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学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评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其生态环境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已呈现出阻碍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态势。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状况,指出只有保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本真状态”,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环境评析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生存危机等。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实面前,人们的生态系统意识、整体意识有所增强。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所以,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着眼整体,把握局部,关注环境的整体效应,力争维护自然界的原生态。所谓原生态是指事物的原始状态,又称“本真状态”。当然维护自然界的原生态并非是维护自然界的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而是尽量不要破坏各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的平衡关系,以促使各生态系统向更高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1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现状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不可避免受到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几经周折,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哄而上”办高校到二十世纪末的全国高校合并、调整浪潮,以及当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压缩本科教育的规模政策的推行,都反映着外部环境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过程: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高校招生420万人,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另外,我国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也比较明显,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022所,2006年的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867所[1]。同时政府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这些都给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不足之处也日益突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非均衡发展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受各地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态区域发展很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分布不均,这种普通高等学校和在校大学生数的不均衡分布也是导致了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师资、经费以及区域公民受教育水平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1.2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趋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较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也不断涌现。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部分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片面追求“大而全”,趁着“升格热”,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试图通过扩大办学规模达到升级和上层次的目的,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结构趋同,办学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资源。
1.3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的冲突
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我国在短时间内快速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随着扩招的不断继续,不少问题也陆续显现:一是师资紧缺,2001年全国平均师生比已达到18.22:1,部分新专业达到30:1[2];二是教育资源日益紧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在校大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加,且其增长率要远超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速度,导致了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下降,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矛盾日益明显。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文化差异很大,表现为东南部较发达而中西部较落后。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的资源比较丰富,同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相应也比较大,这都给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规模较小,结构单一。这种地域的经济文化差异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反过来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2.2高等教育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从“”时代的大办教育到二十世纪末的高校合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非理性到理性,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历程。但高等教育生态发展上除了自然条件影响外的一些重要问题都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科类结构比例不协调问题、学术活动行政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教育生态意识不强,没能协调好高等教育生态主体与其相联系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缺乏整体性认识,没能处理好高等教育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导致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2.3高度集权的制度生态
我国的高等教育与政府长期以来就关系紧密: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划拨教育经费来指引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政府的行政权力主导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高等学校处于外在行政压力之下,丧失了自身进行制度建设的机会,被剥夺了制度建设的权力,高等学校的规则与制度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使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关化而强制形成的”[3],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生态环境容易使高等教育发展失去自身特色,导致千校一面,核心竞争力下降。
3高等教育原生态的回归策略
只有在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中事物才能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自身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努力恢复高等教育的“本真状态”,是高等教育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1坚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和谐的社会发展观。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忽视高等教育的生态性特征,导致一些政策的产生及实施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破坏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深化及推广,其精神实质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可持续发展理论也被引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已经使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来实现。因此,培养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拓宽专业领域,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水平高、专业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高等教育自身建设。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存在,其本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即高等教育内部的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教学运行规律,社会性是包括高等教育对象的个人社会化和高等教育本身的社会化的特征”[4]。可见,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而且也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在加强高等教育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发展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高校依法办学的能力和活力。
3.2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区域资源配置
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在配置生态区域资源时,应根据不同高等学校所处的生态区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增强其适应性,发挥自身优势。如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根据现我国现阶段建设需要,结合自身特色与国家的建设方针,提出“立足西部,独树一帜”的办学口号,并且积极主动地与西部各省份、地区企业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合作伙伴,切实推进了产学研及校企结合的进程。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学自身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为西部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的整体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次,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经济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也决定着每个高等教育生态区域资源投入的总量。但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差异过大会造成高等教育发展失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必须科学地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且在必要时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西部地区多一些政策倾斜,少一些制度壁垒,使不同生态区域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同时加强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最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生态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及社会现实作用出发,很少考虑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生态区域性特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忽视这一特征。随着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需求面也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各个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资源的有限性,要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这些需求,就必须把各个高等教育生态区域资源放在整个生态区域内加以考虑,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不是无限制地优先发展区域环境好的高等教育,而是要努力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保证高等教育生态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为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李江源.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不足略论[J].教育与现代化,2001,(2):23-32.
[4]贺祖斌.高等教育演化的新趋势—生态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98-103.
作者:胡静琼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