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清、协调、解决好这些关系,这就涉及到了生态伦理。
1.生态伦理的起源
生态伦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机而出现和发展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反思和调整。原始渔猎社会,人口数量稀少,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处于极低状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人与大自然基本能和谐相处;到了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增加,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初步的紧张关系,但是尚在大自然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到了工业社会,人类物质文明快速、高度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取得了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的疯狂掠夺彻底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危机开始出现并日渐加剧。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并逐步调整发展理念,从企图征服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成要求确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社会。
2.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的核心是用生态学的理念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强调人和社会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统一的整体,避免将人和社会从“大自然”中割裂开来甚至成为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强调人和社会自始至终都是从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伦理的产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反思的结果,其思想是人类解决当下环境危机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必将影响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践活动。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仍有18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万hm2坡耕地和44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广大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生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人为水土流失呈增大趋势,特别是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矿山开采、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点多面广,扰动破坏地表与自然植被严重,监管难度很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屡见不鲜,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全社会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单位和个人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重开发、轻管护,重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轻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失衡造成的,是生态伦理错乱的具体表现形式。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构成、起源、发展变化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调节和影响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贯穿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始终,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针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困境,要想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家园,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充分理解生态伦理的内涵,运用整体主义和系统论思想,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时,要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合理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在具体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水土流失预防上,要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坚决杜绝亵渎自然、破坏自然的乱砍滥伐、乱开滥垦、乱挖滥采、乱堆乱放行为,扭转唯利猎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宣传教育活动上,要营造与自然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民众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和预防实践活动中。
作者:王京伟 张志勇 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