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设立体网络生态文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设立体网络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设立体网络生态文明论文

一、生态文明立体的网状交织的具体表现

基于整个人类社会各个系统都与太阳、行星、太空、地球的大气,地球上的动植物与微生物,地球中的各种元素,都是立体网络的交织,而人类各个社会系统对自然界的立体的交织,只有通过人类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行动或实践,才可完美的得以实现。如今,飞船已经进入太空,太空仓已在太空一年又一年的遨游,人类的一些个体正在这里做着各种各样的实验。现代人类在太空的生活或者地球上的“太空实验室”中的体验告诉我们,一种新的人类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构建,已经实实在在的开启。

二、生态文明立体网络构建的重要性

(一)立体逻辑是辩证逻辑的现代形态思维

辩证法是人的大脑运行的客观规律之一,辩证逻辑是思维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立体思维的逻辑是辩证逻辑在当代的表现形态。因此不仅要看到正反两个方面,而且要从时空四维、多维、系统地、全方位地观察对象,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立体存在的认识对象。现实的世界,无论是宏观的、中观的或微观的,都必然是立体的、动态的、网状的、庞大无比的复杂系统。因而,辩证逻辑也必然是立体的、动态的、网络的、以辩证概念为基础或核心而构成的立体的、复杂的理论系统。它会通过千百万次的转换,将各个思维层次上的思维模武、思维方法、思维理论,辩证地综合起来,使之成为解决动态的、多元的、复杂系统难题的思想利器。动态的立体存在,只能用动态的、立体的认识工具去反映它,才会得到真实客观的、科学的结论,否则,使用点式、线式、面式的认识工具,都只能反映事物的局部。由此可见:生态环境既然是一种网状的、多层次的立体的存在,因而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设计或建构,就必须自觉利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时空四维的辩证逻辑,特别是它的现展形态—立体思维及其逻辑,为其进行理论建构的思维工具,舍此断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

是人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里的主要矛盾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人类自己如果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关爱、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彻底解决;更为甚者,当自然界的各种元素被人类无节制地消费殆尽了,不能再生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就不存在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但不可能,而且人类的灭绝,也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自大、非理性的掠夺而加快到来。因此,在人类生存的各种矛盾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好了,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平衡、和谐了,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才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向前发展。否则,迟早都会出现发展的“瓶颈”、窒息社会的全面和持续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遵循辩证逻辑的动态、联系、客观、全面的基本原理,贯彻立体逻辑的立体、整体、群落、系统的理念,将会成为妥善解决人类发展中的难题的具体方法论。

(三)人类不能缺失生态文明人类的出现

是大自然依据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进化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份。可以由最原始的一些元素,通过演化而推出我们的人类,但不能由现代的人类推出生命发生时的纯粹的初始状态。例如,已经灭绝的古猿,我们就很难再现当时古猿生活的条件,并使古猿重生。基于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如微生物、植物与各种动物原本就有一种“血缘”的关系,这由植物当中存在着类似动物与人类身上的“血色素”的元素可以证明。从大宇宙的观点看来,我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本来就是属于同一个家庭的成员,这些成员,实际上是整个家庭所有成员赖以生存下去,并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根本条件。所以,我们人类的文明不能仅仅限于人类的生活、劳动和相互交往当中。建设或保护人类自身的文明是重要的,但将人类自身文明的内涵与外延延展开去,将大自然的非生命元素与生命元素也包括在人类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中来,从而建立起有关生态的绿色文明,即大山文明、大气文明、河湖文明、海洋文明、动物文明、植物文明,以及太空文明等等,亦即构建起人类与自然界的立体生态网络文明,这才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系统,也才会使人类的文明得到真正的拯救,并获得永续的发展。辩证逻辑学家与生态学家都是生态文明立体网络建设的设计师。辩证逻辑学家依据事物的辩证本牲,构建出生态文明建设立体网络的理论模型;生态学家依据生物的相依或者相斥的关系,实现物种在一定空间立体的配置。构建生态文明立体网络,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由于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主政业绩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因而出现了不顾生态恶化而乱采乱伐、四处建厂的乱象:河流受到污染、矿山遭到破坏,一些耕地含毒元素超标,雾霾日益严重;有的治污企业白天排清水,晚上排污水,而且公然制造新的污染源。这表明构建生态立体网络文明的紧迫性。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层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观念上,必须转变唯“GDP”是问的理念,而把维护环保、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放在首位。只有环保的问题解决了,工厂才可开工、矿山才可开采。第二,从理论指导而言,必须进行立体思维,树立互相渗透、进行多元或全方位的立体思考、实现自然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发展;务必消除弄虚作假、互不协调、治标不治本,以及不愿在环保上花钱的积习。第三,在具体实施上,必须有战士断腕的坚强决心:已有的森林要全力保护并逐步扩大;现有的荒山必须绿化;污染的河流必须彻底治理;有毒的农田必须彻底去毒;太空中的垃圾必须不断清除。此外,城市乡村居所及其周边,也要最大限度的绿化。第四,在环境保护法出台并付诸实施以后,凡对那些藐视法律、敢于顶风作案、继续污染环境的企业,必须出重拳;对于那些监督企业合法生产而不作为,甚至同流合污的环保部门,也要依法严惩。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建立,不是空喊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当前最紧迫的绿色行动,就是要把土地、河流、大气等的污染尽快降低下来,逐步做到山青水净、大气清鲜、阳光明媚、雾霾消尽。清除损害各种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这正是辩证逻辑编织生态文明立体网的本义所在。为此,我们务必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人类要对大自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让人人都以维护、实践立体生态文明为己任,人人都以构建立体生态文明为光荣。

