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退圩还湖影响生态文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退圩还湖影响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退圩还湖影响生态文明论文

1白马湖退圩还湖工程建设内容

根据《淮安市白马湖退圩(围)还湖专项规划》,通过退圩(围)还湖、湖底清淤工程,恢复白马湖调蓄功能,清除湖泊底泥污染,实现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运用;对沿湖堤防加固,入湖区段河道疏浚,提高排涝能力,改善湖水水质;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改善区域生态,改善河道和湖泊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恢复和提高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退圩(围)还湖:淮安市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近期退圩面积44.78km2,清圩总长度约617km,清退围网面积31.4km2。退圩还湖,减少湖区养殖面积,实行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减轻了养殖对湖区的污染,是清除内源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提高了防洪排涝标准。

(2)湖底清淤:湖底清淤深度为0.6m,湖底清淤总面积24.53km2,清淤总土方约1472万m3。白马湖污染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及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有可能再次悬浮释放,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内源因素,对白马湖底泥进行适当清淤,可以改善水动力条件,增强水体流动和自净能力,消除内源污染,显著改善湖泊水体水质。

(3)入湖河道疏浚:白马湖主要入湖河道包括花河、龙须港、往良河、桃园河、大荡河、草泽河、山阳河、避沉沟、朝阳河、浔河等。河道沿线排放的污染物经多年沉淀,已经严重污染河道底泥,成为影响白马湖水质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过入湖河道疏浚,净化白马湖上游入湖水质,改善河道沿线水环境,同时利用河道疏浚土方对两侧堤身复堤加固,保证防洪要求。

(4)生态修复:对弃土区35.021km围堰生态防护,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对41.873km围堰进行植物生态修复,改善大气环境和质量,在入湖河道底部构建生态河床,恢复河床的自净能力。恢复部分滩地,适当补植芦苇、菰草、香蒲等喜水净污的植物,消减面源污染,美化河流环境。通过生态修复,保持清淤效果,使弃土区的环境与白马湖生态环境相协调,让白马湖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随着2011年白马湖退圩还湖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白马湖及入湖河道水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恢复了白马湖的调蓄能力,提升了白马湖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环保空间。2013年,淮安市白马湖湖泊保护入围国家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竞争立项重点支持湖泊。

2.1对湖区水质的影响

白马湖水体功能为饮用、养殖与工农业综合用水等,执行水质Ⅲ类标准。随着2011年白马湖退圩还湖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白马湖及入湖河道水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根据《淮安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度》对白马湖的监测资料,已退养湖面水质总磷、总氮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余指标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逐渐满足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

2.2对湖泊防洪调蓄功能的影响

白马湖退圩(围)还湖与生态清淤工程实施后,湖区蓄水面积达87km2,比2010年增加1倍;排涝调蓄净增库容6026万m3,比2010年增加3倍;防洪调蓄净增库容5436万m3,比2010年增加1.6倍。退圩还湖工程实施完成后,增加的调蓄库容相当于一个大(小)型水库的防洪库容,区域排涝能力基本达到十年一遇标准,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大大减少区域因洪涝而受灾的机率,提高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安全与发展。

2.3对湖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白马湖为平原浅水型湖泊,有鱼类50多种,水生植物30多种。退圩(围)还湖与生态清淤工程实施后,基本恢复了白马湖自然生态功能,为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及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生长、栖息环境,生态系统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4对湿地文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区渔业以天然捕捞为主,一片原生态湿地景象。由于无序、过度开发,使湖区原生物种丧失生存空间,多种物种消失。白马湖退圩(围)还湖有效构建出一个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还原白马湖原有的生态魅力,湖区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达到了湿地恢复和水污染治理的预期目标。

2.5对旅游业的影响

白马湖退圩还湖工程实施以来,白马湖原生态景致已悄然显现,昔日围网遍布,舟楫难行,如今一望无垠,碧波万顷,前来度假休闲的游客数量大增。未来的白马湖,以“灵秀白马,生态休闲”为基本定位,以“生态(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为基本功能,将建成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国际级平原湖泊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3结语

退圩(围)还湖工程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掠夺式的湖泊资源开发模式,将逐步有效恢复湖泊调蓄能力,改善湖泊水质,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项目,真正实现人与湖泊和谐共处。

作者:苏海松 梁军 崔军 单位: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