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乡环境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论文

一、通化市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通化的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但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挑战。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主要有:

(一)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通化市于2006年制定了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但由于制定较早,目前已经不能适用生态保护工作。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向上争取,环保欠账多。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作为老工业基地,通化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行业总量还较小,发展循环经济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同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12年单位GDP能耗为1.16吨标煤,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通化市减排项目已近枯竭,“十二五”后期减排潜力减小。

(三)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道江区和辉南杉松岗等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发了矿山地质危害。

(四)城乡环保文明之风还不浓厚

城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还很常见,服务业企业自觉减排的意识还不强,生活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多,垃圾“围城”现象已有所显现。农村脏、乱、差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化肥、农药不科学施用污染土壤问题很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压力巨大。

二、通化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牢固树立城乡环境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央和省委要求、符合通化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把通化打造成生态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居环境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山水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管理调控,依法治理污染

指出,凡越过“生态红线”的就应当受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当终身追究”。按照中央要求,可以考虑适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排减、城乡绿化、万元GDP能耗下降等指标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合理考核评价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政绩。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达标的地区和部门以及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建设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同时注重争取更多中央和省政策性项目资金。坚持规划为先,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依托地域、自然、人文等资源优势,将规划的实施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和执行监督,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置规划于不顾。

(二)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推进绿色增长

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在医药、冶金、食品等支柱优势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围绕“沿河稻米、围城蔬菜、山区林果、林下参药、园区加工”的特色产业格局,积极扶持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高效农林业,推动传统农业生态化。三是全面推进无污染、低能耗、集约型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近期,可以围绕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加大推介和引进力度,力争短时期内再谋划启动一大批项目,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生态产业快发展。

(三)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城乡环境整治,在城市方面,切实解决城郊结合部、城市周山、背街巷道卫生状况差等突出问题,抓好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优化城市生态,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打造精美现代山水城市。到2017年,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区和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部达到300天以上(新统计标准相比现有指标大大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市区要加快推进“四城联创”,县城要各自实现卫生县城、生态县的创建目标。农业农村方面,以幸福乡村建设工程为统领,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和“清洁文明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

(四)治理保护并重,构建健康安全的生态圈

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除尘技术改造,深入推进建筑扬尘、餐饮业油烟和机动车尾气整治行动,使大气质量有一个明显改善。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集中式引用水源地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环境治理。严格执行各项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严格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坚持集约用地、从严控制农用地,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严格控制矿山开采规模,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防止和减少破坏、污染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保护矿产资源长久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尽早完成二道江等地的矿山环境整治。

作者:王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