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

一、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向度分析

1.遵循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和天性

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幼小,其身心发展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幼儿的生态文明教育既不同于成人教育,又不同于学校其他阶段的教育,不可能对幼儿进行系统的生态知识和价值观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幼儿园的生态文明教育应致力于使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并促进其心理和谐统一,培养其真善美的统一的完善人格”。反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漠视儿童的天性、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对的行为。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与本能,是开展幼儿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点和中心。

2.构建科学有效的幼儿园生态教育目标体系

幼儿生态文明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系统工程。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卢卡斯教授197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并指出环境教育的三个方面都不能单独实现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只有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才能实现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关于环境的教育旨在引发幼儿对环境及其问题的关注,发展人与环境有关的意识、知识,偏重于认知方面;“在环境中的教育”,旨在通过具体的活动鼓励幼儿接触自然,以让儿童亲历亲为,发展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了环境的教育”,旨在发展儿童的环境责任感,以利于幼儿朴素的环境态度和积极的环境行为的形成。

3.建立“凸显双主体”的幼儿园生态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导致目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差的突出问题。生态教育的评价就是要评判教育过程中生态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幼儿的表现,评价的对象不仅指向幼儿的表现,还要包括教师的行为表现,且在评价过程中变他们由过去评价机制中的被动角色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以调动师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对生态的责任感。从评价内容来看,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生态情感和行为变化,关注老师教育理念和创新性的考核。从评价方法看,教育初期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为主;中后期可采用师生互评、幼儿同伴互评的方式,教师不仅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从评价性质来看,强调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动态性、发展性和肯定性评价并重。

二、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1.通过体验,启发幼儿生态认知

“万事始于行,诸事始于知”。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是基于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因此,幼儿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定的认知,注重启发幼儿生态认知成为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之义。幼儿阶段的孩子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中属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更多地依靠直觉和亲身经历。皮亚杰提倡幼儿园多组织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经历或体验,让幼儿去理解、认知和尝试解决问题。如对幼儿进行垃圾常识教育时,瑞典的幼儿园是这样做的:首先组织活动让孩子辨别不锈钢餐勺、苹果核、塑料瓶盖和玻璃瓶,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垃圾。最初孩子都认为吃剩的苹果核是废弃无用的,是真正的垃圾,而其他几种都是有用的,不是垃圾,所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孩子们的回答,老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带孩子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棵树下挖了几个坑,分别把几样东西埋了起来,并在上面做了记号。几周后,老师带孩子又来到树下挖开以前埋起的小坑,发现苹果核不见了,而其他几种都完好无损。在孩子们的困惑中,老师趁机讲解:不见了的苹果核已腐烂被土壤吸收,所以不会造成污染。而不能腐烂的不锈钢餐勺、塑料瓶盖和玻璃瓶都不能被土壤吸收,丢弃后就会成为垃圾,不是因为可用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寓教于乐,增强幼儿生态意识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和幼儿喜爱的形式。一是采用环保故事法。在某种程度上说,儿童思维是故事性思维,正如J莫费特说:“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不管那故事是事实存在过的,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来理解他人的话语的。”基于此,教师在讲故事时要绘声绘色,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讲完故事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以深化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提高幼儿生态意识。二是采用环保游戏法。运用游戏法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福禄贝尔指出:“游戏给人欢乐、自由和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做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3.利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启蒙教育

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他们的世界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使没有生命的玩具、桌子、水等生活用品也看成是有思想感情,并可以与之对话、交流的朋友。我们要珍视幼儿这种特定阶段的特殊心理,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与身边的自然万物交流、交往,使儿童的泛灵心理转变成稳定、持久、能贯穿其一生的生态伦理。如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引导幼儿认识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引导孩子经常跟水交流、对话、诉说。比如:“喝完水,要说,水谢谢你;洗完脸,要说,水您真善良,我要珍惜你;冲完厕所,要说,水你真好,我要爱护你。”这样的交流、对话,符合其天性和特定阶段的心理,孩子肯定是乐此不疲的,兴趣有加的。这样有利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水伦理”的种子,学会感恩水资源,珍视水的存在。还可以组织幼儿给动物园小动物过中秋节或者为小动物过生日,让幼儿从小就明白这样的道理:生命间的尊重、关爱不仅限于人类,还包括自然万物。

4.融入真实的自然环境,培养幼儿敬仰自然的精神

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具有热爱自然、亲近动植物的天赋和本能,这是引导儿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比教导成人容易多的秘密所在,也是幼儿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优势和独特教育资源。面对一颗颗亲自然的种子,我们需要给予其合适的阳光、水分和肥沃的土壤。这里的阳光、水和土壤就是真实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孩子从过多的识字、算术、认拼音和各种兴趣班中解放出来,把大自然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地与大自然深刻地进行交流;让阳光照着小脸、风吹着小脚,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让他们到农村的爷爷或姥爷家中度假,在农村的田野中奔跑,与猪圈里的小猪对话,和满院子的鸡、鸭嬉戏,看蚂蚁搬家。当然,顺应幼儿天性不是观望或置之不理,成人还要进行点拨、引导,使孩子纯朴的亲自然情感升华为敬仰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

5.通过激励评价和榜样示范,引导幼儿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这一过程既离不开幼儿的生态情感体验和生态意识的培养,以发挥其主体性,更不能缺少成人的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科尔伯格在杜威、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发现,学前幼儿处于习俗水平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服从规范是为了避免受罚。因此,在幼儿生态文明教育中,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环保行为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促使儿童形成更强的环保动机,进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因为幼儿还有一个极强的心理——“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目中重要的人,如父母、教师的言行、表情、行为,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时期的孩子”。教师和父母在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不乱丢垃圾,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节水、节电、节油、节纸,废旧物品的循环使用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环保榜样。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终身教育,幼儿生态文明教育是起点,启蒙幼儿的生态意识对我国环境保护和改善起着“固本”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态文明教育应作为整个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让环保伴随幼儿成长。

本文作者:李改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