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区域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城市和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大势所趋。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应遵循价值共创、要素流动、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其核心内容包括:构建价值创造创新生态系统新模式,促进要素跨境流动,重视创新产出评价机制,构建高质量的产业空间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
党的四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城市工作,发展城市经济,促进高质量城市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已普遍进入新常态,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关键是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其发展能够促进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城市群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历史取向,在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作为京津冀优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其意义在于优质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是推进城市优质发展、构建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结构特征
第十九次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新时代,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其明确的现实内涵要求。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发过程,基于现有的知识,由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条件,创新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区域协调机制和创新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在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以自然环境、交通和法律为基础,形成的开放、动态的协作系统。它为城市群的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促进了新时期中国优质发展的区域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创新生态系统的一般含义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第一,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其中,高校和研究机构整合了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侧重于基础研究。企业通过应用开发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产出,重点是应用研究。第二,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资本投资。创新人才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者。人才结构是指各类人才的比例和组合。高端人才结构是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作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区,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基于基础创新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基础研究投资主要由政府承担,应用创新以企业为主,风险投资是小微企业基金的生命力之源。第三,是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政策和创新文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创新的外部性。创新政策是政府为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的主要手段。创新文化是整个社会形成的开放进取的文化氛围。第四,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的衡量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和创新产出。经济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创新产出反映科技水平。
二、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原则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创新主体集中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高强度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在拓展传统创新效率研究的同时,帮助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城市确定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路径,为区域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京津冀城市群优质发展中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以实体经济优质发展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为先导,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价值共创原则。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要坚持共同创造价值的主题,把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作为各创新主体的重要活动,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合作,重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利共赢。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要素流动原则。整合全方位的创新要素,促进创新要素的协调发展。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肩负着生态系统政策环境建设的重任。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最原始的创新主体,是人才流动和技术流动的源泉。社会服务机构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服务主体,起到沟通、整合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金融机构是创新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是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三)创新驱动原则。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一是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新发展观为指导。二是在京津冀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机遇,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基础,推进产业创新。三是推进改革全面深化,实现与京津冀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职能创新和政策执行创新。
(四)绿色发展原则。京津冀城市群很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压力大,对区域内外影响广泛。因此,各主体必须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用生态保护引领产业发展,用产业发展更好保障生态保护。一是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引导和确定发展方向。二是以生态保护为指导,促进具有京津冀城市群特色的生态技术与环保技术、生态市场与环保市场、生态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由单纯的资源开发向资源综合合理利用的绿色发展道路转变。
(五)优势互补原则。强化优势互补,把区域发展差距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北京的优势在于科技教育资源密集,创新活动集中,科技成果丰富,科技辐射能力强。天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越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河北的优势在于专业化生产成本低,城市化潜力大,传统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机会多。
(六)协同发展原则。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优化区域协调发展。要建设世界级的京津冀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间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和三地政府合作,优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打破要素自由流动壁垒,促进京津冀市场一体化。
三、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核心内容
基于上述原则,按照系统建设的理念,京津冀城市群优质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六个方面:
(一)从宏观上看,政府引领价值共创创新生态系统新模式的构建。“企业的模式颠覆了传统逻辑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客户的用户价值”,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大型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提供资源支持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共同协助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并帮助他们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创新资源和转让部分权益,与其他创新主体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两种资源,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现代经济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促进要素跨境流动。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应逐步完善科技政策支持体系,为该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对于一个稳步发展的系统,政府应该构建一个灵活的科技政策机制,给创新主体自由的成长空间。政府可以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和法规,促进人才、资本、商品和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
(三)注重创新产出的评价机制,注重创新质量的提高。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创新质量的提高,加快创新产出评价体系的完善,加大对高质量创新的支持和鼓励,遏制当前全社会的总量餐饮观念。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国际影响力的优质专利,强化专利转化和实施效果。三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高风险投资的积极性,纠正数量追求的短视行为。
(四)建设高质量的工业空间系统。基于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中小城市和村庄的结构,构建高质量的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空间体系,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空间载体。京津冀城市群将建立在省会城市和经济、文化、社会等发达城市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成渝都市圈,作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群,形成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加快发展和建设广大中小村镇,使之成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重要空间载体。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溢出促进创新集群升级。研究型高校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拥有可观的研发经费,大型企业拥有大量资本和人才储备,引领行业技术前沿,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以研究型高校为中心的知识转移机制,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以适应主体的特点。例如,大型企业主要从事长期项目合同合作,而小型企业主要从事灵活高效的专家咨询。另一方面创新应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核心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科技产业集群应加强。
(六)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本的主动性。首先,要着力发展人才,缩小低效人才规模,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彻底改革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其次,在行政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大型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公司,促进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和管理规则的发展和完善;最后,大力引进综合型、高层次风险投资专家,提升创新型企业管理能力,优化企业资本运营和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平峰,张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2).
[2]段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路径及创新能力:基于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
[3]阎东彬,王蒙蒙.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的动态分布及差异性分析[J].经济问题,2020(3).
作者:韩庚君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