三、生态文明立体网络构建的的路径和注意点

(一)认识人与自然这两个矛盾方面都可以成为主体在人类与自然矛盾中

人类并不是天然的必然的“矛盾主体”,也不是天然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大量事实告诫我们:很多时候,大自然也会打击或报复人类。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海啸都可能导致灾难。辩证思维的主体以及自然生态、地质构造的科学家,必须逐步学会预知自然界的可能出现的报复,力求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人类只有从中吸取教训,约束好自己对大自然不恭的行为,心里存着一份对大自然敬畏的情怀。这或许就会大大减少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报复,并且拉近人与自然的友情。

(二)要“小爱”,更要“大爱”西方的谚语说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和中国人说的:“人生下来,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大体一致。区别在于:有些人人性多些,兽性少些,后天教养到位一些,因此,他爱自己,珍惜自己的权益,但绝不损害他人应有的权利。有些人人性少些、兽性多些,后天的教养出了偏差,甚至缺位,这样的人,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人们常常谴责他们是“离兽不如”。在自然界里,无机物、有机物中的植物、微生物,说不上有什么人性,但是它们却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与发展,永远做着自己的贡献。虽然它们无语,默默无闻,却应得到人类应有的尊敬。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特别是其中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则与我们人类有着更为亲近、友好的关系。它们当中,有的成了人类亲密无间的朋友,有的已是某些家庭不可或缺的帮手,有的是与人类共娱共乐的亲密伙伴,有的是农耕时代的主要生产力,而今又是人类动物蛋白的重要供应者;有的过去是我们忠诚的信使,而今却又成了信息战争的工具。总之,地球上的整个人类,都与地球上与太阳系中其它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甚至同思想、观点、意识、理念,都是互相联系着、交织着。由于这种交织是在时空中实现的,所以必然是立体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态文明的立体网络,是可以运动、变化与时俱进的。因而,同样一个立体生态的文明网络,由于所处时空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也会各异。基于人类是有智商的高等的社会化动物,人类理所当然的应有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要旗帜鲜明的提倡一种超出人类、包括大自然的各种元素、各类动植物和某些微生物在内的“大爱”,因为天地间的万物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大自然的进化中,既然一个物种被创造出来,那就会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就应当尊重它的存在,并且通过人类的努力,使这种存在的环境与条件,变得更好、更合理,以创出一种真正符合“天地人”一体要求的“和谐世界”,或一种人类崭新的文明。爱人类,爱一切生命,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太阳系和我们居住的星球,这应当成为当今指导我们行动的口号,这正与我们提倡的“大爱无疆”的理念相一致。

(三)辩证逻辑与生态学联姻

共建生态文明的现代生态学以辩证逻辑原理为指导,以“天地人”合三而一为经纬,构建起神州大地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新理论。长期以来,在我国流行着一种“风水学”,由于它对选定建筑位置周边环境的立体生态的重视,留下了一些至今令人神往的“世外桃园”。当今,我们使用辩证逻辑为工具,去实现全球生态文明的立体架构,并注入现代生态环境与法制的新理念,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至高点,这也就是现代科学的“风水学”。辩证思维或立体思维的逻辑,为此提供了逻辑依据。依据这一逻辑的本性,它必须从空间进行思考,对于每块土地,既要考虑它的立体的或空间的充分利用,又要从此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是适合种植粮食,还是宜栽瓜果蔬菜,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时,更要充分考虑人的工作、休闲、起居的需要。由此出发,凡是要利用一个空间,就要从“天地人”这个有机整体出发,将其建成绿色、环保、景致美观的“仙山琼阁”,让游人所至,无不流连忘返。为此,必须为环保、生态立法。

(四)把握立体生态文明网络建设的两种基本属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立体网络

有两种鲜明的属性:一种是普适性,即具有普遍使用价值,全人类都可认同、接受、喜欢的共同性要求。所以,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是具有共同语言的,是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认可的,因而可以制定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公约,以约束那些践踏生态文明立体网络建设的不文明行为;二是不具有普适性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殊性,即只有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才有的特殊的生态文明建设。例如,许多国家早就除去了不吃野生动物的陋习了,而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少数国家干部却以吃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为荣,甚至视为自己的一种特权或荣誉。为了生态文明网络建设并使其持续发展,我们很有必要制定某些特殊的法规,如饭桌上的法规,对违规者,除处以重罚外,还要判刑,以逐步使爱护生态文明成为这些地区或民族的自觉行动。

