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学视域下中职生师生关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学视域下中职生师生关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学视域下中职生师生关系探析

[摘要]师生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活动,因此一直备受大家关注。现在,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性,师生情感的淡漠以及师生关系的非共生性等问题。生态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基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学和师生关系融合起来,这种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平等性、共生性和开放性,能较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交往,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学师生关系中职

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教育学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创立“教育生态学”理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我国教育界的先行者们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其成果之一是将生态学与师生关系融合,生态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它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互动影响的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

2生态学及其相关概念

“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它是指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欧德姆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它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欧德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生态学教育和研究有很大影响。张颖在论文中提到[1]: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分为非生物(能源、气候等)和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两大部分。同样,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学校的生态环境和教育内容属于非生物部分,而教师(生产者)、学生(消费者)、教育方法(分解者)属于生物部分。在学校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一个“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这里的“食”是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教师从教学内容中直接获取知识,转换为自己的思想,再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授予学生。学生从教师和教学内容中获取新知,产生新的观点。同时,由于新观点的产生教师又从学生那里获取新的想法,彼此各取所需,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之间就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教育生态链。

3生态学视域下师生关系

生态学视域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生态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单独的因子。无论哪个因子,其中一方都会通过教与学中的交往向对方传递能量、信息和情感。他们在传递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生态型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是借鉴生态学原理,以整体的概念去重新审视师生关系,重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2]。

4传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4.1师生关系日益陌生化

师生关系的陌生化是指教师与学生仅仅是作为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而存在,缺乏精神层面的交往。由于现代中职生采取教室流动、合班上课制,一个教师通常面对一百多个学生,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交往接触的机会。同时,教学与科研也逐渐成为中职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衡量指标。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无暇或不愿投入过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很多教师一个学期下来,认识的学生没有几个,并且学生有什么问题都直接与班主任联系,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很少有专业知识的交流。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这种“课堂是师生,课下是路人”的相处方式。有文献报道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约68%的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联系方式,而86%的学生基本没有跟教师在课余时间交流的机会[3]。此外,由于中职生本来学习成绩就差,学校设立的课程中,有部分是学生根本就听不懂的,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缺乏必要兴趣与教师交流,师生关系日益疏离淡漠,形同陌路。

4.2教师过分追求自身权威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师道尊严,我国教育实践中威权迷信、师生之间的心理依附一时很难消弭。这多少有点以“教师为中心”的味道。现代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制度性身份和知识优势上的权威,他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提问方式等方面去影响和控制学生。他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提出问题和质疑。但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质疑时,教师往往本能地排斥,认为是对自己尊严的挑战,无法做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甚至对学生各种讽刺挖苦,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权力过度挤压,漠视学生的权力存在,遏制了学生成长的步伐。

4.3师生关系非共生性

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师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师。师生就是教师与学生所结成的共生体。共生性师生关系关注教师与学生在充分对话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同成长,注重师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从学生的生存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学生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生活。如果二者的关系仅限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以知识为媒介的单向传输,彼此界限过于清晰,难免出现师生关系的生态缺失。中职生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型”。所谓“单向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4]。这种师生关系模式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很难发展,难以自我完善和作出独立的判断。

5生态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特征

5.1平等性

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各要素拥有均衡发展的机会。“教育民主化已经是整个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生态型师生关系中[5],我们所说的平等意味着师生双方的“去中心”状态,意味着双方的完美融合。教师和学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具有等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是依附关系。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拥有平等的权力,获得平等的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5.2共生性

共生(Symbiosis)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在另一种体内,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6]。生态学家E•奥德姆在形容物种的相互作用时指出:“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最强和最有利的作用方式便是互利共生。”生态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与学生就是互利共生的两个生态群体[7]。学生向教师学习这是文化传承,教师除了已有的知识和书本知识,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比教师更有创新性,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而教师的价值是因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得以体现。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而且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5.3开放性

生态型师生关系是开放性的,正如挪威哲学家阿伦•赖斯(Arne.Naess)所说“人类的生活质量部分地依赖于从与其他生命形式密切合作中所获得的深层次的愉悦和满足。那种忽视我们的依赖并建立主仆关系的企图促使人自身走向异化。”[6]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通过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的交流与互动,二者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可以促进生态师生关系顺利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成为社会发展背景下解决师生冲突的手段,建构生态型师生关系,对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资源,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交往以及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颖.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2]朱玉培.生态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3-44.

[3]陈遇春,张珊骥.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7-58.

[4]王凌珍,郭德海.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19.

[5]石中英.教育哲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刘静.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3(3):9-15.

[7]王会.以生态学视角看师生关系[J].教育现代化,2017,4(4):72-73.

作者:李丽 单位:珠海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