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建构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建构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文明建构路径研究

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2011年,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根据漳州山、海、江、田、林、园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提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战略定位,推进漳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年多来,漳州市在谋划和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实践中,坚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注重保持山、海、江、田、林及其自然景观的原生态,保持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的原风貌,保持城市外围的山水格局和田园林生态系统,尽量避免过多的人为破坏。全市各地建设的郊野公园,都是从实际出发,有的因山制宜、有的因水制宜、有的因园制宜,在对现有的果园、菜地、苗圃、鱼塘、河滩等稍加整理的基础上,适当配套,形成既具有自然情趣,又具有健身、休闲、娱乐功能,既让人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又促进生态优美、生活愉快的绿色空间。如平和利用蜜柚园、华安利用竹种园、芗城利用香蕉园、云霄利用红树林,建设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生态公园。龙文区西溪湿地公园,借九龙江穿城而过之势,对江边浅滩进行更新改造,配套绿道驿站,沿江建设绿道20公里和3.75万平方米花海,贯穿园区的电瓶车、自行车道、人行道、木栈道等休闲慢步道,连接着各景观平台,让广大市民群众亲近自然、享受美景。实践证明,只有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美与人造美的融合,才能事半功倍。必须指出,自然风貌是历史形成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如果我们随意征服它、改变它,就会违背自然规律,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得不偿失,甚至会因为恶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条件而导致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风貌的存在及其意义,顺从自然,“道法自然”。同时,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从各地的自然条件出发,因形就势,顺应自然,不大挖大填、不大拆大建、不随意砍树炸石,不随意裁弯取直、截流断水,也不照搬别人的模式。

二、规划引领、定位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引领。漳州市在谋划“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时,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生态中心城市的定位,作出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总体规划,提出以“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在中心城区建设郊野公园体系和生态公园体系等生态景区,综合整治城市内河,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在规划区建立层次分明的山体、平原、湿地、绿楔等绿色屏障,整体上形成“青山环城、碧水穿城、绿楔融城”的城市景观。同时,各县(市、区)都从当地实际出发,作出了郊野公园和生态公园的建设规划。一年多来,在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实践中,一方面强调要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坚持按照已经制定的规划,“一张图纸管到底”,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漳州的实际,做好后续规划,引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全面地、可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的新要求,为全国各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一要做好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对本地区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分类规划,设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二要做好生态空间规划。要以全地域为生态大格局,对下属各地(县或乡镇)的生态空间进行规划,合理配置各地的绿化品种和类型,避免各县或各乡镇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趋同现象。三要做好生产空间规划。要以生态建设的相关规划为依据,以行业分工和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制定促进产业合理流动、鼓励产业集中的政策和规划,推动各产业园区的合理整合,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为生态建设腾出空间。四要做好生活空间的规划。要按照宜居适度的要求,规划好城市、城关、乡镇、村(居)、社区的建筑物、道路、公园、广场,尤其要规划好生态空间,使人民群众身居现代化城镇能享受田园生态的乐趣。

三、节约优先、量力而行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节约资源放在优先地位;坚持尊重实际和尊重群众的科学态度,把节约成本、量力而行作为重要前提。漳州市在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中,遵循节约优先、量力而行,“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的方针,力求又好又省。根据测算,漳州市郊野公园的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城市公园的1/4。漳浦县郊野公园,面积2500亩,利用已有的花卉苗木基地,仅投资300多万元,把田埂变绿道、田园变公园,变私人资产为公共资源,收到“花最少钱,建最好景”的效果。长泰县上蔡村在村庄环境美化中,不是简单地照搬城市绿化大量种花种草的模式,而是让村民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营造出富有乡土气息的乡间绿化景观特色。大量瓜果作物和乡土树种的采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节约了绿化管养费用,尤其是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村民在少负担的前提下,共享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愉悦,共同维护和管养生态之美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漳州的经验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节约优先、量力而行,一方面建设项目选点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并尽量相对集中,成线连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力求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在运营管理中,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努力降低管理成本和设施养护成本,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细水长流,可持续。另一方面建设资金投入和建设的推进力度要与政府的财力、群众的意愿和承受度相适应,量力而行而不盲目贪大求快,持续推进而不“毕其功于一役”,按照总体规划,先急后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政府融资性投入注意控制在可偿还能力之内,群众的集资要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真正把这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做实做好。

四、产业支撑、科学运作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从长远的、可持续的角度来说,必须依靠自身“造血”,即通过生态建设吸引产业项目,通过产业发展支撑生态建设,在二者有机结合、科学运作中实现互动双赢、共生共存、持续推进。漳州市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他们把生态建设与发展花卉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强化了“造血”功能。如龙海市九湖百花村花卉市场,按照“花木大市场、生态大景区”的思路,打造成为具有“花卉市场功能、旅游场所功能、公园休闲功能”的生态大景区,既提升了花卉产业的效益,又拉动了周边的生态产业发展。2012年,百花村花卉市场交易额达到了20亿元。其中,仅国华花卉基地在今年春节期间兰花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100万元,增长20%以上。百花村的生态建设,还提升、拉动了周边324国道九湖段沿线9个村、468家花卉园林基地的景观建设和花卉产业,使沿线国道变公园、国道变景区,成为一个集花卉基地和市场、生态景观、旅游观光点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富美乡村。目前,花卉市场人气兴旺,各种商业活动持续不断,店面租金一路上扬。厦门等地多家旅游公司把百花村一线作为旅游观光线路,每天游客达600人次以上。长泰县把亲水景观园、农家山庄、生态农场、明清古建筑群等景点串珠成链,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咖啡屋等项目,带动了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借鉴漳州的做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在生态与产业融合、互动上下功夫,既通过生态建设,把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把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条件,又通过产业发展为生态建设“输血”,支撑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说,要把这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办实办好,一靠觉悟,二靠制度。靠觉悟,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认识。一是要把生态文明从作为一种自然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作为一种文明境界的高度来认识,真正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然、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思想境界。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从局限于物质生态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真正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理念。三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从非理性、片面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全面性认识的高度,增强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的理念和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生态与民生共同改善、发展与环境双赢的共识。靠制度,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任免、奖惩机制,以科学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推进。

本文作者:周利英 单位:漳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