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全面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精辟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生动勾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系统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完整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这些理论创新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启示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涵①。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比,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国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②。

一、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时代背景剖析

(一)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持续增强,但部分地方政府“唯GDP是举”的政绩观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透支、环境破坏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扭转过来,因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仍然有所加剧。原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刚性约束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愈发突显。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又背负着巨大的历史环境负债,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十分严峻。

(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事件、2012年发生的启东市反对排污项目事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的环保意识愈发增强,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愈益提高。近年来公布的中国最具幸福城市排行榜、魅力城市排行榜等榜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愈益提高。20世纪末我国居民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的“数量”方面有所保障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愈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这必然要求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三)国际上要求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

在气候变暖成为全人类共同议题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因”这一论断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倡导与践行低碳经济成了世界各国理论界与政府的共同诉求。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前一年也就是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在世界各国中排在首位,因而当时面临发达国家要求增大减排额度的巨大舆论压力。与此同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又使得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来自国际环境的外部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减少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四)日益重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曾经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经历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事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国际地位大幅削弱。而在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今世界,软实力成为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一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愈发显得重要,我国也因此愈加重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在低碳经济广受国际社会推崇的大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成了我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崭新内容和重大使命。

二、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理念承继关系梳理

西方国家较早便对生态哲学、生态政治、生态伦理、生态社会主义等进行研究,但都未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美国学者RoyMorrison(1995)较早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这一表述,他在《EcologicalDemocracy》一书中仅将“生态文明”视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③。虽然国外学术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生态文明”的概念则是我国学者的首创,这一点受到了世界的公认,例如ArranGare(2010)指出“中国研究环境问题专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④。我国学者叶谦吉于1987年在学术界率先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⑤。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有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实践。70年代,我国为应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冲击,开始实施计划生育。80年代,邓小平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90年代,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个根本性转变”,1994年出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步入21世纪,于2003年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5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直到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同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此后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和突破。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是对中西方现有理论成果的扬弃和突破,与党和政府提出过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精神具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

三、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理论观点概述

(一)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并关乎民族未来的一项长远大计。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立足全体人民。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党和政府愈益关注民生问题、重视人民利益,努力做到“利为民所谋”;第二,立足全民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第三,立足长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远规划,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予以长期坚持和贯彻。

(二)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从而全面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建设的基础。五大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精辟概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理念精辟地概括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该论述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尊重自然。人类需要唯物辨证地看待自身在自然中的地位,破除“人类中心观”,充分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扭转将自身视为自然界主宰的错误观念;第二,顺应自然。亦即要深刻认识到人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因而需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事实雄辩地证明,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或许能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但终将因遭受自然报复而导致长期利益受损;第三,保护自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四)生动勾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出力。这些表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作出了全面而生动的勾画,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奋斗方向,将对实践产生良好的愿景激励;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民本思想,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追求。我国学者黄娟(2017)指出,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是资源耗损多、环境损害大的主要原因⑥,由此来看,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论述无疑抓住了生态问题的根本。

(五)系统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作了系统剖析,指出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并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亦即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抓手,强化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促进生产生活的生态化、低碳化,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这一论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指引作用,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我国以往推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经济的政策理论一脉相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有措施,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六)完整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从四大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第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另一方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强调尽可能少用资源、用好资源,并要注重对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支持发展新能源;第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这主要包括加强对已有环境问题的整治,以及通过强化工程建设以预防和应对新的环境问题;第四,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该举措具体包括对已有环保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对碳排放权交易等新制度进行试点,以及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四、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实践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无

从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及其地位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提升到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绝非只投入不产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产生环境效益,还能产生其他多方面效益。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相应的政治效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低碳文化、环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相应的文化效益;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从而降低居民医疗支出,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益。我国需要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以贯彻落实,最终实现全面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阐述始终紧扣两个字“自然”,从中可以看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人类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并非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切实做到善于发现并顺应自然规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谋求人类的自身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倡导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追求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循环发展着眼于物质的闭路循环、能量的梯级利用,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党的十八大在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阐述中提到: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四)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义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党和政府历年提出的重要精神并非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存在着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趋势,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强化目标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生动勾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根据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国内外发展形势,将其具体化为若干阶段性目标,再把阶段性目标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健全目标达成情况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通过强化目标管理,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指标”,从而确保“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六)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论述中提到加强制度建设,这就要求加快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用制度有力约束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而谋取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有效激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行为,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要点的具体阐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这表明单独的制度建设是不充分的,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不仅要有好的制度,更要有高素质的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通过将伦理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双管齐下,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注释]

①牛文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J].青海科技,2012(4):40-43.

②李双荣.生态文明视阈下福建省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4.

③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00.

④ArranGare.TowardanEcologicalCivilization[J].ProcessStudies,2010,39(1):5-38.

⑤涂彦,余雅洁,何炳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下环境陶艺功能性研究[J].中国陶瓷.2016(1):95-98.

⑥黄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兼论中国特色绿色科技创新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33-41.

作者:李双荣 陈月红 郗永勤 艾良友 单位:阳光学院 福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