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文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文明论文

1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通常是指人类在利用科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改造的同时,注重生态理念的同步发展,克服科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生态运行机制,在维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所说的生态文明观,是指人类致力于维护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所需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法制观、生态消费观、生态科技观和生态价值观。

2.1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承认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及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的观点。传统的机械自然观只是看到了人类来源于自然并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却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发展是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它回答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界存在的权利和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产生于自然界。地球从没有生命体到海洋孕育出非细胞生命,再到原始动物的产生、原始人的进化才形成了现在的人类。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难以追溯的历史。这样看来人类对于自然界是十分渺小的,有人认为人类只是地球漫长存在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第二,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界,活动地点是自然界,人类任何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进行。第三,人类改造自然,在自然界进行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时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要考虑到资源的再循环、环境的承载力、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否则就会发生生存危机。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看,生态自然观把人类与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整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目前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就是一个新的矛盾,妥善解决了它,人类就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2.2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范围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顾名思义是人类处理自身与周围环境、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标准,是约束人类在自然界中进行活动的道德规范。生态伦理观,以生态利益和生态道德为基本问题,强调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伦理关系,赋予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为“保护生态”这一道德要求提供道德理由和依据,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任意污染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在从事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活动时制定科学的决策,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个人利益应当服从自然利益,也就是说自然利益优先于人类利益。生态伦理观以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以新的伦理道德标准制约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2.3生态法制观

协调生态与人的关系,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用法律来强制束缚。所谓生态法制观,就是用立法的形式,使人们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有序可循、有法可依,用法律约束公民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以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森林、河流、动植物的法律保护来保护这些地球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针对水资源的一项立法,它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制定的法律。除了这些针对自然环境的法律,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特殊的领域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性法律来约束其活动。虽然保护生态的法律已经在陆续出台,但是以法制维护生态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随着新的行业新的问题的不断出现,法律的更新速度也刻不容缓。法律不仅仅要制定出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更为重要,只有懂法才能守法。

2.4生态科技观

生态科技观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最高价值取向来约束和规范人们运用科技,用科技带动发展、用科技保护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运用和发展科技的基本理念。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新技术革命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确立了人类在自然界的绝对优势地位,但由于人类对科技贪婪的使用和依赖,自然界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轨迹已被人类改变。根据科技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我们把可以调整甚至优化生态系统的的科学技术系统称之为生态科技。生态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将会减小科技对自然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用科技的力量帮助人类修复生态系统。在生态文明时代,科技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平衡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助手。生态科技要着力维护生态环境,才能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5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又称绿色消费观,是指人们在不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提倡科学合理、健康适度的消费,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改变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消费观包含四层含义:第一,提倡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绿色产品;第二,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原材料;第三,在垃圾的处理问题上,以对环境造成最小污染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垃圾排放、进行垃圾分类、妥善处理对环境伤害大的化学垃圾;第四,养成一种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既不影响舒适生活又对环境造成最小伤害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意识。马克思曾提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因此,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2.6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指将伦理道德标准扩展到自然界,认可并维护自然界存在并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处理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价值学说。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让人们认识到人的需求多种多样,不但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有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不可单一表现为经济价值,而是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3结论

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是时代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的自然观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生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们拥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对生态的维护的重要性,也只有懂得维护生态环境,才能将这种物质生活持续下去。当务之急不是植物和动物的救生,而是人类灵魂的拯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造世界具有巨大作用,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人类不断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而经济的循环发展要求自然生态的循环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该加强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素质,推动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乌日汉 刘巍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