(五)人是生态文明立体

网络中的“网结”在一张由人与物构成的立体的、网络的、动态的、生动活泼的壮丽图景中。作为立体网络中的“网结”的人,由于他是智慧的动物,因而对于各种“网线”起着修补、调控、完善的作用。例如,如果人与某个事物的“网线”“即联系是积极的、正能量的,我们就要加强、完善、强化这条网线。如果人与某条“网线”的联系是消极的、负能量的,我们就要削弱甚至斩断这条“网线”。如果某条“网线”同人的联系是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作用,我们就要趋利避害,增强其积极作用,削弱其副作用。至于其它物与物的网络联系,也要看它们的作用是否对人或整个生态有利而进行必要的管控。总之,凡是对人有益的,人类就要对其施以扶持,使其繁茂生长,为人类造福。凡是对人无益、但却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是有益的,我们就必须让它在整个生态网络中给以合适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可见,在人类在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中,作为这个网络的“网结”,它对网络起着中枢、调控、指挥的作用。人在生物演化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他应对其它物质的存在与发展,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四、生态文明立体网络构建的动力

(一)驱动中华伟大复兴的两个轮子

是建设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推动力第一,所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轮子,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这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施与贯彻,必然会使我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产品不断涌现,必可满足全体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诉求,因而必定会促进社会和谐。而社会的和谐,意味着各个阶层的人群,都会因为分配、司法、文教、卫生等切身利益上的公平、公正而心情舒畅,全体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必会像高山瀑布那样一泻千里,因而反过来又会大大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两个轮子,既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立体网的重要方法论。第二,两个轮子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列车。要使时代的列车不断平稳前行,两个轮子就要始终保持平衡,否则,无论哪一个轮子脱轨或倾斜,时代的列车就有颠覆的危险!这就势必造成对立体生态文明网络的破坏。第三,要使承载着时代列车的两个轮子自始至终保持协调与平衡,首先就要处理好人类与大自然的主要矛盾,达成天地人的各自地位与诉求的相互匹配,使它既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既各自依其自身的轨道向前奔驰,又相互进行照应。唯有如此,人类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持续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二)批判性、自省性是辩证逻辑的精髓

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立体网络,是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新事,教训已有,经验缺失,处于正在反思、探索、亡羊补牢的过程中。因此,需要正确的思想与逻辑工具为指导。这就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以及反映辩证思维规律的辩证逻辑与立体逻辑为逻辑工具。因为这些科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构建生态文明的立体网络提供雄辩的理论支持。教导我们既善于破、又善于立的伟大哲学工具精神与勇气。其一,善于自我反思,是一个人不断超越自己的哲学动力。马克思在1873年1月《〈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写道:“辩证法却引起了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存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根据这一教导,每一个思维的主体,都应该勇于自觉的反省自己:勇于纠正自己错误的或已过时的、片面的观点,但也有勇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自己深思熟虑的、拥有充分论据和雄辩的,不要因为他人并不赞同或者“权威”反对,就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谁也不能说自己是完全正确,但也不能说自己就毫无是处。同样的,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我们要勇敢纠正过去只要GDP,不要环境保护的错误思想。

善于反思、自我完善,才能够超越自己,才可以永不知足,不断去完善自我;善于反思,才会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及博大胸怀,才会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人身上的优点,其中也包括犯过错识、甚至敌人身上的优点,并且善于将他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优点;才会使自己的做人、涵养,达到人类伦理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在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建设中,如何公正、公平地处置人和物的利益和关系的问题上,要想不出偏差,尤其需要这种勇于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其二,团结、合作、和谐、融合,是对立统一规律追求的终极目的。将不同的、对立的事物团结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是构建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哲学根据。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指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又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也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统一,是怎样(怎样成为)统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统一的,是相互转化的”。赫拉克利特与列宁的这两段话,告诉我们:斗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斗争的手段、形式或方法,应当依据矛盾的性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斗争的目的不是一味地为了破坏、制造乱象,而是为了统一、团结、融和、和谐与快乐,甚至是为了种群永世的延续。

因此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相比,统一性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因为统一性或同一性,包含了团结矛盾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在社会中,使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阶层乃至不同利益集团,能够在一种大家都可接受的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下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立体有机整体,这是社会永续发展的永恒的动力。事实证明:当五个手指形成了一个拳头时,它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武器”,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因此,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性质,重点应在“统一”上面,应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团结五湖四海的基点上,而这,正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最深刻的哲学依据。结语辩证逻辑、立体逻辑的理论,是建设生态文明立体网络的逻辑手段和导向器。有了它,才能科学的、全面的解决生态文明立体网络建设的逻辑构架,才会更有效的、明析的、全方位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辩证逻辑、立体逻辑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远未有穷期,辩证思维、立体思维的思维习惯亦远未养成。相反,现实生活中的片面、武断、绝对化的命题,无论在理论的论述中,还是在现实的言说里,都时有所见,可谓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要使生态文明的立体网络架构起来,并付诸实施使之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学会辩证的、立体的思考和行动。唯有如此,土地的效益才会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我们的家园、祖国的神州大地乃至整个地球才会最美。

作者:苏越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