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系统论视野下的生态文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一理念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有必要从理念上重新确立新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生态文明在理念的层面上,首先需要确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就是爱护自己。反之,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必要以系统的、整体性的方法有机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关系。生态文明在理念上与工业文明的世界观不同,工业文明的世界观认为,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自然,其结果必然导致天灾以人祸的形式呈现。
生态价值观是一种互利型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种价值观要求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互惠互利、共生共荣和协调平衡。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一种极端功利型的思维方式,显现了人类最大限度地谋取个人的、眼前的利益的景象,凸现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互利型的价值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珍惜是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两者也并不总是矛盾,两者也具有可协调性;并且从长远来看,生态价值重于经济价值应是人类的理性诉求。生态伦理观不仅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研究和实践,这种生态伦理观,通过一种全面的,非强制性的手段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能自觉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系统的交换,进而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关系奠定坚实基础。而工业文明时代伦理学更为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和实践。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既包括了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级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人类社会及其活动是整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只有认识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规律,才能够在系统中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命运是与生态系统的命运紧密相联,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并在人类利益之上。因此,有必要在伦理的层面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3]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具在内在的统一性,三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态文明的理念。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天人合一”世界观的视域中,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型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下,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研究和实践。同时,这种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要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确立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必要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4]在生态文明的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宣传有关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相关政策和法规,倡导生态文化,形成生态文化风尚,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只有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使发展模式、消费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才可能真正实现。
生态文明内容的系统性:生态化发展方式、消费方式与生态化人格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伟大的系统工程,在生态化核心价值理念构建的基础上,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和人格的生态化,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如果说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居于灵魂的地位,那么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居于基础的地位,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居于牵引的地位,人格的生态化则是归宿。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实现任重而道远。[5](封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以前的“增长”转变为“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更为注重的是经济的一维性,而“经济发展”注重了包括经济在内的多维度,开始强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将两者放在一个系统内进行决策,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仅考虑要素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化,还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实现新时期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注重经济发展方式所涉及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经济数量的增长,还应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要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6]。要切实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践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同时还必须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5](p188-306)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人的消费欲望的满足最终都转化为对自然界的压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进步的调节器,消费方式是社会文明的表征,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5](p545)
人类社会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从古代原始社会的弱生型消费,到农业文明时代的基本生存型消费方式,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消费主义盛行,消费主义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将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8]。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在工业文明之前,人们消费表现为对产品使用价值的需要,在工业文明下,消费者的消费更多的是按照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无意义”的消费。不止如此,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文明还导致了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由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消费方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伦理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随着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出现,呼唤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要求“合度”、“合宜”、“合道”,应大力倡导适量消费、绿色消费和优雅消费。[5](p584)人是文明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归宿。人格的生态化既是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准备主体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只有实现了人格的生态化转型,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格的生态化是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与生态文明相适合的人格的整体转型。生态化人格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在存在过程中的人的责任、价值和尊严的统一。这种人格要求对自然存有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珍爱之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格的生态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内在目的,是生态文明的固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内容方面除了生态化发展方式、消费方式与生态化人格,还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以及城乡建设的生态化和区域建设的生态化等,但最为关键的和最为核心是是生态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态化人格的实现。这些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全面实现,才是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实现的系统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因此,它不只是经济问题和发展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但同时,必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当下,首先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是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三大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和森林植被的破坏。针对这三大影响人类生存的状况,加强水、大气和土壤等污染防治,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是一系统工程,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位一体才能可能实现。中央提出,重点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以保障城乡饮用水的安全;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以提高空气质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以保障食品安全。[9]那么,是什么导致污染如此严重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利益驱动,执法问责不严,体制机制的弊病等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因素,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两型社会,必须要选择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为此,我们在治理污染问题上,要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治理为主,转向以“源头防治”为主的路径。
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终将成为一句空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物质享受、政治进步和精神愉悦的基础,没有生态的保障,人类的进步发展是不可能的,将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10]因此,在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方面,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原因,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进而全面控制污染物产生。在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方面,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与与政治文明的统一,就必须加强立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经济手段,充分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以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此外,还要突出环境执法的重要性。不能让“企业无赖,环保无奈”这种现象持续存在。要健全环境法规,加大处罚力度,[11]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在实处。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方面,要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时,充分彰显生态建设对于人类整体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长远意义和当前意义,进而在理念上增强公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双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它要求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协同起作用,才能在现实上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位一体。(本文作者:傅畅梅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