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关键还是要学会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来源于人们盲目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内容的“两山论”思想,他充分看到了自然价值的客观存在性,强调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通过探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来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而也就是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价值。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新时期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创新了路径。因此,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不断增值自然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推动生态产品的生产,提升生态服务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在最大化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条件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4]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难以生存,而推动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因此,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环保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广泛开展环保教育,从着力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出发,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小事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进而最大限度地团结全体人民的力量,齐力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贯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最严格的法制监督,而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又在于严格的执行。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当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上下大功夫,完善法律以及考核评价标准,并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要求,坚持环保底线,促进生态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对于违反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了其它目的盲目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行为,应该强化法律的监督作用,严厉打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各种“形式主义”问题,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到位,抓到实处。

三、深化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的重要意义

(一)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遵循,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群众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遵循的认识,在严格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指向和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改善的不平衡发展的现实,加快推进污染防治,着力解决空气质量、水土质量、生活生产垃圾的处理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学会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以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相互制约,自然界具有其客观存在规律,自然资源的价值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当人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使自然资源逐渐消耗殆尽,那其价值也必然随着资源的消失而消失,最终则会危害人类自身。因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且人类并不能仅局限于当下生活的满足,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这不仅需要从思想上深化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遵循,还需要在实践上积极践行,要将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这一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贯彻到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让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最终,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有保障,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任建兰,王亚平,程钰.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27-39.

[2]乔清举,马啸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前进,2019(02):21-23+3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

[4]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

作者:赵芝莹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