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社会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相比较而言,以森林、湿地、荒漠三个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依托的林业生态文化,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持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1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森林建设缓解了资源过渡开采对会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部分地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培育植被,土壤荒废沙漠化,对区域建设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破坏严重的地区指定一项长远的造林计划可有效保护原有土壤,并且逐步改善现有的沙漠区域,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是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建设林业生态文明可将环保理念灌输在城市发展计划中,对群众起到一个教育引导的作用。为改善生态环境政府提出了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林业文化可促进这一观念在基层中的落实程度。
1.2培养生态文化意识。
林业生态文化源于自然,亲和力强,传播效果显著森林孕育了最初的人类文明,人与生俱来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但现代社会人类的这一自然天性或多或少地迷失于繁重巨大的生活压力与脱离自然的生存环境中,造成了其生态感知的缺失和生态意识的淡薄。而立足自然环境、依托自然资源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则针对性地弥补了人与自然之间架构的空白,提供了山水林田花草等人类可以亲而近之的绿色空间,也提供了观山看水赏林等人类可以触而感之的自然环境,构建起人类、都市、自然之间的纽带,唤起人类爱自然天性,根植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借助于林业生态文化载体的自然认识与自然教育,其能够通过实物式的示范以最直接的方式增强人对于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够通过自然化的氛围以最感官的方式加深人对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能够通过生态性的活动以最亲和的方式形成人对于生态行为范式的共识。
1.3增强生态实践力。
林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公众容易接受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以人为本与因地制宜的两个特性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以人为本这一特性层面上说,其以受体人的思维为角度,探求实践主体最能接受的载体形式和更好地吸纳其承载文化的途径,规划设计最切合与最合理的方式,实现生态文化向人心的内化过程。从因地制宜这一特性层面上说,其以建设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融合与反映地域特色,规划建设最符合当地背景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工程项目,引领社会主体以最佳的实践方式外化生态文化,形成适于当地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实践力。
1.4带动社会发展、形成生态文化。
林业生态文化作用综合,辐射面广,间接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所带给建设地社会发展的辅助力与生态决策的时效力两点上。从社会发展的辅助力角度,其能够助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林业生态文化载体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实施管理能够提升建设地的综合环境,能够吸纳建设地的部分劳动力,能够扩宽建设地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起到改善建设地民生状况的辅助效果,民生状况的改善,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的体现,生态文明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另一方面,其使社会主体能够更好地接纳与外化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摒除因经济制约力而导致生态实践力滞后的障碍。从生态决策的时效力角度,其能够带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林业生态文化物质载体项目建设的实施与非物质载体项目建设的展开,为建设地其他相关生态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提供了着力点与切入点,使其能够通过林业生态文化载体的规划与实施过程加以融合和落实,为社会主体付诸落实其他相关生态文化决策提供了平台。
2总结
社会文明形态与社会主导文化有着内源性的关联,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归溯于生态文化成为社会主导文化,进而引领社会主体产生的社会文明形态转型的实践力,而生态文化建设作用于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实现了社会主体对生态文化的内化———共同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体对生态文化的外化———共同的实践,同时,以不同生态文化载体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建设对此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立足于此,重点从影响广度与影响深度两个层面上探讨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以期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作者:孙雁冰 单位: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